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加强对沿海城市发展文化因素的思考

2015-06-02张科

对外经贸 2015年4期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湛江文化

[摘 要]依托海洋、发展蓝色经济成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以来沿海城市发展的主方向。作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的湛江在实现蓝色崛起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文化因素。目前,在湛江经济发展规划中缺乏对文化因素的考量,尚未对地域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梳理,缺乏海洋文化传播载体,没有形成文化领域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在城市规划中融入文化特色,注重对文化特色的梳理和提练,充分借助人才优势传播本土特色文化,打造海洋经济文化传播载体和文化旅游名牌。

[关键词]湛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4-0074-02

[作者简介]张科(1981-),女,汉族,讲师,研究方向:部门法。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类)“广东省海岸带开发管理立法研究”(项目编号:2014WQNCX062);广东海洋大学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海岸带综合治理立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14535)。

一、引言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在第六部分“中国各地方开放姿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湛江的沿海城市港口建设。《愿景与行动》关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战略把沿海城市的发展层次推向了新的高度,提出了沿海城市内涵式发展和外向型发展的要求,而文化因素是实现这一要求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的湛江应该为城市发展插上文化的双翼,在海洋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展现自己应有的魅力。

二、湛江海洋经济发展文化因素缺位的表现

(一)发展规划缺乏对文化因素的考量

自改革开放以来,湛江发展规划定位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两水一牧”,90年代的“四大城市”和21世纪的“工业兴市,港口立市”、“豪情满怀创大业,五年崛起看湛江”的变化。上述发展政策明显侧重行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湛江本土文化特色因素。地域特色发展资源包括地理和文化,地理资源需要通过发现、勘验、保护来优化,而文化资源则完全靠人为的研究、采集、提升和凝练。湛江近三十年的发展策略内容是跳跃式的、无内在连贯性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单纯紧盯产业发展这个局部着力点,而忽略了对自身文化优势的深入剖析和凝练。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区域产业的倾斜发展格局会发生变化,而一个城市所具有的文化积淀将持续地和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要真正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产业布局中激发城市持久的发展动力,需要对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进行研究并提炼文化优秀因子融入到整体发展策略中。产业地域可以模仿,地理环境也可以进行人为改变,只有文化才能长久地发挥城市独特优势。

(二)尚未对地域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梳理

目前湛江的文化定位梳理存在区域分散、古今混同、界限模糊等问题。首先,在湛江市整体文化凝练方面存在区域分散的问题。如湛江市下辖的县级市雷州提炼出来的是红土地文化,流寓文化,石狗文化;徐闻县文化强调“大陆最南端”特色;县级市吴川的主要体现飘色艺术、月饼文化;遂溪县的醒狮文化;廉江的水果文化;其他县市区则基本上没有对所在的文化进行集中研究和提炼。上述的几个区县虽各具特色文化,但由于过于分散,对湛江宣传时没有进行整合,尤其没有突出湛江作为港口城市的整体文化特色。其次,在城市文化凝练中没有平衡古代与现代的关系。文化的发展具有流传特质,目前对湛江文化的解读较为单一,一方面简单强调湛江作为古代知名官员如宋朝的李纲、苏东坡流放之地,是曾经的法租界;一方面强调是湛江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沿海城市之一,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城市。这两者之间的文化提炼缺乏必要的连接和过渡,很难让外界深入理解和接受。再次,城市文化特色的着力点模糊。很多湛江人自己都不清楚日常的生活模式与文化之间是否有联系以及有怎样的联系,外界对于湛江特色文化认同和欣赏更无从谈起。

(三)缺乏海洋文化传播载体

文化是抽象的,但文化传承载体是具体的,需要通过各种物化的和精神的形式承载、传播文化。文化载体是文化得以形成与扩散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湛江作为拥有海港的城市,是桂、粤的重要通道,但是却没有展现湛江海洋文化的博物馆或者海洋主题公园、图书馆,这同湛江作为海洋城市的地位不相称。同时,海洋类的学术刊物、学术沙龙、研究团体的缺位也是制约湛江市海洋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没有形成文化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

湛江高校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研究主体,但长期以来的研究侧重于传统领域,没有对文化发展以及文化推动产业和经济发展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很少考虑高校对湛江文化研究的成果,尚未形成大学—产业—政府的互动模式。

三、加强文化因素推动湛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在城市规划中融入文化特色

城市的竞争力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系的,是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支撑在于城市的文化底蕴。从动态角度看,城市作为国家、地区的中心,其发展的动力在于文化创新。湛江的经济发展布局以及总体策略应该充分考虑湛江文化特点,在发展过程中突出文化特色,在总体发展思路层面要破除只盯住产业,增加文化发展的内涵。如目前对于霞山海滨公园路段的总体规划如果仅定位为建成法式风情购物街的思路就不够合理,法国风情的再现隐含的对过去湛江(时称“广州湾”)作为法国殖民地历史的淡化和曲解。海滨公园的整体路段规划应该把大榕树码头以及海鲜市场纳入到购物街的规划当中,将海鲜加工市场、休憩公园、娱乐酒吧文化进行整合,打造体现滨海生活的美食、购物、休憩、娱乐四维一体的体验区。endprint

(二)注重对文化特色的梳理和提炼

一个区域的文化发展是自发的、原生的和分散的。但是要利用文化优势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管理助力,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指导相关专业人员对文化资源进行研究和提炼,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政府应在相关政策制定中强化文化特色,为经济发展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由于湛江不同县市区的发展历史以及自然资源的差异造就了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相关部门应注重提练可以整体表达或者集中体现湛江的文化内涵。

(三)充分借助人才优势传播本土特色文化

湛江是北部湾地区科研能力最强的地级市,高校是开展文化研究的主要力量。湛江除了拥有码头、船只、沙滩的优质海洋自然资源以外,还需要大力培养与海洋文化传播相关专业的高级人才。《愿景与行动》中提到,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而湛江近六万人的高校在校生更是拓展、传播和发扬湛江文化的主力军。作为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搭建文化平台,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挖掘、提升和传播湛江文化。

(四)打造海洋经济文化传播载体和文化旅游名牌

文化的发展还需要具体载体的传承、传播和发扬。湛江可以思考建设具有教育功能和体验式功能的海洋博物馆,结合《愿景与行动》举办城市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努力培育具有文化特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著名的旅游城市基本都有旅游主题晚会,这些旅游特色项目提升了纯粹以自然风光吸引游客的城市旅游层次。湛江应推出以室外活动为特色的海洋景观旅游,作为湛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致力于提升有文化内涵的海洋类宣传活动。在进行旅游发展策略设计时可以突破原有的海水、海滩、湖光岩的单一景观产品设计,更加注重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推广,把海鲜、航海体验、海洋生物、热带水果等因素纳入其中,彰显湛江海洋文化特色,打造海洋文化旅游名牌。

[参考文献]

[1]增强城市发展文化实力[N].云南日报,2013-09-22(001).

[2]王启顺.论青岛城市发展与海洋文化的关系[A]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上海市海洋局,上海海洋大学.第二届海洋文化与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上海市海洋局,上海海洋大学,2011.

[3]刘奇.构建健康的城市文化生态格局[N].北京日报,2015-01-12.

[4]刘士林.文化城市与中国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及创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13.

(责任编辑:梁宏伟)endprint

猜你喜欢

海上丝绸之路湛江文化
湛江美术
湛江鼓舞角逐“山花奖”
漫步湛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作品选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