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的策略

2015-06-02陈丽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5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策略

陈丽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阐述了怎样进行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对文本的解读与把握,重要的就是教师对文本的虚心涵泳,不是以“他”的角色进入文本,而是以“我”的角色进入文本,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梳理,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分析,引发对文本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观的感同身受。教师对文本的态度要达到《诗·大序》一种境界:“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真正体味和感受文本,甚至要为文本而痴,为文本而狂,让心灵与文本融为一体。怎样进行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这是一道‘铁门槛。可见,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不管语文教学理念如何翻新,教学手段如何变化,进行丰富、灵动、多元的文本解读,始终是一线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作品是反映作者写作本意的载体,从作者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能够更加准确地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文章的本意。这样十分有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确定解读的重点。例如《生命生命》一文,作者通过三个小故事,将生命的意义展示了出来:在有限的生命里,可以让生命的价值变得无限。从表面上看,文本只是说几个小小的故事,其实,通过解读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视角进行理解,将自己当作作者,可以这么想:假如,我是作者,我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这样就能够更加把握到文本的本来意义。

二、文本解读的策略

(一)驱逐功利,放松心态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五言之美》的序言中写道:“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选入教材的文学文学作品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隽永深刻,这不正像一道风景极佳的大路吗?面对文本,我们是匆匆而过?还是驻足欣赏?

面对文本,我们要暂时忘却老师的身份和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慢慢读,欣赏啊!”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读出味道,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

(二)细读文本,潜心会文

1.将文章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阅读。

例:《乡下人家》的整体分析

文中有画

本文如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屋后春笋冒,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这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文中有情

课文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情感,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中“探”字用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表达出了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教学时应把品文、读文和悟情融为一体。

文中有诗

课文语言充满诗意,如“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一句的意境与杜甫所写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相一致,文中有诗,诗中有文,实现情境与相似文块的一一对应,从而产生文与境的对应回流。

看似无序,实则有序

《乡下人家》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一共7个自然段,前6个自然段写景,最后1个自然段抒怀,描绘了乡间独特、迷人的风景。细细阅读后可以发现,整个乡下人家景致的描绘看似无序,实则有序,这序不但体现为描写的景物是从静到动,从物到人的,也体现为从描述乡下人家景致独特迷人到乡下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

2.是找准有效的切入点,“牵一发动全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文字表达。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切入点,既有“情”又有“采”,就能够“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就能体现教学的创造性,教学就会充满智慧。

例:《桂林山水》,抓住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再重点研读:作者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中彩那天》,抓住课题“中彩”研讨:一般人中彩后的反应是什么?而父亲的反应又是如何呢?父亲怎么会有如此反常的举动呢?这些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这个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这些切入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提纲挈领”的;有针对性,紧扣教材的重难点;有启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

3.突出重点,扣词析句。

文本解读要避免“浅读”“泛读”,须采取“大火煮沸小火慢熬”的办法,即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教学的重点,抓住一个个细节,抓住一个个关键性的词语,“千百次地读”,“千百次地问”。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鱼游到了纸上》,王老师抛却了传统的对于教材的解读:青年人“身残志坚”的教育主题,紧紧抓住“静”字,是这样静静地看、持之以恒地看才会有静静地画,胸有成竹地画,从静静中教会学生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静的心态,坚定不移去努力,甘于寂寞,保持清静圆满心态不停追求。这就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是说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利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可以这样讲,教师的阅读面有多宽,教师的教学视野就有多宽,就能引领学生的思想走多远;教师的阅读有多深,教师的教学研究就有多深,就能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

只有我们自身积淀厚了,识理多了,视野宽了,立足点高了,我们的文本解读才会正确、深入、有创意,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既宏观把握,又微观深入,才能进入到游刃有余的境界,才能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参考文献】

[1]王崧舟老师.《谈文本细读》

[2]朱光潜先生.《五言之美》

[3]刘勰.《文心雕龙·知音》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Passage Four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