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设疑·探究·联想·反思”教学模式
2015-06-02陈伶
陈伶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高效课堂教学是课改的重要内容,而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当今的教学是要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维、学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设疑·探究·联想·反思”的教学模式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一、创造情境,精心设疑
课前预习是很多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所推崇的方法,认为它可以挖掘学生的心力,发展其自主性,带着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殊不知有很多学生进行了预习就大大降低了课本的兴趣浓度,也就减弱了教学效果,阻碍了学生思维,预习会使学生思维赖散,思维定式,减少了联想空间。因此我认为预习是不必要的,而复习是对所学内容的再巩固、再提高,是对所学内容的综合。很多同学通过认真复习,会前后联系、发展创新、创造地去发挥、联想。因此,复习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
没有了预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调控上打下夯实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情境,精心设疑成为重中之重。好的情境,精的疑问,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好的刺激所学知识的兴趣,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情境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的真实情境,引发学生联想思维。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而创设情境的同时,往往会伴随设疑的产生,良好的设疑可使学生进入高效思维。例如讲“圆的定义”一节,首先联系,实际展示蓝球、足球的纵断面,自行车车轮等,让学生感知“圆”,然后提出疑问: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不做成别的形状?你知道车轮曾经有过方形的历史吗?还有讲“三角函数应用”时引入故事情节:“我出去旅游,看到一人在一古塔不远处,用量角器看了看塔尖,然后又向前走了几步又用量角器看了看塔尖,当时我想他是在干什么呢?能帮助我解决一下吗?能从数学角度分析吗?”,还有讲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ASA”时这样引入:“有一块三角形玻璃,一同学不小心打碎了,碎成两块,现在要你去配一块同样大小玻璃,怎么办呢?若带一块去可以吗?应该带哪块呢?”等等。创造这样的教学情境和设疑,从而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创设好的情境,提出好的质疑,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二、探究小结,联想创新
学生通过探究问题,才能发展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中,在精心设疑的前提下,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探究,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合作探究,让他们去追求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他们在探究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就会产生新的想法,新的见解,从而拓展了他们的学习思路,启动了学生的联想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圆的外心、内心”这一部分,中学生通过探究小结,说出了外心的构成: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然后让学生积极展开联想,学生就会联想到几何中的两种线: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是外心,那角平分线交点会是内心吗?这样就培养了他们创造性的发展。还有讲四边形中点连线会构成什么图形时?让他们探究说出结论,继而发散思维,大胆联想,由封闭式常规性题目经过变式改造,学生会联想并探索出正方形各边中点连线是正方形、矩形各边中点连线是菱形、菱形各边中点连线是矩形,还可探索出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的连线是菱形,这样便让学生对各种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理解和掌握升华到了一个高度。联想是思维的翅膀,有效进行联想训练,有助于学生保持旺盛的思维生命力,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三、总体归纳,深入反思
归纳是对学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反思是完成以上三个环节后,回过头再进行思考,再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整合。此环节我们可首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他们所学知识融为一体,然后放开手让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学会自己归纳、回顾与反思,要让学生“在归纳中学习,在学习中归纳”。这样便能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归纳反思习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归纳、反思所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教学知识的形成,一般都是有它的基础背景的。如负数概念的引入,它的出现是由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反思负数的形成过程,可以对负数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更能清楚地认识它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再如:正方形是在长方形的基础上引出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这一连串概念有着紧密地联系。通过归纳比较,有助于理解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逐步分辨出它们的本质特征,能够将知识系统化。
2.归纳反思解题思维,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1)归纳应用到的主要知识;(2) 归纳反思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探索过程;(3)回顾解题的关键之所在;(4)归纳回顾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解题后的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解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思思维的敏捷性。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无疑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是十分有益的。
3.归纳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与成功经验。学生在归纳反思中既是整理知识、整理思维的过程,又是总结成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感受,将是学生成长的宝贵财富!所以学完一个知识点或解题结束后,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回过头来检查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寻找原因,采取弥补措施。假若解答过程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完成的,那么反思自己未能完成的原因,和别人的差距在哪里?在思维指向上有哪些差距?从而获得改进信息,调整思维方法。若解题过程很顺利,也要归纳成功的经验,也要从各个角度去反思一下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总之,“设疑·探索·联想·反思”的教学方法,使“有发现的设计,必有发现后的经历”化为现实,使学生处于经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主动参与,主动掌握探索知识的思维方法,提高了学生素质,促进了“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