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支付视阈下新商业模式探究

2015-06-02闻博宋豆

对外经贸 2015年4期
关键词:移动支付商业模式

闻博 宋豆

[摘 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方式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滴滴打车”就是其中的代表。“滴滴打车”的未来发展要逐步摆脱对资本的依赖,建立起有效的商业模式。在分析“滴滴打车”产品的竞争策略及运营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从收取佣金、提供商业信息咨询、拓展O2O业务、为市政建设规划提供数据支持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滴滴打车”的盈利模式。

[关键词]移动支付;商业模式;滴滴打车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4-0101-02

[作者简介]闻博(1989-),男,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宋豆(1991-),男,河南漯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民族风情。

2012年,“滴滴打车”软件在北京中关村诞生,并于9月9日正式在北京上线,此后便与正在火热发展的移动互联网行业相互交融,不断激发创新灵感。截至2014年3月底,“滴滴打车”的用户在全国已经突破1个亿,日均订单量也突破521.83万,覆盖了北、上、广、深等178个一线和二线城市,使用“滴滴打车”软件的司机超过了90万人。目前,“滴滴打车”每天为全国超过1亿用户提供便捷的叫车服务和更加本地化的生活服务。目前,“滴滴打车”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打车软件平台,同时也是众多移动支付平台催生的新商业模式的代表。

一、“滴滴打车”的营销策略

1.直接向用户端推广。“滴滴打车”的目标受众,一端是出租车司机,一端是乘客。营销部负责向司机推广,市场部负责向乘客推广。

司机端的推广:“滴滴打车” 软件主要是通过地推以及与出租车承运公司合作的方式进行推广,同时也借助交通广播或通过的哥之间的人际传播扩大影响力。在机场、加油站等出租车集散地都有专业人员向司机介绍“滴滴打车”软件,并提供软件下载、设备安装等免费服务,让司机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乘客端的推广:面对消费者,“滴滴打车”更是加大了宣传和奖励力度,不仅解决了叫车电话打不通或叫不到车的情况,还奖励使用“滴滴打车”软件的消费者每次打车后享受话费返利,刺激消费者的需求,大大提升了“滴滴打车”占整个打车市场的份额。

2.依靠地推和口碑传播。

出租车司机由于职业特点没有时间看电视、报纸和上网,常规的广告方式很难对这个群体产生作用,所以口碑传播是最好的方式。很多司机为了使用“滴滴打车”软件特意购买了智能手机并成为义务宣传员。目前,全国“滴滴打车”平均接单时间为27秒左右。借助司机、用户间的口碑传播,辅以机场、高铁等位置的广告宣传,加上开展一些优惠和奖励活动,“滴滴打车”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同时也使人们渐渐对这款应用程序产生了依赖感。

3.自下而上推广。

传统的产品推广方式是由线上往线下推广,但对于“滴滴打车”来说线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出租车司机和消费者的线上观念不强,更应该注重自下而上的推广方式。由于“滴滴打车”软件在出租车司机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出租车公司也开始关注这款应用,逐渐产生了自下而上的效应,因此该软件的推广在相关主管部门、出租车公司、出租车调度中心都没有遇到任何阻力。

二、“滴滴打车”的运营现状

1.占打车市场份额的近一半。

根据市场调查,“滴滴打车”占打车市场份额的44%,排第二位的是“快的打车”。目前,打车市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各方都在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像“摇摇招车”和“大黄蜂”已分别占据10%和6%的市场份额。

2.客户端下载量位列行业第一。

据官方统计,目前“滴滴打车”软件客户端下载总量280.5万,位列行业第一,紧跟其后的是“快的打车”207.7万和“摇摇打车”62.7万。但从下载渠道来看,“滴滴打车”在360的下载量最高,达92万;其后依次是“安卓市场”的75.5万,“91wan”的62万和“豌豆荚”的51万。

3.日订单量不断上升。

“滴滴打车”在全国各大城市的订单总量排行第一,紧随其后的依然是“快的打车”、“摇摇打车”和“大黄蜂”。“滴滴打车”软件的单日下载量在各城市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在北京单日下载量突破3万,在上海超过了1万,在广州将近1万,在全国其他主要城市和中小城市的订单量较小,均未突破1万。这说明“滴滴打车”的市场开发存在地域的不平衡,仍需深入挖掘和广泛培育市场。从单日订单量指标来看,“滴滴打车”的市场热度还在不断上升,但仍需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培养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拓展产品营销渠道,继续扩大市场份额。

4.城市覆盖率位居第二。

目前,“快的打车”已经在全国41个主要城市开展了业务,而“滴滴打车”排在其后,覆盖了全国32个主要城市,之后是“打车小秘书”覆盖4个城市,“大黄蜂”覆盖2个城市。相对于全国660个城市总量,各打车软件覆盖的市场总量还不到10%,可见打车软件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在市场总量和日订单量上“滴滴打车”排全行业第一,但就城市覆盖面来说,“滴滴打车”并不是做得最好的,因此今后要注重不断提升其城市覆盖率。

5.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

将支付宝、微信支付与打车软件相结合,不仅可以提升打车软件的用户体验、方便用户支付车费,更提供了典型的移动支付场景,无形之中就会逐渐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加快电子支付方式取代纸币支付方式的进程,从而有利于相关业务的开展。

三、“滴滴打车”的商业模式分析

对于商业模式这一概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张其翔、吕延杰在《商业模式研究理论综述》一文中将相关理论分为三类,即盈利模式论、价值创造模式论和体系论。这三种理论从不同视角诠释了商业模式的含义,但它们共同反映了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李振勇认为,商业模式是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整合使企业运行的内外要素,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使系统达到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endprint

笔者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运营平台,即企业在什么样的体系下运行,以使企业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它需要运用一系列要素来反映企业内部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运转情况。凭借高额的现金补贴,“滴滴打车”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用户,然而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以及补贴额度的逐步减少,打车软件市场逐渐进入了理性发展的时期。“滴滴打车”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提升客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减少对资本的依赖,并逐步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最终实现盈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建立和完善“滴滴打车”的盈利模式:

1.收取佣金。中国的打车软件市场潜力巨大。以杭州为例,共有约12000辆出租车,每辆出租车平均每天接单25次,按每单20元计算,每天的交易额约有600万元。全国约有30个与杭州规模相近的城市,如“滴滴打车”从每天1.8亿元交易额中抽成1%,将有180万元收入,一个月就有5400万元收入,这还没算上软件内嵌广告等其他收入,可见仅靠佣金收入就利润可观。

2.商业信息咨询业务。在使用打车软件时,软件会记录乘客的打车起点和终点,然后汇总每位乘客的信息数据,总结出频率较高的起点和终点,形成类似商业地图一样的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把城市当作一个平面,这些数据就是城市上面的一个个虚拟建筑,有高有低,出现频率越高的地方,虚拟建筑就越高。通常来说,火车站、商业中心以及高校的虚拟建筑较高。通过这些虚拟建筑的高低,“滴滴打车”就可以获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精确的商业图,分析每一名乘客的出行路线以及消费行为。通过打车软件可以获取覆盖全中国数亿人口的数据,这是很多公司不惜花数十亿元人民币购买的信息。庞大、精确、详实的数据就是信息的价值所在。以此为基础,“滴滴打车”可以开展极具权威的商业信息咨询业务。

3.拓展O2O业务。先行发展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模式的打车软件行业可以拓展到更多生活服务领域。拥有一个简单的微信号就可以进行代购,在实体店铺的二维码上扫一扫便可以使用微信支付,而且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便携性和实时性。作为打车软件厂商,在开展打车业务的基础上,还可以拓展租车、拼车等业务,扩大平台覆盖面,增加受众群体,细化服务,并建立相应的商业模式。从用户需求来看,打车、租车、拼车的用户群体相互并不冲突,而且租车、拼车等业务均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未来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4.为市政建设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利用“滴滴打车”软件分析打车频率与常用地点,能够基本掌握城市道路的利用效率与堵车节点,借此可以为市政建设部门进行商业规划、交通规划等提供数据支持,以改善交通拥堵状况,提高城市道路使用率,甚至可以细化到给每一位消费者提供出行路线方案。在交通服务方面,出租车的位置数据对智能交通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其浮点数据本身就可作为动态交通的基础数据,可深入挖掘这些数据的价值,形成数据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其翔,吕廷杰.商业模式研究理论综述[J]商业时代,2006(30).

[2]李振勇.商业模式[M]新华出版社,2006.

[3]李林,陈吉慧.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0(30).

[4]陈芬.打车软件撬动了什么[J]中国经济信息,2014(11).

[5]王健.打车软件未来仍具想象空间[J]中国电信业,2014(6).

(责任编辑:乔 虹)endprint

猜你喜欢

移动支付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画布
商业模式画布
商业模式画布
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关注科技、环保创新应对商业模式之变
以微信红包为例分析移动支付对互联网金融的促进作用
从财务角度探讨支付宝移动支付业务对医院的挑战与对策
移动支付中NFC创意新技术
电子商务环境下移动支付模式研究
打车软件的普及对城市交通压力缓解情况研究
2006-2007年度最佳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