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罕见病离我们有多远

2015-06-04程浩庆

科学24小时 2015年6期
关键词:患病遗传成因

程浩庆

当艾滋病在美国出现时,它符合罕见病的法定界限——感染人数少于20万(美国将罕见病定义为每年患病人数少于20万人,或发病人口比例小于1/1500的疾病)。随着疾病的蔓延,以及诊断能力和数据收集系统的改善,加之研究人员不断开发有效的治疗措施(在无法治愈病患的情况下减少死亡率),在2007年,美国的艾滋病总患病人数增加到了近47万,且HIV携带者超过110万。此时,它就成为了常见病。

其实,能帮助大家更好认识罕见病的例子,正是艾滋病,以及一些已经可以通过人体器官移植来治愈的各类病症。而最新最火的例子,就是埃博拉病毒。这些已经为大众耳熟能详、谈之色变的疾病,曾经都进入过罕见病的范畴。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罕见病的定义,只涉及患病率,并不涉及病因。而大众对于罕见病的误解,主要是认为它等同于遗传病,因此觉得距离自己非常遥远。但事实上,罕见病的病因相当复杂,许多发病机理至今仍是未解之谜。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曾经的罕见病可能因为逐渐增长的患病率,而走入常见病的行列。

罕见病究竟离我们有多远?答案很简单:我们每一个人,以及我们的亲属与后代,其实都有可能面临潜在的罕见病威胁。

罕见病是什么

由于各个国家对于罕见病的定义不同,且研究人员也在发现新的疾病或疾病变种,因此,罕见病的流行病学,包括对患病率(在任何时间受到感染的人数)和发生率(某一年限内的新病例)的测定,以及在人口中的疾病模式(如年龄分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且相关数据也并不精确。

目前,罕见病的已知成因包括遗传因素、传染性因素和其他原因。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的基因在遗传给后代的过程中,是否可能发生潜在危险。而在成长过程中,个体也存在基因变异的可能性,更何况在后天因素中,各类传染源都可能造成罕见病。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不过,在过去的数十年中,随着生物科学领域的技术进步,人们已经能够确定越来越多的罕见病成因,以及其病理机制。但可惜的是,人们对它们还缺乏足够有效的治疗手段和令人满意的治疗措施,以及预防策略。但了解罕见病的成因,至少是建立有效的预防或治疗机制的第一步。

许多时候,医生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确定某个病患的病因,这需要犹如侦探一般,对可疑患者的病历进行地毯式搜查,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如饮用水、食物摄入、生存环境等。几十年前,人们就发现并确定了古汉氏病(一种非常罕见的骨骼疾病),但至今仍未找到其发病原因。

更可怕的是,很多罕见病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待解之谜,而当它表现在每一位不同的个体身上时,它又会与其他常见病联发,想要解开谜题,无异于大海捞针。但罕见病的最大成因,是永远无法绕过的遗传原因。

无可奈何的遗传

罕见病尽管在计数上不够精确,也存在成千上万种症状,其特征难以把握,但罕见病专家们普遍认同一点:绝大多数的罕见病,也许是80%以上,都源于遗传。

许多罕见病是由单个基因引起的缺陷,例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这可能导致严重的肺或肝脏疾病)和弗里德希氏共济失调症(一种神经性失调,也可以并发心脏和其他疾病)。

而多个不同的单个基因突变,还可能会导致不同特征或严重性的疾病。例如范可尼贫血症就有几个变种,而每一种都是由一种不同的基因缺陷引发的。当然,还有一些罕见病是由多种基因缺陷联合导致的。

虽然许多罕见病的基因常常是由遗传所得,但也有不少是偶然突变的结果。此外,还有一些已知或被怀疑是遗传性的疾病,其具体的基因突变或突变情况尚未确定。

对于罕见病而言,已有的病例无法为所有的患病人群提供借鉴,有时甚至每个个体就是一个单独的案例。因此,基因识别已成为了解疾病情况的首要选择。幸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基因鉴定正在变得更方便、快捷。

感染,也是一种可能

也许大家很难想象,尽管为数不多,但确有一些罕见病的成因竟然是感染性的,如狂犬病、肉毒杆菌感染、落矶山斑点热等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还有勒米埃综合征,它曾经也是一种致命疾病(由坏死细梭杆菌引起),最终由于抗生素的问世而销声匿迹。

还有一些病症,如结核病,在发达国家非常罕见,但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却十分常见。不过,由于对肺结核和其他疾病的耐药菌株进行开发和传播方面缺乏有效的对策,此类疾病曾在早已消失的地区死灰复燃。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结核病在美国某些地区爆发,患病人数的增长率超过了20%。

事实上,人们对传染源的忽视,可能会导致某些传染性病毒不断进化,产生更为可怕的变种,譬如如今令人闻之色变的“埃博拉”病毒。不少公共健康专家和国际性非赢利资助机构都强调,人们应当重视那些被忽视的传染性疾病,普及这些疾病的知识,采取集中的预防运动,发展更为实惠的治疗措施。

有趣的是,科学家还发现,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下一代对感染源的敏感度,或是免疫或是增强其敏感性。

小概率,不可忽视

“路边的石头别乱捡!”许多专家的呼吁,却让不少人觉得是危言耸听。然而,有一些罕见病或症状就是由这些有毒物质引发的。它们有的本身就是有毒物,有的则是因为沾染了污染产品。在美国,砷中毒、汞中毒和间皮瘤(由接触石棉引起的癌症)的病例不在少数。更为离奇的是,还有一种嗜酸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与污染或滥用色氨酸(一种膳食补充剂)有关。

曾有专家提出,应当将由中毒引发的各种类型的罕见病列入由罕见病研究办公室(Office of Rare Diseases Research ,ORDR)维护的罕见病列表中,这不仅可以掌握更多的有关情况,还能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不过,专家发现,在美国各类新闻报道中,仍未将如镉、铬、磷中毒等作为罕见病报道。

除了各种陆地毒素外,海洋中也存在不少毒素。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判断,它们大多存在于被污染的海鲜中,也同样会引发各种罕见中毒。

一切皆有可能

当然,罕见病还有其他许多成因,包括营养缺乏(如脚气病,由硫胺素缺乏症导致)和伤害(例如心脏震荡伤,由非穿透性打击胸部引发心室颤动和猝死)。而有一些罕见病,则是因为治疗另一种疾病而产生的持续性不良反应或有毒作用而引发的。

在罕见病研究办公室的罕见病名单中,有一个名为辐射诱发脑膜瘤的疾病,这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放射治疗和化疗的风险广为人知,继发性癌症便是一种可能由它们引发的疾病。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一些孤儿药,用于治疗因癌症和其他病症治疗而引发的不良反应。不过,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许多药物引发的不良或积极反应,也可能是因遗传的变异性而导致的后果。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全球近7000种罕见病的发病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虽然遗传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诸如感染、中毒等患病渠道也同样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尽管在一些医疗体系健全的国家,少数罕见病已被部分攻克,但整个领域仍是孤舟泛海,可以说这仍是现代医学的一大盲点。其实,不少罕见病如果能在早期确诊,通过药物治疗和控制,甚至只是改吃特殊配方的食物,就可以极大地减轻疾病的影响。但面对林林总总的病症,一线医生未必能及时准确地诊断,也缺乏可靠而全面的病例数据库可以参照。甚至许多被确诊的患者,却面临着或有药可治,但费用极其昂贵,或根本无药可治的两难境地。

目前,我国罕见病总患病人口约为1644万(当然,这个数据并不准确),其中95%的人是没有治疗方法的。放眼全球,每一万个人中,就有6~10个人在有限的生命跑道上蹒跚。其实,他们并不罕见,离我们也并不遥远。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更多的了解和关爱。

猜你喜欢

患病遗传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血脂异常与高血压对糖尿病患病的交互作用分析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为什么他们这么会唱?别闹!音乐细胞需要遗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