APP下载

潍坊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实施路径研究

2015-06-05那菊华

山东体育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体育设施全民农民

那菊华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青州 262500)

潍坊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实施路径研究

那菊华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青州 262500)

以满足农民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目的,建设与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民文明素养,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潍坊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为背景,探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实施路径,为潍坊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潍坊市积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构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3级全民健身中心,努力打造“中心城区10分钟健身圈”、“县市城区15分钟健身圈”[1],有效推动了潍坊城乡体育、区域体育和人群体育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农村体育文化的普及,带来了乡风民俗和农村面貌的深刻变化。

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民心工程”深入推进

潍坊市政府把体育工作作为构建“和谐乡村”、“美丽乡村”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和完善以乡(镇)政府为龙头,以村和社区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的农村体育网络,打造农村特色体育活动。通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效性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文明行动,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服务向农村覆盖,精神文明向农村传播。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近年来,潍坊市将完善体育设施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将体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设施设备、体育活动、运动赛事等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一方面利用体彩公益金作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专款,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平台、夯实基础,改善城乡农民群众健身条件,推动农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各区、乡镇出台各种激励措施,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给广大群众休闲健身带来极大方便[3]。

2014年,潍坊市政府把建成793处全民健身工程作为25件民生实事之一,利用省、市、县3级各类资金,加大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力度,全市共投入各类资金1600万元,实际建成全民健身工程805处,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称号。

2013年、2014年全民建设工程对比一览表

2 加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

2.1 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十二五”全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城乡社区建立文体活动中心,在村(居)建立农村文化大院,为城乡居民参加文体活动提供保障。落实新建居住区按照国家标准,设计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在器材配置上,根据各年龄层次农民健身和全面锻炼的需要,统筹健身工程与文化、教育、科技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和综合利用,做到共建共享[4]。在场地配置上,加强与村委会和农民群众之间的沟通,规划建设方便安全的健身活动场地。对于个体所有的土地,健身工程采用现金补偿或置换土地等方式协商解决,维护好农民的利益。

2.2 强化措施,形成农民健身工程设施管理维护长效机制。实施《潍坊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维护办法》,坚持“建管并重,以管为主”和“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完善各级管理职责,不断提高器材使用率和完好率。划分片区,面向社会招聘管理维护人员,负责体育设施的维护。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健身设施维护和支付管理维护人员报酬。督促村两委和学校在生活生产中加强安全健身知识教育,提高村民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对村内、校内各类体育健身器材,经常性的进行检查和维护,形成常规化、常态化管理,从根本上遏制体育健身器材带来的伤亡事故。

2.3 创造条件推进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农村区域内的公共体育设施,视其功能特点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向农民开放。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学校新建、改建的各类体校体育设施,要向公众开放,方便农民健身活动。各街乡及相关部门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给予经费补贴和奖励资助。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落实岗位责任制和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或被挤占、挪用。

2.4 实施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体育文化公园等健身示范基地工程建设。发挥体育场馆作用,创新体育发展机制,拓宽发展渠道,打造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基地。依托森林公园优越的绿色生态环境,通过一系列主体及配套设施建设,以“生态健康、快乐健身”为宗旨,为农民群众提供天然、优美、环保、内容丰富的健身环境。全市所有的生态公园、绿化的沿街沿河都设置了林荫休闲健身道、自行车专用道,多数地段都安装了体育健身路径,配套建设乒乓球台、篮球场等设施,农村社区体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健身路径成为市民休闲乐园,公共自行车带给市民便捷和健康。结合农村社区化建设,充分利用广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和山野等自然条件,建设体育健身设施和户外运动设施,加快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

3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水平

加强对农民的体育教育是群众体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体育方针政策、体育锻炼的价值和作用等,鼓励、吸引农民群众转变健身理念,正确认识和分享体育的快乐;通过公益广告、文艺演出等形式,推广普及科学健身相关知识,引导农民群众科学健身;通过开展“体育三下乡”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农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水平,营造农村健身文化氛围,使广大农民树立新型体育健康观[5]。

通过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的实施,建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示范村”,科学设置“中心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活动站,利用各种节假日在“示范村”、“中心村”举办节庆和比赛活动,使之长效化、制度化、生活化,推动农民健身活动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形成人人想健身、懂健身、会健身的浓郁氛围,促进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4 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健全农民身边的体育组织,改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根据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特色,将中小学体育教师、民间艺人、本村的大学毕业生、有专长的体育爱好者、热心人等农民中的体育骨干组织起来,由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系统培训,使其具备对当地的农民体育健身进行指导的能力和资格,发挥他们的作用,结合农村实际,适时组织乡、村间的各类运动比赛,引发农民参与活动兴趣,提高农民健身热情。建立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广泛开展针对农民群众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加强注册管理和培训,提高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6]。

目前,潍坊市有86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负责遍布各个社区和单位的3000多个健身站点,对市民的健身活动进行指导。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5 构建“以农为本”的农村“特色”体育健身内容体系

5.1 创新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形式和方法,开展适合不同人群、地域、季节的体育健身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原则,突出“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实效性”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以农民群众需求为本,充分考虑农民日常劳动的体力消耗、年龄构成、农村的风俗习惯,科学设计体育健身项目。有效利用健身工程的场地设施,开展好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气排球、武术、健身舞等常规性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

5.2 挖掘和创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健身内容体系。各级体育部门大力开展民族、民间、民俗性体育文化活动,利用各种节日、庆典、仪式等举办农民群众参与性强、乡土体育文化气息浓郁的活动;支持社会各方面组织农民开展普及型强、便于开展、健康活泼、娱乐休闲的体育活动。在挖掘、整理、提高和发展的同时,培育和创新民间特色体育项目。组织举行比赛和新优项目展示活动,既发挥其对农民群众的健身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凸显体育文化娱乐在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中的作用。

5.3 创建赛事活动“一县一品牌”。根据潍坊区域特色,以竞赛表演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体育赛事。精心打造一批与城乡发展相适应的群众性、国际化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如世界风筝锦标赛、国际青年足球赛、峡山国际马拉松比赛、滨海风筝冲浪比赛、千人广场舞大赛、百县篮球比赛、千乡乒乓球赛等都成了当地的品牌赛事,由此带动全民健身深入开展。举办不同县乡独具特色的跆拳道、自由跤、单车、登山、武术、花键等比赛,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积极进行社区体育竞赛等活动探索,推出以社会团体、企业冠名的社区篮球赛、足球赛、登山比赛、广场舞大赛、健身球大赛等,打造“人民广场体育大舞台”、“体育之星”等活动品牌,丰富农民体育赛事活动。

5.4 打造健身休闲项目,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抓住国家把全民健身运动和体育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策划发展生态体育运动中心等体育产业项目,积极组织开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水上运动、登山、射击、航空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根据地方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拓宽公共体育服务领域,推动体育产业与健身、养老、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以特色项目为突破口,促进健身休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不断引导引进新的体育业态,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开展生态“农家乐”旅游和采摘项目、开发汽车赛道运动、水上漂流等项目,完善百公里健身长廊设施,促进体育业态日趋丰富[7]。创新公共体育与产业项目并重、赛事与休闲养生同步推进、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体育消费,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潍坊作为“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之一,在打造体育休闲品牌方面,统筹搞好城乡健身休闲设施建设。扶持发展体育休闲服务业,重点打造国际风筝比赛、“潍坊杯”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希望杯”国际青少年足球联赛、滨海国际风筝冲浪赛等品牌赛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赛事经济,成为中国体育休闲城市发展的标杆。

5.5 创新内容和方法,繁荣农运会发展。按照简化形式,讲究实效,凸显特点的原则,创新各种农民健身运动会办赛方法,“淡化金牌、淡化锦标、重在参与、重在健身、重在快乐”,让农运会成为农民展示农村体育健身成果的重要载体和舞台。

[1]潍坊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R].潍坊人民政府,2011.

[2]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R].国务院,2011.

[3]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R].国务院,2014.

[4]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R].国家体育总局,2006.

[5]李希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山东省潍坊市农民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2:15-16.

[6]刘志敏,丁振峰,程丽华.我国农民体育建设工程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9,(30)5:52-55.

[7]赵敬华,邓梅花,任保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实施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J].体育与科学,2010,31(2):58-62.

Path of implementing new rural sports fitness project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Weifang

NA Ju-hua
(Weifa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Qingzhou 262500,Shandong,China)

To meet the diversified physical fitness demand of farmers,it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to construct a rural sports fitness project that adapts to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can improve farmers'health and cultural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new countryside.This paper has taken the rural sports fitness project construction in Weifang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thereof.

new countryside;rural sports fitness project construction;effectiveness

G80-051

A

1009-9840(2015)03-0116-03

2014-12-06

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编号:201404)。

那菊华(1963- ),女,山东青州人,满族,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休闲体育。

猜你喜欢

体育设施全民农民
全民健身视域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策略的探讨
耕牛和农民
全民·爱·阅读
比亚迪集团扶贫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与解决路径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农民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