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构建河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研究

2015-06-03祁卉璇张红雷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7期
关键词:河北传统文化

祁卉璇 张红雷

2014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HBWY2014—Y—A053)。

摘 要: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作为知识和文化传播和传授的重要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现高校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发挥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基础性作用,关键是要通过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基本精神。高校对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可以从建立专业队伍、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搭建科学研究平台等方面加以实践,构建系统化的河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

祁卉璇(1979-),女,河北石家庄人,讲师,主要从事文化与中国文学研究,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

张红雷(1979-),女,河北石家庄人,讲师,主要从事文化与中国文学研究,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2

高校与文化有着天然联系,高校是研究与传播文化的最主要的机构,也是社会中优秀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与再造弥足珍贵的资源,是民族复兴与国家崛起必不可少的精神保障。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作为知识和文化传播和传授的重要载体,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现高校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大学与生俱来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功能,从它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传承文化、研究文化、融合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和使命。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守护、传承、创新软实力(文化)已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这个功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1因此,传播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社会赋予大学的光荣使命,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作为知识和文化传承创造的基地、培养人才的摇篮、文化的中心,位于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和理论的最前沿,因此,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过程中,大学应发挥积极作用,为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文化价值,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新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思想基础和可靠的思想保证。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大学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文化更是一所大学内涵发展的重要内驱力量,建立“文化大学”是一所成熟大学的最为显著的重要标志。通过优秀的大学文化的涵养,明晰办学理念,明确发展方向,凝结、汇集起推动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可以实现学校的科学健康发展。高校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将“传承河北优秀文化”与“学校内涵发展”紧密结合,涵养学校的特色与文化,打造特色品牌,有效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内涵。文化铸灵魂,一所具有良好的文化内涵和办学特色的大学,同样能够借助文化的力量引领学校正确的发展方向,统一全体师生的思想认识,鼓励学校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准确定位,特色立校,用先进文化自身产生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竞争力,形成昂扬向上的发展氛围,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不断总结提高、凝练特色,找出适合自己学校发展实际的特色化道路。可见,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是高等院校凝聚办学特色,增强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传承河北优秀传统文化重在传承其所蕴含的基本精神

河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燕赵儿女在这片热土上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也创造了彪炳史册的红色文化。河北的文化资源丰富,有历史文化资源、民间文化资源,也有红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景观丰富多样,表现的形式和载体也是非常丰富,除了各类文化典籍,还有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节日等,但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和载体都体现了一些基本精神。发挥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基础性作用,关键是要通过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基本精神。

燕赵大地上创造绚烂精彩的精神文化精髓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富有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的河北人文精神,在以今河北为中心的古燕赵大地上形成并发展的,由优秀传统燕赵文化积淀、孕育而成的内化于燕赵人的物质、精神活动中的对客观世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2河北人文精神中勇武任侠、慷慨悲歌的燕赵斗争精神,质朴淳厚、经世致用的理性传统,强烈的乡土观念等,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而以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精神,其蕴含着强大的革命精神,更是当今河北最大的政治优势、精神优势和文化优势。通过高校把这些优秀的人文精神传承下去,必将进一步促进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高校传承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于构建系统化的传承机制

构建河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努力和实践。

(一)建立高校传承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队伍

高校拥有一大批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这是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研究建立传承保护机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依据。3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具有传道授业能力的专家学者,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优势明显,是主体参与力量。

稳定、培养和引进更多的传统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整合校内传统文化的研究力量,为这些教师的在学习提高提供便利条件;积极引进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建设一支主攻方向明确、年龄结构合理的传统文化研究队伍。通过政府、学校拨专款,社会筹资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加快高校河北传统文化研究团队的建设,逐步在高校形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河北传统文化研究基地,使其成为研究和弘扬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

在大学教师中开展传统文化“再学习”的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和修养程度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并不乐观。大学要成为河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平台,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是重要前提。因此,要引导各专业背景的高校教师主动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高校也要为教师提升传统文化修养提供条件,组织开展灵活多样、丰富生动的进修活动。

(二)构建高校传承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要从传承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已有的安排,进行适当而富有成效的调整。一方面,在目前的“两课”教学中融入关于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寻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另一方面,调整公共基础课的课程设置,增加有关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并作为必修的通识课程,使传统文化传承制度化、规范化,努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精品课程。同时,把对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高校特色的教学内容,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针对河北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进度计划,有计划、有组织的组织学生学习,正确把握学习的难易程度,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组织相关专家、教授、学者及民族民间文化工作者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具有科学性、地域性、可操作性和传承性的校本教材,逐步形成适合教学与自学的特色鲜明的教学读物。

搭建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高校要充分重视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将河北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亲身感受河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举办“河北传统文化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与师生交流,传习传统技艺等活动,增强师生对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此外,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与渗透,组织学生对河北的历史文化古迹、风俗习惯、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调查采访,更好地领悟河北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承河北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营造河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校园氛围。在大学校园的环境设施建设中体现河北地方文化,将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景观,注重对河北地方历史传统与特色文化的传承,营造充满河北地方特色和凸显历史文脉的校园环境。同时,通过组织师生学习董仲舒、魏征、郭守义、曹雪芹、李大钊等河北的英雄俊杰的事迹,深刻领悟勇武任侠、慷慨悲歌、创新思辨的燕赵传统精神,增强师生对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和感悟。加强对身边典型的发掘、培育和宣传,通过评选“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校园人物”等,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先进人物身上展现出的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激发师生自觉践行河北传统文化精神的热情,形成弘扬和践行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

(三)搭建高校传承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研究平台

开展深入扎实的河北传统文化研究工作。瞄准重要选题,铸造学术精品。从理论层面、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选取对传承河北优秀文化、弘扬河北人文精神有推动作用的重要选题,构建河北地方文化优势特色,搭建高端研究平台,形成文化品牌。如邯郸学院地处赵文化的核心区域,赵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邯郸学院把“赵文化研究”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力深化和推动了对赵文化的研究。2008年,邯郸学院在市级重点学科“赵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基础上成立了“赵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专门史(赵文化方向)”重点学科,并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并在河北省历史学会的支持下,近几年连续组织承办了“赵国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加大文化研究服务社会工作力度。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河北优秀传统文化,挽救地方文化“活化石”。如石家庄学院和井陉县联合开展了“井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工作,在对井陉的民间文学、音乐、曲艺、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整理的基础上,编写出《井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为井陉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河北大学整合学校文化研究的精干力量开展燕赵文化研究,承担了《河北百科全书》编纂等省域重大文化工程。出版的《河北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20册),被视为古籍再生性保护标志性成果。此外,河北大学围绕历史名城保定,开展的军校史、书院史、商会档案整理等研究项目,也逐步形成了学术研究的地域特色。

助力河北文化产业发展。依托高校的资源优势,不断丰富河北地方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自觉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为河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学校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加强对河北文化产业政策的思考与研究,与政府相关部门开展联合的科研攻关,使文化研究的科研成果真正服务社会文化需要、服务政府决策需要。如,河北大学围绕旅游开发、图书声像出版等成立20余个文化创意服务机构,直接参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组合策划了“狼牙山、英雄山”主题文化推广活动,直接经济效益达3亿多元。以白洋淀、太行山为题材制作的《嘎子嘎》、《太行娃》等儿童动画音乐剧,累计获奖近百项,对河北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注释:

[1]徐显明.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11.

[2]马春香.河北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J].河北学刊,2006(3):197—199.

[3]王征国.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2):49-55.

猜你喜欢

河北传统文化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10.河北卷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