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十里店地震台连续重力观测资料分析
2015-06-03史小平王小娟王静波
史小平 王小娟 王静波
1)中国甘肃 730046 兰州观象台
2)中国兰州 730000 甘肃省地震局
0 引言
兰州十里店地震台(以下简称十里店台)始建于1987年,是兰州观象台的子台,观测设备有DSQ型水管倾斜仪、SS-Y型洞体应变仪、SSY-Ⅱ型洞体应变仪、SSQ-2A型石英水平摆倾斜仪、PET型相对重力仪、SD-3A型测氡仪等。PET型相对重力仪2007年安装,2008年1月正式观测,产出的重力观测资料精度如何,受到哪些干扰因素影响,如何才能获得更好的观测资料,在地震预测及科学研究中是否能提供连续、可靠的观测资料?本文将从潮汐变化和非潮汐变化,对十里店台重力观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检验其映震效果。
1 观测资料内在质量检验
2008年1月1日兰州十里店台重力观测正式运行,选取2008—2013年重力观测数据,共3 156 480条分钟值数据进行研究。
Nakai拟合检验是固体潮观测检验内在质量的常用方法。Nakai方法是多项式拟合法,应用Nakai拟合模型,对固体潮整点值观测数据进行拟合检验。 2008—2013年重力观测资料的Nakai检验结果见表1,表中:“组数”表示1年当中参与计算的数据量(两天数据为1组),E为拟合残差,计算结果为拟合残差分布情况。由表1可知:有91.6%的拟合残差小于1×10-8/s2,表明仪器观测噪声比较小,观测效果较好;2008—2013年,小于1×10-8/s2的拟合残差逐年增多,表明重力观测资料总体呈日趋稳定的状态。
2 潮汐变化调和分析
连续重力观测数据包含潮汐变化信息,也包含非潮汐变化信息。一般,分析潮汐变化信息主要使用观测时序值序列进行调和分析。本文采用观测时序值序列,以48小时为滑动步长,30天为窗长,采用月长度进行调和分析,解算潮汐因子和相位滞后的参数变化。
2008年5月和2008年11月,由于工作人员进洞调试仪器造成较大干扰,M2波计算结果变化较大,为了明显显示M2波变化趋势,绘图时将两个月的数据做缺数处理;2013年4月由于停电造成的缺数较多,未对此月数据做调和分析,按缺数处理。
表1 Nakai检验结果(单位10-8·s-2)Table1 Results of Nakai tests(Unit:10-8·s-2)
2008—2013年重力资料潮汐因子及相位滞后曲线见图1。由图1(a)可见,潮汐因子较稳定,在1.163—1.167变化;个别数据变化较大,如:2008年5月为1.111105、2008年9月为1.171 690、2008年11月为1.138 274、2010年2月为1.158 631、2013年7月为1.171 868。经查证,以上时间均有工作人员进洞检修、调试仪器。由图1(b)可见,2011年7月相位滞后,出现大幅异常变化,至2012年8月,滞后幅度是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的9.1倍;2012年9月相位滞后再次出现大幅异常变化,至2013年6月,滞后幅度是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的2.2倍;2013年7月异常结束,迅速恢复到正常值上下波动, 7月22日发生甘肃省岷县、漳县交界MS6.6地震。
图1 潮汐变化时序(a)潮汐因子序列;(b)相位滞后序列Fig.1 Time sequences diagram of the tidal changes
3 非潮汐变化漂移分析
非潮汐变化部分包含仪器零漂、人为干扰、自然环境(如气温、气压和降水量等)干扰、地球内部物理因素干扰(韦进等,2012)。分析非潮汐变化,需要剔除重力观测数据中的潮汐变化。去除潮汐变化常用的简单方法是日均值法,可以滤去97%的潮汐成分,分离出的非潮汐信息能客观反映其趋势性变化规律。因此,本文直接使用“十五”数据库中的日均值进行分析。由原始日均值曲线[图2(a)]可以看出,观测值受到停电和仪器调试的干扰较大,必须剔除干扰信息,即修正因停电和仪器调试造成的台阶。修正后日均值曲线见图2(b)。台站重力观测受大气压效应,为消减其影响,使用气压变化值ΔP乘大气导纳常数A作为观测重力的气压改正,A值一般约-0.3×10-8m·s-2/hPa,由气压引起的重力变化幅度一般在(2—3)×10-8范围内(徐建桥等,1999),气压改正效果不明显,因此本文直接采用-0.3×10-8m·s-2/hPa。气压修正后重力观测日均值曲线见图2(c),总体呈上升漂移趋势,2008—2013年共漂移1 967.788×10-8m·s-2,平均每年漂移327.965×10-8m/s2,每月漂移27.330×10-8m·s-2,远小于重力仪给定的一般每月漂移小于500×10-8m/s2的技术指标,表明仪器弹簧系统工作状态稳定,观测资料真实可靠。虽然弹簧重力仪在短期内呈线性漂移规律(韦进等,2012),但由于本文分析2008—2013年重力资料长趋势漂移,漂移特性呈现非线性特征,故采用一般多项式分段曲线,自动分段进行拟合,残差时间序列见图2(d)。由图2(d)可知:自2009年下半年起,残差时间序列呈现“冬天变化幅度大,夏天变化幅度小”的规律。
图2 日均值曲线(a)原始日均值;(b)修正后日均值;(c)气压修正后日均值;(d)日均值与一般多项式分段曲线拟合差Fig.2 The average daily value curve
4 高频扰动映震分析
4.1 高频扰动
重力观测的高频扰动信号,是指叠加在潮汐曲线上,反映地面微弱震动的信息,包含重力地脉动。利用快速傅氏变换(FFT),对离散采样的重力观测数据进行频谱分析,计算重力地脉动频谱。图3是2014年1月1日至30日兰州重力观测的地脉动曲线及频谱分析结果,由此可知,地脉动频率范围为0.1—0.5 Hz,优势频率为0.22 Hz,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一致(郝晓光等,2008;尹亮等,2011)。
图3 频谱分析(a)时间域;(b)频率域Fig.3 Spectrum analysis
4.2 映震统计
2008—2013年中国大陆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31次,地震参数见表2。其中,在震前10天内出现高频扰动现象的地震有9次,映震率为29%。
表2 2008—2013年中国大陆6级以上地震参数Table2 The statistics of the epicenter distance above magnitude 6 in Chinese mainland from the year of 2008 to 2013
4.3 震例分析
高频扰动信号一般出现在地震前10天以内(赵根模等,2001;王新胜等,2013)。2008—2013年中国大陆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31次,兰州重力观测在震前10天内出现高频扰动现象的有9次。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和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MS6.6地震为例,检验兰州十里店台重力数据映震情况。利用firls函数设计带通滤波器,消除固体潮干扰,只保留0.08—0.4 Hz的频率成分,发现在汶川MS8.0地震和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10天内均有高频扰动现象发生。汶川地震前出现典型的喇叭口现象,而岷县—漳县地震前出现纺锤状现象,见图4。
图4 滤去固体潮成分的高频扰动曲线(a)2008年5月1日—31日;(b)2013年7月1日—31日Fig.4 The high frequency disturbance by filters out the solid tide
5 结论
(1)2008—2013年兰州十里店台重力观测受停电、仪器检修、调试影响,缺记170多小时,形成多次台阶干扰,影响资料分析及应用。剔除潮汐变化和人为干扰,进行气压改正和一般多项式分段拟合,发现该台重力观测资料显示长期正向漂移趋势,重力残差时序变化趋势呈现“冬天变化幅度大,夏天变化幅度小”的规律。
(2)兰州十里店重力观测资料内在质量较高,主要体现在:①利用Nakai拟合检验对观测资料进行检验,发现仪器观测噪声较小,观测效果较好,状态日趋稳定;②利用维尼狄可夫调和分析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潮汐因子较为稳定,精度较高。
(3)通过对兰州重力2008—2013年的观测资料分析,认为该观测映震效果主要体现在相位滞后和高频扰动上。在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兰州重力观测出现明显的相位滞后异常,与其同台的洞体应变观测、水管倾斜观测和钻孔倾斜观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姜振海,2013)。在2008—2013年中国大陆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31次,其中在震前10天内出现高频扰动现象的有9次,映震率为29%。
(4)固体潮台站日常观测发现,大震前常有高频扰动信号叠加在固体潮曲线上,我国地震前兆监测将其作为一种“短临异常”,但此类高频扰动产生机理尚不清楚,今后将积累更多重力观测资料,进行详实分析。
郝晓光,胡小刚.宽带地震仪资料证实汶川大地震“震前重力扰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4):1 332-1,335.
姜振海,翟伟,王小娟.岷县、漳县交界MS6.6地震与甘肃形变异常情况探讨[J].地震工程学报,2013,35(3):549-556.
王新胜,贾路路,韩宇飞,等.芦山地震前的重力扰动[J].地学前缘,2013,20(6):81-84.
韦进,刘高川,李辉,等.弹簧式连续重力观测非线性漂移影响因素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2,32(5):137-142.
徐建桥,郝兴华,孙和平.武汉基准台气压对重力潮汐观测的影响[J].测绘学报,1999,28(1):21-27.
尹亮,杨立明,雷登学,等.大震前重力地脉动异常分析[J].地震研究,2011,34(4):442-446.
赵根模,杨港生,陈化然.寂静的前震与地震预测[J].地震,2001,21(1):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