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热”现象背后的冷思考
2015-06-02黄秀华
黄秀华
【摘 要】合作时机的准确性、学习小组的合理性、教师指导的科学性、评价的激励性。真正从学生成长的利益出发,关注个性发展,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实效,让每位学生都能健康发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时机;个性;时效
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当前,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的不良倾向,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已经在课堂中得到广泛地运用,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流于形式,热闹于表象,没有实际效果的一种假“繁荣”。
1.重课堂表面,轻课堂实效。
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所谓宽松的环境,为了课堂教学手段多样,该讨论的讨论,不该讨论的也讨论,表面看班级一片繁荣景象,实则没有任何意义。
2.重课堂形式,轻实质合作。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一不留神,就变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个别学生的“独角戏”,课堂教学的形式。久而久之,个别学生,干脆就不去思考,直接等好学生发挥见解,这部分学生变成了“收音机”,课堂学习的“旁观者”,长此以往,对他们的思考能力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毋庸置疑,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少数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大部分学生只是充当他们的观众或是配角,成了课堂学习的牺牲品。最终只能导致班级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3.重个别展示,轻集体互动。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协同发展,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合作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得到培养。但笔者发现,在小组合作中,个别表达的多,互帮互助的少;盲目讨论的多,合作交流的少,个别展示的多,集体互动的少。这样发展下去对多数学生的发展会收到影响。
4.重“合作学习”,轻自主探究。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有些课堂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后,学生还没有来得及独立思考、冷静分析,还没有潜心读书体会,甚至有些问题问题,简之又简,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就开始“热烈”地讨论了,呈现出一派表面上的热闹。
二、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一次有效、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合作时机的准确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状态,就能激发他们充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精心选择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问题不宜过于浅显,也不能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学习小组的合理性
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孩子队伍中最进步的孩子!”小组成员组成十分重要,这是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合作小组以4—6人比较合理,人数过多,会有个别学生无事可做,人数过少,有时达不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建立合作小组时学生自由组建,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特征等方面合理调配,这样才能博采众长,互相促进。
3.教师指导的科学性
其实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离不开教师的大量的、适时的、有效的指导。合作前、合作时、合作后教师的科学的指导都是很有必要的。
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4.评价的激励性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我们的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渴求被老师肯定、欣赏。因此作为教师“权威评价者”的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使学生们产生快乐的内心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整个合作过程老师要及时进行评价,如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并树立成其它小组超越的目标;对经历挫折又重新开始的小组要给予鼓励;对学生合作细节做的到位,尤其是个人品质表现突出的要及时肯定;这些过程中的激励性评价可谓是合作进程的良好催化剂。
以教学评价促进和改善教学,是世界各国教改的趋势。教学评价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动功能,对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无疑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笔者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让学生共同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时,每位同学有无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组员学习和讨论时是否心平气和,说话有无礼貌?是否能帮助小组内相对后进的同学?在请教老师前有无请教小组同学等。
作为一线教师,在当下教学前沿的改革大潮中,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期间提倡去伪存真,取精舍糟,真正从学生成长的利益出发,关注个性发展,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实效,让每位学生都能健康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