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5-06-02董玉珠
董玉珠
【摘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改实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误区,追求形式,忽视文本。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要讲求实效,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阅读能力;有效提高
一、教学形式上
教学形式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因而,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就应该以学生为本,坚持科学适度的原则,既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又要采用最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方式。千万不能舍本逐末,那样的话,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本来意义了。
1.提问要合理
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但是提问不要太碎太杂,切忌“满堂问”。
2.教学形式要科学
立足文本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因此,为了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我们首先必须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要给学生充分的接触课文、诵读课文的时间,包括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堂上的自由诵读。其次,我们还应该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诸如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作者情况、写作缘由、写作意图等等);教给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圈点法、质疑法、猜测法、讨论法等等)。
3.课堂上正确运用小组讨论
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自不用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形式上的倾向。最明显的表现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令下:“讨论!”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于是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结果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作“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所以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的形式。
4.评价要中肯
要防止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反馈只说“答得好”、“答得不错”,没有实质性的评价。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实现目标程度以及学习进步程度和创造力等等的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如果仅仅是笼统的赞扬,将无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合理使用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思考动笔的时间。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要认识到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而不是相反。以学习记叙类的文学作品来说,运用直观手段,就是为了通过具象(形象)与抽象(语词)的鲜明对比,使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词来塑造形象的;通过对比性地展示这两种语言中介的区别,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语言文字,而不是简单地以影视语言替代文字语言。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也就是说,凭借影视画面以更直接地领悟作者是怎样以典范、优雅的语言来表述“这样的”一些特定的人物、事物、景物的。
二、教学内容上,立足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1.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淡化文体有清醒的认识
《课程标准》提出了淡化文体的要求。但必须清醒的是,淡化文体并非不要文体,对文体方面的学习不能过多,但也不能丢弃。文体的存在是客观的,各自的文体在各自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独特的个性,比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三种文体的语言特征分别是严密、生动、准确;写作目的分别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事(事物、事理)明人,都是不容忽视的个性差别。如过分淡化文体,甚至不要文体,过分强调它们的共性,势必抹杀其个性,个性美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淡化文体,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但切莫过分,否则,误入歧途,学生在阅读时就会莫衷一是,其结果可想而知。
2.教学内容上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文章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
(2)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分析。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想。
(4)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5)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7)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表达技巧。
根据以上几方面的分析,认真结合教材内容,用好教材,把教材作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范例,结合文章内容、文体特点,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3.确定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
确定目标时,目标不宜过高,也不能过多,过高则学生无法完成,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好硬搬答案;目标过多,教学时就会“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一节课可根据课文内容,重点确定一两个目标,重点讲清讲透,积少成多,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另外,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单靠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学生持之以恒、不间断地阅读训练,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多开展读书交流。可抽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课外所阅读的文章从形式到内容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感受,或谈对课本中课文的新体会、新收获。
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保持较高的阅读兴趣,潜移默化中,对作品的语言结构等的欣赏与把握能力就会增强,对意蕴的感受、美丑善恶的辨析、良知人性的解剖能力就会提高,从而提高阅读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