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特点与教学

2015-06-02韦爱常

教育界·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体育

韦爱常

【摘 要】本文根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体育的特点,分析了高中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特点,同时提出改进教材教法应注意的问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体育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有效地贯彻教学大纲要求,不断地改进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生 体育 心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不少,但总的来说,主要来自主、客观两方面,而客观因素又是通过学生主观因素起作用的,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引起的。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生心理特点,搞好体育教学,本人就高中体育活动心理特点作一般的探讨,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高中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特点

(一)学习动机更加高尚、深刻而稳定

高中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丰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对体育的社会性有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因而,那种比较高尚而深刻的、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联系的间接动机,常常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和锻炼的主要原因,但仍普遍存在着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动机。高中生几乎没有一个人是抱着单一动机上体育课和坚持锻炼的,他们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层次的,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和较为理智的学习态度,又希望得到某种现实的快感和满足。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每个学生动机的水平又有程度高低的差别。

(二)兴趣更深刻、稳定并具有更大的选择性

高中生对体育的兴趣更进一步明显分化,男生一般更喜欢竞赛性活动,女生多喜欢动作轻快、优美、运动强度不大的项目,有些体育基础较差或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产生消极的态度。女生由于性征的明显变化,动作变得不太灵巧,对技巧的活动产生顾虑,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表现更加明显,有的女生怕晒太阳、怕出汗、怕脏、怕累、怕苦或不愿意男教师保护等。

(三)抽象逻辑思维进入新阶段

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但未完全成熟。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高中生已可以独立进行思考、提出假设、进行论证,但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限制,所提出的假设往往缺乏充分的根据和准确性,其论证的结果不一定正确。但他们曾进行过认真的思考和论证,往往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这是高中学生思维成熟又不成熟的表现。在体育教育和活动中,他们已不满足于一般的简单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掌握,而是要求掌握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并力图了解和把握动作的结构原理和规律,以及这些动作对身体的实际锻炼价值等。他们不喜欢教师详尽而烦琐地进行讲解和说明,而乐意在教师的启示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来弄清动作的实质和规律。他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常常试图从技术专长、教学技巧、品德作风、为人处事等各个方面来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价。他们对教师的评价不一定正确,但却会影响着对教师教学的态度。所以体育教师必须严于律己,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四)爱美特点逐渐突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年初期学生逐步产生对自己和别人外貌方面的审美体验。小学生不大注意自己的外貌,到中学阶段这种体验逐渐加强。高中生向往美、追求美,突出表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的卫生、体态、仪表和打扮。有的高中生开始对自己的外貌表现不安。例如女生担心身体发胖,男生顾虑自己长得矮小、脸上长粉刺等。他们常常采用各种方式向体育、卫生教师请教防止和改变上述症状的有效方法,并诚心实意地按体育、卫生教师指导或为之开的“运动处方”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或“治疗”。有人认为高中时期是进行美育的“最佳年龄”,教师应加强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心灵美重于外表美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保护高中生喜爱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要针对高中生学习动机、兴趣和认识发展的特点,加强引导,不断提高他们学习和锻炼的适宜的动机水平,克服错误动机。要采取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而又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方式,不断巩固、加深他们学习、锻炼的兴趣,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积极创设各种情境,以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创造精神。要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力量和耐力训练,在掌握动作技术上,可以逐步提高要求,并可由全面身体锻炼过渡到专项体育锻炼,使他们的身体发展得更加健壮。

(二)针对学习动机、兴趣和职业发展特点教学

教师应认真改革教材教法,可以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介绍一些体育卫生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在上体育课时,技术问题可以适当讲得细一点,语言生动、形象、简练,注意准确地使用体育名词术语。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他们一些符合我国民族传统的、简便易行的、可以长期坚持锻炼的项目内容和锻炼方法,使学生在结业后能终身受益。

(三)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情境,它不仅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性的丰富发展。高中生觉得自己长大了,能够独立了,希望教师把自己看成大人,尊重自己,他们也尊重、热爱自己的师长。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尊敬信任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对教学内容积极的态度倾向,师生之间会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的变化,常常受到教师的直接影响。如果教师经常采取命令、批评和训斥的态度要学生顺从自己,那就往往使学生处于紧张、恐惧的状态,这样学生是不会尊重他们的,有一定教育方法的教师,会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四)重视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教育是各门学科所应提倡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教育,往往比其他学科较容易进行。无论纪律上,还是技术技巧上都应注意个性教育,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跨栏教学法中素质好、跨栏技术好的学生是越跨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跨不好,被同学笑,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对跨栏技术好的同学提高栏架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栏架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要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既要全面地指导课程进行,更应根据学生实际注重个别教育。在课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情况,尽可能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运用科学教学原理和教学法,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体育教学,是提高体育课质量的关键。学校体育不仅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的是把培养人、教育人的任务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中生心理体育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