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桥梁
2015-06-02刘晓玲
刘晓玲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时,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基础之上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巧引导,拉近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距离
小学一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在他们的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中,对数学已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只是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比较零散和模糊。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拉近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历(验)的距离,感知到数学是在身旁,数学是可亲的。如:教学第一课《可爱的校园》(1-5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回答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你几岁了?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②你是几年级几班的学生?③你家有几口人?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刚才你们的回答中都有哪些数学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先跟同桌说一说,最后在全班说,使学生知道刚才的回答中都有数:1、2、3、4……等。紧接着揭示课题:“小朋友们,我们的生活中有数学,那么校园里有数学吗?我们去看一看吧。”授完新课把学生带出教室,让他们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按照自己的方法数一数,咱们的校园里有哪些物体可以用数来表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重感悟,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中培养数感
在教学完《生活中的数》这一单元后,学生对基数、序数有了一定的认识,我有意识地设计了一堂练习课,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挖掘数学知识,让数学更贴近生活。如:说说生活中的数。学生会积极动脑思考、搜寻,然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互相交流表达。学生的回答内容广泛令我非常惊讶,可见孩子们对生活的观察是多么认真。我及时鼓励了他们,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基数、序数的认识。
再如: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0-10这几个数中,你最喜欢哪个数?为什么?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选择,以发展个性。有的说他喜欢“0”,因为“0”像鸡蛋,他最爱吃鸡蛋。也有的说他喜欢“3”,因为他家的电话号码中“3”最多,也有的说他喜欢“1”,因为他想当“第1名”……。还可以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自己喜欢的形状等。这样的练习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伙伴要注意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尽量推迟判断和多做肯定性判断。
三、多活动,把数学学习与生活活动或其他学科有机融合
《数学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在课间就发现孩子们在课间做一些游戏,就蕴涵着大量数学教育因素。例如“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小白牙……”等。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再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就利用我当班主任的优势,让学生在平时的活动中运用数学。一年级学生 首先要学会站队,我选择了“报数”,它不仅是队列训练中的必学内容,也正好符合当前的数学学习内容。紧接着在教学“广播操”时,老师告诉学生:“广播操一共8节,我们今天学习第三、四节,请同学们思考这一教学内容有哪些数学知识。”学生的回答很踊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课的兴趣,也让学生强化了基数与序数的认识。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转移,根据这一特点我又创设了一个游戏,并提醒学生在下面的游戏中体会数学知识。游戏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用饮料瓶自制保龄球瓶,每个小组给饮料瓶编上号,用实心球做保龄球进行“保龄球比赛”比一比谁击倒的最多?分别击倒了几号球瓶?这种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何教好学生,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思考、探索的问题。我们要创造性使用教材,更多地调动多种感官,发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体验,进一步学习数学,在已有的生活体验乃至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必然存在差距,老师要善于架设桥梁,让学生学会运用,达到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