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重建初期的江会党组织的工作特点及原因

2015-06-04马萍吕伟英

红广角 2015年4期
关键词:工作特点

马萍+吕伟英

【摘 要】江(门)会(城)党组织在抗日战争全面开始前后进行重建,之后的主要工作集中在青年知识分子领域,方式上也以文化宣传为主,有比较明显的特点,其形成的主要依据是江会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敌我友三方的情况。

【关键词】重建初期;江会党组织;工作特点;原因

新会是广东省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县之一——因为新会虽远在天南,但仍得风气之先,早在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就发生了学生运动为主体的反帝爱国热潮,成为“五四”爱国运动洪流中的一支涓涓细流,之后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新会传播。1924年春,中共广州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人阮啸仙、刘尔崧到新会,吸收陈日光、李冠南、李绍勤等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新会首批共产党员。同年冬,创建了中共新会支部,新会由此成为广东省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县之一 。

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国民党屡次镇压,新会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到1929年底,中共新会县委解散,活动陷入停顿。

一、抗日战争时期江会党组织的重建及其主要工作

(一)抗日战争时期江会党组织的重建

1931年“九·一八” 事变及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全国抗日救亡热潮逐步高涨。根据形势发展,1936年10月,中共广州市委外县工作委员会负责人邱萃藻(麦蒲费)来新会指导工作,帮助建立了江(门)会(城)党小组,成员为陈翔南和黄文康。在江门觉觉小学任教的黄玉卿(女)于1937年初入党,成为江会党组织重建后发展的第一个党员。3名党员组成了重建后的第一个党支部,陈翔南任书记①。

(二)江会党组织重建后的工作

第一,发动文化教育界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以他们为骨干做好抗日宣传工作。

1936年底,党小组在成立的两个月后即建立了“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和“迈进社”两个秘密外围组织。“民先”通过掌握学生组织,开展学生运动,到1937年上半年,成立了“新会学生救亡联合会”。“迈进社”主要在江门景贤商业学校团结一批进步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宣传群众的工作。利用新会原有的公开的学生组织——“学生自治会”——成立了“自学社”、“白光社”;自费开办“自学书店”,出售进步书籍;通过统战关系,在新会《民众日报》开辟《白光周刊》专栏,在江门《民权报》办“春天”副刊,专栏和副刊发表的抗日宣传的文章曾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与支持。

1937年3月间,支部在江门成立了“春天读书会”,争取了县参议长黄许焜(黄玉卿的父亲)当名誉会长,这是我党领导的半公开的抗日救亡群众组织,她团结了一批进步教师、知识青年以及会城的一些青年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救亡活动从秘密、半秘密转为公开合法。1937年7、8月间,江会党组织以“春天读书会”等组织的骨干为基础,成立了“新会流动剧团”,全团共60多名会员,由江会支部书记陈翔南亲任团长,支部委员秦一飞等是该团主要演员,它是抗战初期江会地区最活跃的抗日救亡群众团体之一。这个剧团除了在江门、会城及其郊区演出《烙痕》、《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剧目之外,还到边远的乡村宣传。9月,八路军在晋北平型关首战告捷,为了扩大影响,剧团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庆祝宣传活动,在江门娱乐戏院(现人民电影院) 演出大型话剧《春风秋雨》和《日出》。

江会地区的学生、教师和社会青年在党的领导下,还先后组织了“青青社”、“怒吼剧社”、“咱们剧社”、“战士剧社”等等,演出抗日剧目。

1937年暑假,“民先”举办了“新会少年暑期夏令营”,对青年学生进行抗战的思想政治教育。夏令营结束后还组织“营友会”,深入到群众中去做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

第二,在爱国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

在江会党组织的教育、帮助下,经过抗日救亡活动的锻炼考验,“民先”和“迈进社”的成员从1937年5月开始,先后参加了共产党。

1938年春,中共江会支部扩大为新会区工作委员会。到1939年3月底4月初江会沦陷前,全县共有党员120多人。党支部有:江门妇女支部、会城学生支部(后为新会“抗先”县队部总支部)、会城“青青社”支部、江门工人支部、国民党新顺特务大队宣传部地下党支部、江门”抗先”支部。此外,新会县民众抗敌动员会委员也有我地下党组织。

区工委推动成立了“新会县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简称“文协”),参加者有新师、一中、二中、冈州中学、平山小学等校教师和报社编辑、记者以及“青青社”、“咱们剧社”、“战士剧社”的成员,还有国民大学附中的党员教师等,外海、古井等乡也成立了“文协”分会。“文协”是文化教育界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对推动救亡运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做好统一战线中的政治宣传工作。

1938年夏末秋初,区工委积极争取国民党县政府的支持,在会城圭峰山举办“新会青年暑期训练营”,请国民政府新会县长李务滋任营长,并拨出经费,这有助于训练营活动公开化,训练营共有300多名成员,举办时事讲座、研讨抗日救亡问题,学习军事知识,进行军事训练。 差不多同时,国民党新会县党部和新会县政府先后成立了“新会县抗敌后援会”和 “新会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我地下党组织也派了一批党员和进步青年进去工作。

驻江门的国民党广东绥靖公署新(会)顺(德)特务大队是一支重要的地方武装力量,大队长周汉铃认为自己与新会田金等地的“周族”同宗,新会区工委便于1938年夏、秋间,通过关系先派周国仪、周仲荣与之联络,随后又派从延安学习回来的近十位同志到新顺特务大队,成立了一支宣传队,负责给士兵上政治课和做驻地群众的宣传工作。

驻江门国民党粤中保安7团的该团政训室主任邓东航主张抗日。在他的邀请下,陈翔南多次到保7团作形势报告,动员保7团做好临战准备。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国民党将第四战区新会、台山、赤溪三县划分为第五游击区。中区特委争取了“五游”的上层人物,部署新会、台山党组织,安排一批共产党员、“抗先”队员进入“五游”,并以这些骨干为基础,陆续在“五游”属下各守军包括各县自卫团(队)、新顺特务大队、江门常备大队等,成立了战时政工队、宣传队,负责士兵的形势政策教育和临战宣传鼓动,以稳定情绪、鼓舞士气。endprint

中共江会党组织所做的上述工作,对推动国民党地方部队的抗日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江会党组织重建初期的工作特点

从江门党组织重建到江、会沦陷,即1937年初到1939年4月初,这时期可以看作是江门党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工作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工作的主要特点是:

(一)利用原有的青年学生组织建立和扩大党组织

在原有的县立师范进步学生和江门近郊乡村学校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读书会”的基础上,成立“民族解放先锋队”和“迈进社”,使二者成为江会党组织重建后最早成立的外围组织和此后党组织发展扩大的基础。以后江会党组织基本沿袭了这一模式——先渗透到各学生组织中进行宣传组织工作,再发展党员扩建党组织。

(二)用各种形式开展文化宣传工作

据当时的报纸记载:“在十字街头,行人较众的地方,常常贴有新会师范新会少年夏令营友会及前卫社等团体所编的壁报漫画。虽然壁报是每日简单的时事布告,漫画多是由杂志里转录出来的,但亦相当引起群众的注意,每天下午时时总有七、八观众围在这些壁报下面。”“从事于戏剧宣传的团体很多,如怒、战士、流动、咱们及前卫等,这都是当地知识分子组成的。在新会城,在江门,这些剧社有过《最后一计》、《烙印》、《黄莺儿》、《卢沟桥》及《张家口》等一类国防戏剧的演出。”“剧场的布置,因经济所限,所以不怎样的完善,剧员多是初试,技巧也不怎样纯熟,但每一次观剧都有数百的观众,每到一个紧(张)的场面,都燃起了他们的紧张情绪。”“戏剧宣传比其他的宣传,都更容易的吸取观众,更容易的将民族意识深刻的印在他们的心坎里,……”①由此可见,办刊物、辟专栏,各类剧团演出话剧或街头剧,均体现出或口诛笔伐、檄文迭出,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优势,这既利用了当地或附近地区的文化资源,还体现活动的高雅性和专业性——一台大型话剧的演出必须是各类演员齐备、导演、舞美、灯光、音乐俱全才可以做到,没有一定的文艺活动开展的基础、文艺人才的积淀和风气的开放是很难想象的,江会地区这种用高雅文艺形式进行抗战宣传、扩大统一战线思想的影响的方式,在当时的全国同级县、镇中都是较为少见的。

(三)与国民党合作的方式侧重于帮助其做宣传鼓动工作

江会党组织与国民党地方政府或军队的合作均以帮助其做宣传鼓动为切入口,在五邑抗战史上的第一次战役——江会之战前对李务滋、新顺特务大队、五游、保七团等是如此,江会之战中参战的我党力量也主要从事阵前宣传鼓动、激励士气,这种人性化的、较为柔性的工作方式和角度,既容易为国民党势力所接受,也同样能发挥抗敌的巨大作用,须知一支区区2,000多人组成的装备较差、各类武装合作的地方部队,如果缺乏巨大的勇气和同仇敌忾的精神,怎敢抵挡4,000多由陆海空三军组成的正规部队来势汹汹的进攻,并坚持到最后?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威力可见一斑。

三、形成抗战初期江门党组织工作特点的原因

(一)江门的社会发展及地缘优势

四邑地区近代以来交通运输发达,已形成以水路为主、铁路(新宁铁路)公路为辅的运输网,促进了沿线工商业繁荣和小城镇发展。碉楼林立,各圩镇街道宽敞。江会地区历来重视教育、人文气氛浓厚,人口素质较高,思想比较开放。抗日战争爆发前,两镇就有师范学校和商业学校等中专学校,还有四、五所中学,新会景堂图书馆战前藏书达65,495册,规模在当时的全国县级图书馆也属首屈一指。江门口岸的地缘优势吸引了华侨乡亲回来兴办江门造纸厂、江门新光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遂昌火柴厂等企业;1927年至1933年间,江门镇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市政和房屋建设,镇容改观,市场更加繁荣,人称“小澳门”。这些,为党组织重建后因势利导地建立各种文艺、教育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和政治思想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党的干部的特点

江门地区的党的领导干部普遍具有文化水平较高的特点。如江门最早的本地籍党员陈日光(1896-1939年),出身会城镇葵商家庭。县立中学毕业后,往江西经营葵扇生意,接触进步书刊, 受新文化思潮影响,于1921年冬从南昌购买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在象山绿云洞创设新文化阅书社,传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知识。同时,又组织新会协作主义同志研究会,于1922年3月15 日出版《新会协作主义同志研究会半月刊》(后改为《觉悟周报》),宣传协作主义和社会主义。1922年3、4月间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是新会最早的团员之一。曾撰写《敬告知识阶级的妇女们》,提倡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号召青年团员投身社会主义改造。5月1日,他以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身份,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劳动大会;同时,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1925年11月,他创办《江门民国日报》,任社长兼总编辑。该报一度成为县总工会和农会的机关报。重建后的主要干部陈翔南为省立勷勤大学肄业,文化程度也比较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代部长、中南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黄文康则是在1935年在广州学习世界语时参加革命,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办公室主任,1957年任中山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从他们的个人履历和解放后党对他们的工作安排中不难发现这些干部具有善于与知识分子打交道、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长。

(三)江会地区国民党势力较大

从江会之战的参战部队来看,驻江门的国民党军队就包括广东绥靖公署新(会)顺(德)特务大队、驻江门国民党粤中保安7团和“五游”属下各县自卫团(队),据有关人士的回忆记载,县长李务滋领导抗战比较坚决,颇得民心,因此,中共江会地方组织从国共统一战线的大局出发,未大张旗鼓地打出组织旗号,也未触动国民党在其控制区的敏感神经——另立武装力量,很好地维持了统一战线的大好形势。

(四)江会地区沦陷时间稍晚

沦陷前后的党组织工作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沦陷前的工作重点及原因如前述,沦陷后江门敌情及统一战线的形势有了新的变化,江会党组织的工作领域、工作方式也随之有了新的变化和调整。其实早在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江会党组织已经估计到新会可能成为战区或敌后,据此对党的工作做了新的部署:工作重点转到农村,调派党员、骨干到农村去,建立敌后根据地;动员和组织青年为支援国民党军队抵抗日寇入侵做准备。1938年11月“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新会县总队部”成立,由国民党新会县党部特派员李淞甫担任名誉队长。“抗先”县队部下设“新会少年团”,由女党员陈云英任团长。“抗先”队员曾发展到700多人,遍布城乡各地,是一支强大的抗日宣传队伍;他们还学习救护技术和军事知识,做好临战准备,是我党领导下带有军事性质的青年群众组织。接着在江门成立了“抗先”独立中队,随后在大园、田金、荷塘、龙泉、旺冲、古井等地,我地下党组织直接领导的“抗先队”也陆续成立。这些活动为1939年3月底4月初江会沦陷后,江会地方党组织在中区特委的领导和布置下,开始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建立和掌握武装力量,同时继续推动地方当局共同抗日,以阻击日军对五邑地区的深入扩张奠定了基础。

(马萍,五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副教授;吕伟英,中共江门市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副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作特点
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研究辅导工作研究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特点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发展探究
独立学院教务管理工作的特点、问题与对策探讨?
航空涡轮发动机润滑油与发动机匹配性分析
老干部工作特点及管理方法研究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分析
关于对企业后勤管理的研究与探讨
医院办公室工作特点与文秘人员素质分析
论社区门诊中护士工作特点和职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