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课堂示范的老法新用
2015-06-03庄圆
庄圆
摘 要:美术教学中的示范是老师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绘画要领的手段。美术课的课堂示范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可是在美术课堂中老师的教学示范越来越像吸铁石将许多学生的思维牢牢吸住,以至于学生的作业练习往往成为教师示范的翻版。不爱想,不会想,想不出,成为学生翻版老师示范的理由,这个现象越到高年级越明显。
关键词:课堂示范;激发兴趣;小组合作;评价
在七年级下册“在临摹中感受”一课的变体画练习中我给学生出示了4幅名作,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幅发散思维大胆创新,进行变体画的创作练习。在教学中,我配合图片对比着重分析了变体画的创作方法,可以从角度、色彩、构图、形态、表现方法等方面展开想象进行变体。为了帮助学生开拓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加大胆地展开联想变化,我选择了其中一幅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进行了课堂示范。我将男孩的笛子换成了一根甘蔗,衣服换成了小背心和短裤,添加了一个乡村街边的背景。经过我的变体,吹短笛的男孩变成了啃甘蔗的男孩,画面的气氛变得截然不同了。学生看了我的示范觉得想法很棒也很幽默,都笑了。看见学生这样的反应,我觉得自己的课堂示范达到了目的,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可是在学生的作业中我发现了问题,班上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吹短笛的男孩》进行变体画练习,而且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照搬了我的范画,还有一部分学生改成了和范画大同小异的吃西瓜的男孩、吹口琴的男孩等。学生的思维被我的范画局限住了,本来希望学生可以站在我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反而变成了学生面前一块强力的吸铁石,吸住了学生的思想。
难道课堂示范是多余的绊脚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经过思考和实践我有了些许心得。
一、授人以渔,必先人爱食鱼
在课堂示范中不仅要着重分析方式方法的总结,还要尽可能地将思维过程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带动学生一起思考,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生在平时的语数外学习中养成了寻找准确答案的思维习惯,他们往往是“学会方法—使用方法”的学习模式,只要能够得到正确答案就是成功的。而美术是一个需要创造性的学科,不仅要学会方法更要能举一反三甚至创造方法。所以,美术课必须要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有创造的欲望。例如上述课例中的课堂示范,我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让学生和我一起思考。首先请学生一起观察《吹短笛的男孩》,体会画面中这个皇家卫队吹着短笛的年轻骑兵,观察他的服装、姿态、神情,请学生做简单分析。接着,告诉学生我想让这欧洲气息浓厚的画面具有中国式的乡村气息,因为我发现吹短笛的动作和啃甘蔗有些相似。这时学生会笑,说明激起了他们的兴趣,紧接着问:“如果把短笛换成了甘蔗,男孩的这身衣服还合适吗?怎么改?”请学生来回答,一同总结出可以改成小背心和短裤。再问:“如何增添乡村情致?”请学生回答共同总结,可以添加乡村背景。这样示范的过程通过一个个设问让学生也参与了进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参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方法的掌握更加灵活,体验到思考的乐趣,进而产生了大胆创造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在合作交流中,小组成员的思维不断碰撞,往往会有1加1大于2的效果。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开始作业练习之前请各个小组就作业内容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成员共同讨论,集思广益,教师聆听学生的讨论,适时给出一点建议。这样,给学生专门的时间和环境来思考,可以有效降低学生依赖示范的惰性,在交流中学生还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创意灵感。
三、评价的导向
要想让学生保持创造的热情,养成良好的习惯,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感到创造是快乐的,是可以被肯定的。所以,在评价的环节要侧重创新度。比如,创新的作品在评分时我会特别加一颗五角星表示鼓励。创意独特的作业要在班级展示,分析其中的独特之处。通过一次次评价的导向,潜移默化地让主动思考成为习惯。这一课的变体画作业情况经过以上研究实践有所改善,学生能更加主动地去思考自己的创意了,其中不乏个性鲜明的作品。课堂示范是一种最直观的美术教学法,如何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指导自己的创作是美术教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不要让课堂示范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吸铁石。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