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与培养

2015-06-02赵世浩

教育界·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培养因素

赵世浩

【摘 要】面对世界政治及经济格局的变化,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近些年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农科类大学生在专业性限制极强的情况下如何培养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是保证其就业率的主要途径。本文主要分析了农科类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词】农科类大学生 就业竞争力 问题 因素 培养

一、农科类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

1.就业过程中专业不对口

面临当今就业难的问题,农科类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会出现诸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许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希望尽快找到工作,同样也希望找到高薪轻松的工作。相对于其他专业,农科类学生在学习及工作过程中往往更加辛苦,付出的努力与劳动也更多,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接触农业专业后不愿意从事和农业相关的工作,导致就业过程中专业不对口现象偏多。

2.职业的价值取向趋于现实化

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更加倾向比较轻松稳定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等,而忽视与农业相关工作的选择,这就出现了许多学生不是因为真正爱自己的专业而去学习,往往是为了一个毕业文凭,导致了学生学农不爱农、学农不事农的现象。

3.专业知识学习不够扎实

很多学生在步入大学后,对学习就失去了动力,认为只要顺利毕业就能够顺利就业,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实际运用,导致了在几年大学课程结束后只是对农业知识了解皮毛及大概,没有真正掌握扎实的农业知识功底,专业知识不过硬,无法从事本专业工作,只能选择专业性要求小的工作。

二、影响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

1.经济环境的因素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前提,经济导向指向什么方向,就业热点就跟随什么方向。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质量、速度和规模的制约作用,影响大学生就业队伍的数量增长速度与人才质量。所以在面对农业类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就要把握好经济政策的方向,大力发展农业不仅可以解决国家GDP增长的问题,更加能够帮助农业类学生找准工作方向,树立工作目标及培育良好的工作心态。

2.政策制度的因素

国家政策法规同样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取向与选择的重要因素,人们所有的社会活动都要受到政治活动的制约与影响,包括我国政府在立法、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等方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产生着制约的作用。所以要促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机制的形成,就要保证国家在农业政策方面大力推进整改措施,以促使农业类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及工作更具积极性。

3.个体自身的竞争意识因素

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因素是其个体自身所具有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如果学校能够做到从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来培养其主观能动性,那么农科类专业的学生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就更加能够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增强就业竞争意识,以便在日后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4.传统文化与社会心理的因素

在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观念里,就业问题一直是比较严肃的问题,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就业观念,在就业的选择上存在着一种现实主义或者说功利主义的倾向。人们往往更加重视教育的回报而不是教育的修养,所以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心理存在一定的偏差。再有就是社会对职业的评价造成了学生的就业倾向更加社会化,而不是遵循自身的价值观。所以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实际普遍地存在着对各种社会职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倾向,这便形成了职业的社会地位的差异评价。

5.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评价、期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需要对自己做出全面的认知,包括性格、特长及自身的优缺点等等,有了准确的自我认知就会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于农科类学生来说,培养明确的自我认知能力是走向职业生活的必经之路。

三、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

1.创新农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教育的不断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丰富及完善农业专业的培养模式,才能使农业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相较于以往的就业教育,要突破说教的灌输模式,将适应学生的新型模式应用到教学中来,不断发展及完善就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农科类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以便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求。

2.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认真探索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质量标准,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复合创新型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农业高校构建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所以在农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上,要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借鉴先进经验,对学生的就业方向做好准确定位,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和方向。

3.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着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过程是实现人才培育的关键途径,特别是针对实践经验要求强的农业专业学生,在深化课程体系的同时更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使人才培养处于动态模式,方便进行观察及分析学生的进步过程。要保证农业专业的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要开展实践基地实习,保证学生们多接触专业课中所学的知识,着重加强教育环节的实施过程,培养农科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

4.建立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动态专业调整机制

高校应通过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要根据社会需求及学生需求两个方面来完善自身的教育过程,不光要考虑时代的发展,更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因为就业是双向的,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就业意愿。农业专业的学生往往重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进入社会中也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应用,所以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根据市场需求及学生需求两个方面来设定相应的专业课程,并保证能够跟随市场变化而不断进行更新调节。

5.建设阶段性的就业教育体系

对大学生来说,大学四年是就业能力开发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四年,是学生们了解自身、了解所学专业需求、了解职业规划及制定职业生涯目标的一个过程。在此期间内,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质来帮助其制定阶段性的教育体系,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拥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农业大学的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就要开展阶段性的就业指导课程,跟随其心理变化而帮助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目标。

6.农科类大学生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对策

无论哪个行业的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最为看重的就是学生的能力素质,这个也是最难培养的素质,是需要长时间的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农科专业的学生个体差异比较明显,所以高校在制定培育方案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育方案,以达到预期的能力培养效果。

四、小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在针对农业类学生的就业问题上,要应用创新手段来实现培养人才就业竞争力的目标,以保证农业专业大学生在就业能力素质上的提升,从而保证学生以更加专业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姚科艳.农科大学生择业观/就业服务需求与高校就业服务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11.

[2]卢玉珍.农林院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竞争力培养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地方院校项目驱动式企业化外语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