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科普场馆教育的“地平线”——《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博物馆版)的启发

2015-06-04

现代教育技术 2015年3期
关键词:参观者科技馆展品

辛 兵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引言

2010年,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NMC Horizon Report)首次推出了博物馆教育版,标志着新技术与博物馆的融合研究正式进入更多研究者的视野。在不严格区分博物馆、科技馆等内涵差异的情况下,各类场馆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具有相似性。由于起步晚、底子薄,我国各类公益性文化和教育场馆对新兴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相对滞后,存在盲目性,缺少针对性。本文力求通过对历年博物馆版本地平线报告的分析,推动新技术在场馆教育中的应用。

一 场馆教育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

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咨询委员会认为,综合性的数字化战略已成为各类场馆制订长期可持续性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各类公益性文化场馆逐渐意识到新媒体技术的价值,纷纷开始探索将各类新媒体技术(如网站、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应用于管理、运营、教育等各方面。然而,2012年以来全球各类场馆技术较少将其纳入到常规运营预算之中,多数从业人员缺少技术应用的培训、资源及支持,内容制作已跟不上技术进步[1]。

2013年的报告指出,不同规模的科普场馆正在努力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自身角色和组织结构新变化,但需要更深刻理解在场馆内使用的新媒体技术和面向大众使用的新媒体技术之间的关系、区别和相似之处。绝大多数的科普场馆并不具备必需的技术设施来实现数字化学习的愿景,不能有效管理场馆内的藏品信息和数字资产。此外,残疾人群在总人口和场馆参观人群的比重正在增加,科普场馆需要着重考虑残疾人群的无障碍参观[2]。由此可见,科普场馆在利用新媒体技术对自身改造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很多,民众对之的需求却日益增长。

二 全球场馆教育技术应用趋势分析

1 整体应用趋势分析

在2010—2013年的地平线报告中,一共提到18种新媒体技术,这些技术在场馆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人与展品互动、辅助参观、社会交往和资源建设四个方面。其中,在“人与展品互动”方面,主要涉及增强现实、基于手势的计算、自然用户界面、智能助手四种技术;在“辅助参观”方面,主要涉及移动设备、移动应用、平板电脑、自带设备、基于位置的服务、物联网六种技术;在“社会交往”方面,主要涉及社交媒体、众筹两项技术;在“资源建设”方面,主要涉及开放内容、语义网、电子出版、数字资源保存、保护与保存技术六个方面。

表1 2010-2013年的地平线报告各类新技术归类

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的新技术主要集中在“辅助参观”和“资源建设”方面,尤其在最近两年的表现十分突出。其中,“辅助参观”涉及的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2012年远期)、“自带设备”(2013年近期)和“基于位置的服务”(2013年中期)。资源建设方面,可以看到2013年的中期和远期全部围绕“电子出版”、“保护与保存技术”等方面展开。

而从被提及次数方面,“增强现实”位居所有技术之首,共提及了三次;其次是被提及两次的“自然用户界面”、“移动设备”、“基于位置的服务”、“社交媒体”和“电子出版”。其中有些在较早被提及的作为“远期”技术,诸如“基于手势的计算”(2010年)、“语义网”(2010年)竟然在随后的多年中一直没有被提及,这似乎可以被理解为该项技术在场馆中应用不太成熟,后来就不被大家所认可。

2 近两年新技术应用特征分析

选取2012年和2013年的《地平线报告(博物馆版)》进行分析,明确这些新技术应用实践的特征及作用,如表2、3所示。

表2 2012年报告中新技术应用

表3 2013年报告中新技术应用

通过分析上面两表,我们可以看到,场馆正在逐步减少使用印刷品和图片,代之以移动设备及应用;场馆不断致力于用全新方式使参观者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官体验,有效激发参观者对于展品的兴趣;另一个趋势是场馆教育从以前的只关注非信息的单向传递,逐步转为重视学习过程;此外,所有场馆相关领域对数据读写能力的需求都在增加。

2012年的关键趋势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网络得到的资源使我们重新考虑自身作为教育者的角色;第二,参观者期待通过设备获得无缝参观体验;第三,与藏品相关的“富媒体”正在变为数字呈现中越来越有价值的资产;第四,跨机构协作正在成为资源分享的重要途径。

在延续前一年重视资源建设的同时,2013年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包括:第一,社会参与更加重要;第二,参观者日益期待通过设备获得无缝参观体验;第三,场馆相关的所有领域对数据读写能力(Data Literacy)的需求都在增加。

由此可知,地平线报告更加强调参观者对场馆的需求及对场馆的影响,并反映出场馆在资源建设方面的重要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场馆的需求越来越多,传统的展览展示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对场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无疑对场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 中国科普场馆新媒体技术应用趋势展望

新媒体技术给各类场馆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各类场馆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把技术和服务相结合,带动场馆向现代化发展。受地平线报告启发,结合我国场馆建设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在国外应用发展较成熟的技术将在国内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1 近期:移动设备潜力无限

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以其简便易携的特性,成为时代新宠。各类场馆正在逐步加强移动设备在展览中的应用。通过接入移动设备,参观者可以概览与展品相关的知识内容、体会展品中蕴藏的科学内涵。通过基于室内定位技术的位置服务,可以为参观者提供个性化的精准信息和服务。国内场馆正逐步推广应用移动设备创造和提供教育经验,把参观者的想法同展品联系起来。目前,国内大多场馆主要基于有线网络设计管理模式,这使得移动设备技术将很难进一步推广。另外,短期内可能难以找到熟悉潜在移动内容的优秀开发商。尽管存在各种问题,但其潜力仍是显而易见的。

2 中期:增强现实技术亟待开发

增强现实(AR)使参观者在参观或互动中加强对信息的获取。但AR技术在国内发展不够成熟,存在许多尚未克服的技术障碍。AR技术在场馆应用中将是一项重大的挑战[3]。在当前的增强现实系统中,主要广泛运用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来实现虚拟模型的集成[4],目前AR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应该是开发廉价的硬件设备,并加强用户视觉和听觉感知方面的研究。AR技术是一个具有无限潜力的高新技术领域,在不久的将来定会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5]。

3 远期:众筹技术推动科普场馆定位的转变

长期以来,国内场馆都忽略了参观者的热情和能力。随着新媒体技术与场馆的互相融合,展品设计由原来的以场馆为主导,设计者为主体,转为以参观者为主导,场馆协作的新局面。众筹最关键的问题是找到合适的目标受众,充分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去激励他们,并给予一些相关的信息去完成研究任务和风险评估[6]。随着众筹理念的普及,场馆与参观者的互动逐渐发展为“参观—反馈”模式,并进一步进化成“提议—参观—反馈”的模式。参观者不再满足于“场馆展什么我看什么”,而是可以提议“我想让场馆展什么”,在场馆的规划和组织方面,利用众筹方式,通过社交网络来提高社区在场馆活动中的参与度,鼓励参观者提供自己的想法和相关视频,加强在场馆活动与展览中的互动。众筹的广泛应用使展品设计充满活力,以参观者为中心塑造场馆,提高了公众参与度,集大众之智慧,使展品设计满足公众需求,场馆的创新更有价值。

如上所述,这三类新媒体技术将在未来场馆应用方面有良好的发展趋势,随着新媒体技术和平台被更广泛地运用和成本价格的降低,场馆将逐步加大力度对新技术进行开发和应用。然而场馆需要考虑给观众提供的体验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才可以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通过技术融合实现有效的教育,使参观者真正融入到场馆中,使场馆真正面向大众,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四 对我国科普现状的反思与发展建议

1 反思

历年的地平线报告展现了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趋势及挑战,体现了新兴技术在场馆应用的巨大前景。然而,分析我国科普发展现状,可以发现该领域新媒体技术应用存在以下不足。

(1)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脱节

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历年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公众从传统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多年来高于90%。这反映出传统媒体在我国科普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传统媒体因其互动性差、不易存储和携带等问题,对大众的吸引力、影响力越来越弱。我国科普企业作为满足公众科学文化需求、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服务企业,以科普场馆和市场需求为基准,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7]。科普场馆中技术更新速度缓慢导致了众多科普企业在新技术的研发和新产品的创造上停滞不前,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科普场馆的许多展品陈旧而缺乏新意。

(2)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狭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科普已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渠道。科普网站的绝对数量在不断增长,各网站提供科普服务的形式也日趋多元,如通过游戏等互动方式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借助虚拟仿真技术使用户体验虚拟的展品或环境;建立以传播、交流科学内容为主题的论坛、博客等,引导公众在公共空间自由表达见解[8]。

近几年,一些场馆开始使用动画、二维码、增强现实和移动导航等技术,这些新颖的展览方式的使用使得观众通过各种交互方式参与到科学的学习与探索中,从而将场馆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提升到新的高度。然而,很多场馆都没有必要的基础设施,甚至还没认识到数字技术的重要性[9]。

(3)数字科技馆建设滞后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类场馆也意识到了要利用网络优势来发展和壮大自己,数字科技馆的建设就顺应了这一新趋势。目前,我国的数字科技馆还处于起步阶段,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也在不断融合,虽然在原有传播手段上正尝试引入新媒体技术,比如官方微博、微信,科普网站等,但还未实现一体化。此外,数字科技馆还存在着吸引力低,浏览人次少的问题。很多科技馆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即使建立了数字科技馆,内容也无法得到及时更新,数字科技馆形同虚设。

2 建议

历年地平线报告提出的新技术、关键趋势等都植根于当前背景,并引领时代的发展。由于中外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笔者认为应批判性地分析报告内容,无论是企业、科普机构还是科普教育工作者,在吸取国外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国内现实的处境。

(1)科技馆相关企业应注重开发创新产品

移动技术、智能化与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在传统教育领域中催生了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也激活了教育类企业的创造力。很多企业都看到了国内现行教育体系中自主学习和创造力培育上的空白及其中蕴含的商机,但如何牢牢地抓住这一商机,笔者认为企业应运用互联网思维,注重用户需求,运用新技术来突破传统产品带来的局限性。而新媒体联盟的战略趋势与技术前瞻则提供了导向,企业在技术涌现的互联网时代下应把握新技术的应用价值及前景。

(2)科技馆相关科普机构应关注新技术的应用效果

新技术在科普领域的探索过程中,科普机构应积极尝试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场馆教育等研究。通过借鉴国外科普机构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构建技术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的科普教育环境。科普机构应更加明确其角色和定位,结合新技术的应用效果来考虑发展战略与实施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学习是否发生、学习效果如何是很难评价的。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以用户为导向,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关注技术给大众带来的实际效益。

(3)提高科普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

在科普领域,科普工作人员始终是决定科技馆发展与改革的关键力量,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要改进科技馆发展的现状,首先必须做的就是要引入先进的科普理念,提升科普工作人员的自身技能,真正培养出一批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同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还需要拥有一批素质过硬的新媒体技术专家,从而建立起以专职为核心、兼职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团队,真正把深奥的科学知识通过妙趣横生的技术手段表现出来。

五 小结

面对科技馆领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努力把握关键技术,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作为科技馆领域的传播媒介和手段,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弊端,协调相关科普机构、科普产业以及科普工作者和研究者,推动我国科技馆事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1]Johnson, L, Adams, B S, Witchey, H, et al. The NMC horizon report: 2012 Museum Edition[R].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2012:10-11.

[2] Johnson, L, Smith, K, Witchey, H, et al.The NMC horizon report: 2013 Museum Edition[R].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2013: 9-10.

[3] Barry A,Trout J, Debenham, P, et al. Augmented reality in a public space: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London[J].Computer, 2012:42-47.

[4] Yang, R B. The study and improvement of augmented reality based on feature maching[C].Advanced Measurement

and Test, 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easurement and Test, 2010: 586-589.

[5]滕继濮.AR技术:增强你对世界的感知[N].科技日报,2012-12-14(6).

[6] Lauri, P N, Joni, S. Crowdsourcing research to mobile consumers? Emerging themes on videographic data collection[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pplied and Social Sciences (ICMASS'2012),2012:341-343.

[7]任福君,张义忠,刘萱.科普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J].科普研究,2011,(3):5-13.

[8]中国科普研究所课题组.新媒体科普发展研究专题报告[R]. 2010:57.

[9]张浩达,李丽.科技传播战略与技术前瞻——“2012地平线报告.数字博物馆”解析[J].科技传播.2014,(2):232-234.

猜你喜欢

参观者科技馆展品
和名画“撞衫”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科技馆一日游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我在四川科技馆
脑洞大开
数说InnoTrans 2018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参观诚毅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