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高效课堂”教学中有待思考的一些学科思想

2015-06-02谭静思

教育界·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化学

谭静思

【摘 要】高效课堂的开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否更应该思考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着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思想呢?

【关键词】高效课堂 化学 学科思想

初中化学教育除了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化学知识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等重要使命。目前, “高效课堂”教学的开展,虽然从根本上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模式,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改善的问题。

如何使化学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真正使化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从而发挥化学教育的基本功能呢?本文就此谈一些个人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供广大教育工作者们讨论和研究。

一、充分挖掘化学自身的魅力,让学生热爱化学

化学的魅力无处不在,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充实和挖掘化学中新奇有趣的事实和现象,让学生觉得化学真奇妙,化学有意思,从而对化学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真正地喜爱化学这门学科。例如:通过化学的实验,学生能感知到化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变化多;学生通过学习化学,更科学地认识世界;化学可以创造出学生喜欢的东西,有很多东西都可以自己制造;最后,化学的神秘也赋予了它美丽。

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化学的主要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是一门自然基础科学。通过化学思考能力的培养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化学学习要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具有较高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随时根据教学情况调控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要有深度和广度,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切忌自问自答,没有耐心等待学生去思考,或者与少数学生的一问一答,而忽视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化学学习过程。提问要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引发大多数学生的思考和争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共享智慧和真理!

三、注重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学生化学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不断总结和反省的过程,只有学生自己经过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化学知识才能形成系统。要帮助学生把新知识不断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它成为后续学习的助推器。现在许多中学生在学习上负担过重,压力很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太低。因此让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化学学习状况,总结成败得失,是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课业负担的有效办法。

四、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化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化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培养学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阅读的良好习惯;我们还要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学会评点别人发言内容中的优缺点;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完成化学作业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我们要培养学生对化学书报的兴趣,让学生有阅读化学读物的良好习惯。

五、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还是落实到学生身上,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还是决定于学生。各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非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的美好愿望并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如何使教师的善良愿望成为学生的愿望,让教师的“教”成为学生的“学”的需要,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减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其次,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第三,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前提,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不少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盲目顺从,学习低效,负担加重,从而厌学,造成恶性循环,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忽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要伴随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具体、细致、经常化,成为教师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初中化学教育中成功的经验很多,不少化学教学工作者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我觉得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普遍现象,有些问题还是确实存在的。提出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和思考,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化学教育质量。当然这需要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加强思考和研究,我们期待着初中化学教育进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2012.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化学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