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格的培养

2015-06-02董艳艳

教育界·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尊师孝亲爱国

董艳艳

【摘 要】人格,简单而言,就是指人的道德品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明确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文化学科,既担负着学生智育的重任,又担负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须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充分发挥,健康引导,让学生的人格不断得到提升。

【关键词】人格 爱国 孝亲 尊师 重友 语文教学

梁启超在《新民说》第六节中说道:“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他把忠于国家、孝顺父母两项列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人格除含忠孝二德之外,还包含多项,季羡林在谈人生时,把“爱国、孝亲、尊师、重友”列为“人生四要”,他认为处理人际关系,有这四项,就够了。“爱国”是为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孝亲、尊师、重友”是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个人人格培养的要求。下面,笔者将试着从爱国、孝亲、尊师、重友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生人格的培养。

一、爱国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儒家传统文化强调“舍生取义”,其意义就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即使牺牲个人生命也在所不惜。我们生长于华夏大地,衣食住行能得以保障,家庭和谐,就在于祖国安宁稳定。一个人即使再有才华,如果不热爱自己的祖国,都不是一名合格的炎黄子孙,是可耻的;如果一个人能全心热爱自己的祖国,当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祖国主权,那么,他的精神就是高尚的、伟大的。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能一味地说教,以免学生产生厌学之感,而是要根据课文充分发挥,“润物细无声”,在学生心中撒播爱国主义火种。学生成长于大自然,时常能感受到一山一水的雄峻与壮阔、一花一木的馨香与静美,能感受到“江山如此多娇”。语文教学中,会有大量描写大自然的文章,这些文章或雄峻,或宏伟,或辽阔,或静美,或袅娜,把大自然的旖旎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教学这类文章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身临其境,尽心地体味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作者独自站在橘子洲,观看到湘江秋景,他写道:“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广博、生机勃勃的秋景图。教学中,从表现手法、语言表现力、意境几方面分析,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水的壮美,体会作者豪迈的热情,培养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可以通过详细介绍作者生平故事,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沁园春·长沙》一词,作者回忆往昔读书情景时写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在讲解这一段时,可以详细地给学生介绍毛泽东当年在长沙师范学校读书时,他和战友们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精神,让学生体会毛泽东及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民族意识。

在教学《辛弃疾词两首》时,词中表现了深广的民族忧患意识,如何深刻、全面地理解这一意识,就要结合辛弃疾一生来理解。辛弃疾是一名智勇双全的英雄,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山东人耿京聚众反抗金朝的残暴统治,22岁的辛弃疾也揭竿而起,拉起队伍投奔耿京麾下,并劝耿京与南宋取得联系。次年正月,受耿京的委派,辛弃疾等人南下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任务返回山东的途中,辛弃疾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大营,将张安国生擒并疾驰送健康处死。这一壮举充分表现出辛弃疾非凡的胆略勇气。归顺南宋后,由于南宋统治者只求苟安,并遭人忌恨谗害,辛弃疾一生“三仕三已”,并不受朝廷重用,但四十多年来,辛弃疾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的决心并未因此而消减,每次出仕上任后,他都积极练兵,为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做好充分的准备。从他一生的决心中,学生可以领会到他的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从而认识到,在当今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成,作为一名学生,毕业后将进入社会工作,但一个人不应该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患得患失,更应该像辛弃疾那样,怀抱赤诚的爱国之心,为祖国的和平建设尽一己之力。

二、孝亲

父母生养我们,给予我们最伟大的无私的爱。孟郊《游子吟》里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一个人都应该善待自己的父母。《论语·为政第二》:“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敬父母,不仅仅是每个月给他们一笔生活费,能养活他们而已,而是内心要有真正的恭敬之意;即使不在父母身边,也要时常电话联系,关心父母身体,也让父母知道自己近况,以免父母担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与家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儒家文化中,更把子女是否孝敬父母视作国家能否安全稳定的基础。《论语·学而第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父母把爱无私地给予我们,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那他也不可能真心地对他人好,即使对他人好,也是虚伪的,有目的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引导,培养学生孝亲的品格。

如教学《父母与孩子之间爱》时,这篇文章是论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关系的随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学生在成长与生活中,对父母之爱已有所体会,但由于经历少,多数学生对这种爱的认识是感性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父母之爱,可以让他们回忆父母无私给予自己爱的点点滴滴,也可以给学生讲自己的经历,或讲故事,让学生体会父母之爱,对父母的爱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从而培养孝亲之心,达到人格培养的目的。

三、尊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韩愈《师说》里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向学生传授人生大道,让学生在人生之路上不至于迷茫。尊师,不仅是对知识的尊重,更是对师德的尊重。

为了教好学生,老师须认真地备课、讲解、批改作业,很辛苦。因此,要培养学生尊师的人格,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珍惜老师劳动的习惯。如在教学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课文勾画了梁启超先生才华横溢、风趣幽默、稳健而潇洒的形象。这篇文章是梁实秋先生多年后的回忆文章,他依然清晰地记得梁启超讲课的内容,上课的神态历历在目,主要因为作者上课认真听讲和仔细观察。教学分析到这里,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为什么有的同学对教学内容下课就忘,甚至上课就根本没听懂或没听?同是一位老师上课,讲授同样的内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这主要在于有的学生“人在心不在”。通过这样的反思,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为认真听讲打下心理基础。认真听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尊师”人格,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对“师”要有全面的认识。不仅在课堂授课的是老师,在人生道路上,那些帮助自己解疑答惑、提高认识的人也是自己的老师。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的《师说》完整地阐述了这一道理,在教学《师说》一文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应该尊重那些教会自己人生道理的“老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

四、重友

为什么季羡林先生要把“重友”与爱国、孝亲、尊师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这需要我们正确地理解“友”字。《说文解字》解释曰:“同志为友。”意思是指具有共同志向的才能称为友。常言说:“交友要慎重。”一个人的德行如何,跟身边的朋友有很大的关系。朋友的德行会影响到自己德行,与君子相交,自己的德行也不断得到提升;交友不慎,可能就会导致道德败坏,甚至自毁前程。曾国藩曾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因此,这里的“慎”字是“慎重”之意,就是要重视我们与什么样的人交往。慎重交友,对自己的成长、修养的提高都大有裨益。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朋友,慎重地择友,把有爱心、责任心、爱国心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唯有如此,才能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有益。

比如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这篇文章是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发表的讲话。恩格斯通过这篇讲话,对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做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的内容上,而要给学生们详细地讲讲恩格斯与马克思之间深厚的友谊。比如:在马克思生活上有困难时,他时常慷慨地资助马克思;当马克思工作处境困难时,他就把家搬到离马克思家不远处,与马克思并肩作战;在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又毅然地担起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这些历史的讲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友谊:真正的朋友不是天天跟你一起吃喝玩乐,拍着胸脯就称兄道弟的人,真正的朋友是当你有困难时,会义无反顾、不求任何回报来帮助你的人。

语文教学中,会遇到很多关于“友谊”的文章,讲解这些文章时,老师一定要好好引导,循循善诱,让学生正确认识友谊,在交友时,做到慎重选择,结交到真正的“益友”。

总之,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语文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爱国,孝亲,尊师,重友”的品格,从而提高人生境界,使其人格不断地得到完善。

猜你喜欢

尊师孝亲爱国
浓浓尊师意 深深感恩情——玉泉小学教师节主题活动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教师节品味尊师联
何尊师之谜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名人尊师
在厦金胞张爱华孝亲牵起两岸情
赡养孤老不为钱孝亲奉献整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