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活动期狼疮性肾炎的研究

2015-06-04何东初米佳蕾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35期
关键词:肾方活动期补体

何东初,米佳蕾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湖北武汉430070)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常见且严重的系统损害,也是导致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25%的SLE患者以肾脏受累为首发症状,约50%SLE患者在病情发展中会导致肾脏损害,最终发展为狼疮性肾炎,肾活检发现几乎所有的SLE患者发现有不同程度肾脏损害[2]。现代医学中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的广泛应用可显著延缓患者的病情进展,但只有70%~80%的患者显效,同时存在毒副作用大等问题[3]。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虽不如西药起效快,但在减轻西药毒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2013—2014年笔者通过随机对照方法探讨了清肾方结合西药治疗活动期LN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在本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LN患者60例,诊断参照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制定的SLE 分类标准[4];且有明确肾脏损害:24 h尿蛋白总量持续>0.5g或尿蛋白(⧺或⧻),或血尿、管型尿,或出现肾功能减退。LN活动性以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价,均≥10分。中医诊断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关于SLE的诊断标准[5]。患者年龄18~68岁,肾功能正常或处于肾功能不全代偿期(SCr<177 μmol/L),临床依从性良好,均签订本试验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药物性狼疮、重叠综合征者,合并有心、肾、脑、造血系统等原发病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和精神疾病者,治疗中出现合并其他疾病影响药物疗效观察者,未按规定治疗者,用药治疗期间合并使用其他细胞毒药物、生物制剂等可能影响试验观察者,过敏、用药中途退出等影响临床疗效判断者。将患者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30例,男3例,女27例;年龄17~58(37.41±10.03)岁;病程10~58(23.57±8.47)个月。对照组30例,男2例,女28例;年龄19~57(38.21 ±9.62)岁;病程 11~61(22.85 ±8.97)个月。 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泼尼松1 mg/(kg·d)口服,6周后开始缓慢减量,逐渐减至5~10 mg/d维持甚至终身服用;环磷酰胺(CTX)0.5~1.0 g/m2加入250 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缓慢静滴,连续6次,后改为每3个月1次,维持1~2年;其他治疗措施包括控制血压、降脂、抗凝等一般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清肾方,方药组成:黄柏30 g、白花蛇舌草 30 g、露蜂房 15 g、生地 30 g、山茱萸 10 g、金樱子10 g、黄芪45 g、川芎10 g、全蝎 5 g、红花 10 g、益母草 30 g、土茯苓 15 g、车前子 15 g、石苇 15 g、甘草 10 g,每日 1 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 2组临床疗效;②治疗前后SLEDAI积分及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评分(SLEFI)变化;③治疗前后实验室观察指标,包括血沉(ESR)、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ALB)、补体 C3、补体 C4、C 反应蛋白(CRP)、血清 IgG、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IL)-17水平以及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阳性率;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中的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制定。临床缓解: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临床证候积分减少≥90%,24 h尿蛋白定量<0.2g,肾功能恢复或保持正常;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临床证候积分减少≥70%,24 h尿蛋白定量<1.0 g,肾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好转,临床证候积分减少≥30%,24 h尿蛋白定量1.0~3.5 g,肾功能较治疗前有改善;无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未达上述标准甚至出现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SLEDAI及SLEFI评分比较 治疗前 2组SLEDAI及SLEF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 2组SLEDAI及SLEF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SLEDAI及SLEFI评分比较(±s,分)

表2 2组SLEDAI及SLEFI评分比较(±s,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 <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n SLEDAI治疗前 治疗后SLEFI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16.53±3.058.69±2.56①② 19.25±4.238.02±1.74①②对照组 3016.42±3.0310.72±2.43① 18.96±4.1111.87±2.19①

2.3 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后 2组ALB、尿RBC、24 h 尿蛋白、ESR、CRP、补体 C3、补体 C4、IgG、HMGB1、IL-17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除尿RBC水平外其余指标治疗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3 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 <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 <0.05。

实验室指标治疗组(n=30)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0)治疗前 治疗后ALB/(g/L) 26.28±7.3135.39±5.63①② 25.94±7.4230.89±5.29①尿 RBC/μL 151.86±105.1796.25±101.44① 148.7±104.7499.62±102.31①24 h尿蛋白/g 4.57±1.981.85±0.63①② 4.63±2.012.27±0.74①ESR/(mm/h) 48.77±5.2113.21±6.54①② 49.93±4.9825.29±8.46①CRP/(mg/L) 19.38±2.459.02±2.27①② 19.18±3.0113.39±2.97①补体 C3/(g/L) 0.53±0.181.03±0.20①② 0.50±0.210.62±0.23①补体 C4/(g/L) 0.08±0.030.16±0.03①② 0.09±0.030.14±0.02①IgG/(g/L) 18.39±4.548.85±3.67①② 18.63±5.0110.97±3.14①HMGB1/(Pg/mL) 59.87±3.4225.48±3.25①② 59.64±3.7743.35±6.26①IL-17/(Pg/mL) 42.64±5.7719.65±3.72①② 43.35±6.2621.89±4.15①

2.4 2组治疗前后ANA、抗ds-DNA阳性情况比较 治疗后 2组ANA、抗ds-DNA阳性率均明显降低(P均<0.05),但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ANA、抗ds-DNA阳性情况比较 例

2.5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胃肠道症状1例,肝功能损害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对照组出现胃肠道症状3例,感染2例,女性月经不调1例,肝功能损害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05)。出现上述反应的个体经给予积极抗感染、护胃、护肝、调经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均好转或消失,可继续原方案治疗。

3 讨论

中医并没有LN的病名,但依据患者的证候特点,可归属于“蝴蝶斑”“日晒疮”“水肿”“肾痹”等范畴。LN由内外多种因素所致,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后天失养,复感湿热火毒之邪,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则热毒之邪注于下焦,内陷于肾,耗伤肾阴,在病初期以热毒炽盛、阴血不足为主,后期病邪深入脏腑,阴损及阳,导致正气亏虚;气血瘀滞,毒邪留恋,而使病情缠绵难愈,阴虚内热、肾元不足是本病发生之内因,内伤外感是其外因。同时热灼津液,血行不畅,瘀血停滞,气虚无力化水,则生湿邪。由此可见“毒”“湿”“瘀”是导致LN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病变活动期以标实为主,表现出明显的盘状红斑、蝶形红斑、口腔溃疡、光过敏、关节炎、水肿、蛋白尿等邪热亢盛之象,对于活动期LN,其治疗方法宜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大法,旨在迅速控制病情,缓解临床症状,同时由于LN患者病程较长,病情容易反复,活动期患者常呈现虚实夹杂之症,治宜清热解毒、益气滋阴,同时兼顾祛除瘀血、湿浊之病理产物。清肾方是我院治疗LN的经验方,方中黄柏、生地、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生黄芪、山茱萸、金樱子益气滋阴;红花、川芎、益母草、全蝎活血化瘀;土茯苓、车前子、石苇利湿祛浊;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药性。以上药物合用,起到清热解毒、益气滋阴、化瘀祛湿的作用,既可控制活动期热毒炽盛之邪,又能补先后天之不足,兼能祛除瘀、湿之病理因素,起到内外、标本兼治之功,使肾气充,肾水足,伏邪除,阴阳平衡,疾病乃康。治疗后患者肾功能改善明显,且未观察到与清肾方相关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具有独特的优势。

T辅助细胞(Th)在LN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Th细胞通过分泌相关细胞因子以诱导B淋巴细胞活化,促进其增殖、形成致病性的自身抗体与免疫复合物,攻击损伤机体的器官组织。而近几年研究发现了新型的细胞亚群——Th17型细胞,其主要分泌IL-17,可诱导严重的自身免疫反应。IL-17在病变早期即开始表达,它的主要功能是促炎作用,介导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炎性递质、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等的表达,引起炎性细胞向靶器官、组织聚集,造成组织器官的损害[4]。LN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加入IL-17培养时会产生更多的总IgG、抗dsDNA抗体及 IL-6,参与 B细胞的激活[4],提示其参与了LN免疫紊乱,可能作为急性炎症的启动因素参与了LN的免疫发病过程。有研究显示,IL-17与疾病的活动指数与有明显相关性,其参与SLE病情的进展与活动,可预测LN发病,早期诊断LN[6]。HMGB1具有多种生物功能,通常作为细胞核内蛋白,也可被分泌到细胞外充当炎性递质,是炎症和免疫应答过程中的重要因子,可促进多个信号传导途径激活,促进多种免疫、炎性及固有细胞活化,促进大量细胞因子的生成,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7]。Feng等[8]通过检测LN患者外周血HMGB1水平,发现其与肾小球细胞增殖正相关,伴有肾小球系膜细胞的过度增殖,提示HMGB1在肾脏损伤进程中可能涉及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此外,Tian等[9]从分子角度研究HMGB1参与LN的发病机制,结果显示其是作为损伤性指标DNA的免疫复合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LN发病。血清HMGB1水平与疾病的活动指数具有相关性,其可作为狼疮活动性的指标[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SLEDAI积分及SLEFI评分及实验室各检查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除尿红细胞、ANA及ds-DNA阳性率外,其余指标治疗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清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活动期LN疗效满意,可明显降低患者疾病活动性指标ESR、IgG、24h尿蛋白、HMGB1、IL-17水平,提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下调炎性递质HMGB1、IL-17的表达,从而减轻机体免疫性损伤。

[1] Balow JE.Glomerular disease:perspectives on maintenance therapy in lupus nephritis[J].Nat Rev Nephrol,2012,8(3):136 - 138

[2] 王志强,宫彩霞,李银兵.狼疮肾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1,10(5):398 -401

[3] Gregersen JW,Jayne DR.B-cell depletion in the treatment ofLupus nephritis[J].Nat Rev Nephrol,2012,8(9):505 - 514

[4] Kolls JK,Linden A.Interleukin-17 family members and inflammation[J].Immunity,2004,21(4):467 -476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1-115

[6] 邢倩,苏厚恒,崔佳佳,等.Th细胞因子IL-17、IFN-γ、IL-4在狼疮性肾炎中的表达及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8):1537-1540

[7] 付冰冰,孙晓鹏,赵阴环.外源性 HMGB1对SLE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自噬影响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7):942-949

[8] Feng X,Hao J,Liu Q,et al.HMGB1 mediates IFN - gamma-induced cell proliferation in MMC cells througHRegulation of cyclin D1/CDK4/p16 Pathway[J].J Cell Biochem,2012,113(6):2009 -2019

[9] Tian J,Avalos AM,Mao SY,et al.Toll-like receptor 9 - dependent activation by DNA-containitlg immune complexes is mediated by HMGB 1 and RAGE[J].Nat Immunol,2007,8(5):487 -496

[10] Zickert A,Palmblad K,Sundelin B,et al.Renal expression and serumLevels of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 in lupus nephritis[J].Arthritis Res Ther,2012,14(1):36

猜你喜欢

肾方活动期补体
补体因子H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养阴化瘀方联合强化西药方案治疗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研究
芪归益肾方通过调控miR-141对UUO小鼠肾脏纤维化的影响
流感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检测意义
救肾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3期的肾保护作用的临床评价研究
抗生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10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变化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