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2015-06-02周惠英

教育界·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主动参与品德与社会有效性

周惠英

【摘 要】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具体内容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品德课,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主动参与 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提高认识,消除片面思想

近年来,小学课程设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音体美、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综合实践等科目,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发展的内涵。可是,一直以来,学生和家长对《品德与社会》课都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在大部分教师大脑中,有一种普遍的观念,即语文、数学、英语是主科,其他学科是副科。因此,出现兼任所谓“副科”的教师利用这些课程上语文、数学或者英语的现象;有的老师甚至把几节品德课的任务压缩为一课时;还有的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勾画相关的语句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基本的德育目标无法实现,和谐高效就更无从谈起了。

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彻底地从思想上纠正这种错误认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一视同仁。要充分认识到,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课程。思想上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扎实备课。虽然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给教师们提供了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但那只是一个范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结合自身条件和学生实际,形成适合自己教学的个性化备课。

(二)认真上课。在教学策略的支撑下做到活动为主题服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促进和谐高效课堂的生成。

(三)课后思课。通过思课,总结成功因素所在,不断地进行经验积累,完善自我。更重要的是要查找出失败的根源,从根源上寻求解决的策略,改进后续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和谐高效。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喜欢上品德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品德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要求学生参与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就是课前先了解学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准备好材料和工具,使学生的身心机能对新的知识有一个学习的适应性。因为它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首要保证,能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

(二)激发学生质疑,培养参与能力。质疑可以激活课堂,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因此,教师在品德课堂教学上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善意对待,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保护好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决不能因为学生提出没有意义、不好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

(三)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参与度。首先,应当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设计品德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时候,应当考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种能使学生喜爱的学习情景。

其次,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整个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自由地思考,使学生在亲自体验和创新过程中自主探究,将探究活动由部分扩展到整体,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比如:《废物利用》一课中,一名女生竟用各种瓜子皮粘了十二生肖,还粘得活灵活现,很逼真。她的展示令全班学生惊讶,在同学们的要求下,她主动给我们讲了制作方法,博得师生的阵阵掌声。这掌声正是对这位女同学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好评价。

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实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思想品德课的评价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四)让学生参与评价,强化参与意识。课堂评价几乎是每位教师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也是很难掌控的一个环节。只有把握适时、有效的原则,才能发挥评价的作用。首先要给予学生评价的机会,即重视评价对象对评价过程的参与,不应让他们完全处于“被告”和“受审”的被动地位。评价中可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自己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看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能满足学生对自己的成果得到别人肯定的愉悦心理。如学习《社会需要诚信》一课,当老师讲完故事《曾子杀猪》后,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你觉得曾子做得对吗?曾子的妻子做得对吗?如果是你碰到这样的事情你又会怎么样去做?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做出恰当点评,特别是对有创意的评价给予及时的肯定,激发更多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只要端正态度,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具体内容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品德课,这样就一定能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达到《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和谐高效的目的。

猜你喜欢

主动参与品德与社会有效性
例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