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三姐歌谣文化研究:背景、现状与展望

2015-06-03吴力菡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7期
关键词:刘三姐歌谣壮族

吴力菡

摘 要:简要介绍刘三姐歌谣文化研究的背景和研究价值,回顾国内研究并作出展望。

关键词:刘三姐歌谣;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1

1、背景及价值

刘三姐的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根据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3年),从小能歌善唱。她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慕名前来对歌的人络绎不绝,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但都罄腹结舌,无歌相对,羞赧而退。然而其才华却遭流氓恶霸的嫉恨,被害死于柳州。传说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仙,也有说她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还有说她因反抗财主莫怀仁遭官府迫害便乘船飘然而去。虽然传说不一,但其能歌善唱的形象代代相传。壮族人民尊她为歌仙,至今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传颂。如今,广西很多地方都有刘三姐庙或塑像,新的壮歌集问世时,必先供于像前。壮族地区的 “三月三”歌圩日相传就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节日。有些地方的歌圩,第一项议程就是抬着她的像游行。

壮族民间认为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即 “刘三姐歌谣”。它采用以歌代言的诗性思维方式,种类多样(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歌圩上唱的歌大都是生活语言的高度提炼,具有生动、纯朴、深刻的特点,歌词有韵,能唱易记,经常交替运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刘三姐歌谣扎根于人文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巨大的传承价值。它作为刘三姐文化、乃至壮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展现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音乐学、民间文学等研究价值。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壮族“倚歌择配”的社会传统逐渐消失,加上强势文化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冲击,传统原生态歌谣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 2006年,刘三姐歌谣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为民间文学。对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不仅利于保护并弘扬地方文化,还为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回顾与展望

刘三姐文化指在民间传说刘三姐故事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壮民族为主体的广西区域性文化。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以刘三姐为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之前重在对民间传说故事的考证和收集,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分析,以及对歌(舞)剧《刘三姐》的创作过程和文艺评论(周作秋1979)。(2)从80年代开始出现新视角,如在民族学和民俗学的理论框架下,对民族文化理念、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研究(农学冠1994,杨宁宁2003,覃桂清1992)。(3)21世纪后的研究体现出社会多元化和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对其文化传播(陈丽琴2008,唐艳林2010)、文化品牌建设(潘琦2002,张利群2001)、文化与经济(黄伟林2002,玉苗2009)、民歌产业化(马树春2006)的研究等。

虽然刘三姐文化研究的内涵和外延都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变化,但刘三姐传说和歌谣本身依然受到关注,仍然是刘三姐文化研究的核心。要想对刘三姐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在关注其外延的同时,抓住核心内容,对其根本内涵进行深入探索。以往研究大多仅对某部文艺或文学作品进行点式的评论,多从民族学、文艺学等角度对刘三姐文化进行横向的观照,而对于刘三姐歌谣半个世纪以来传承过程中的若干经典作品所作的纵向对比研究较少。刘三姐文化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语言学、翻译学、音乐学、传播学等,要想全面、系统地认识刘三姐歌谣文化,我们应当用发展的、动态的视角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1] 陈丽琴. 传播学视域中的刘三姐传说[J]. 民族文学研究. 2008(3).

[2] 黄伟林. 论广西旅游对刘三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 广西民族研究, 2002(1).

[3] 马树春. 广西民歌产业化发展略论——以《印象·刘三姐》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 2006(4).

[4] 农学冠. 刘三姐文化初论[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1994(3).

[5] 潘琦主编. 《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6] 覃桂清. 刘三姐纵横[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7] 覃忠盛. 《刘三姐》的民族艺术审美[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9(1).

[8] 任旭彬. 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J]. 广西民族研究. 2011(2).

[9] 谭为宜,蓝柯,龙殿宝主编. 全国刘三姐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10] 唐艳林. 广西刘三姐文化面向东盟传播与思考[D]. 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0.

[11] 杨宁宁. “刘三姐”——壮汉民族文化交融结出的硕果[J]. 民族文学研究, 2003(2).

[12] 玉苗. 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桂林《印象·刘三姐》为例[J]. 桂海论丛, 2009(2).

[13] 张利群. 文化交流视野中“刘三姐”品牌的建构[J]. 广西民族研究, 2001(4).

[14] 周作秋等.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刘三姐》专集.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刘三姐歌谣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春天的歌谣》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寻找刘三姐(外一首)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