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地理知识教学

2015-06-02刘福桂

教育界·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教材

刘福桂

新的课程标准把《品德与社会》定位为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强调突显情感性和思想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构建,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地理与品德课程的结合,将使地理知识变成人文的地理、生活的地理、有生命有活力的地理。通过几年的教学,我在《品德与社会》课与地理知识的结合渗透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准确定位目标,体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品德与社会》是教学生做人的本体课程,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强调突显情感性和思想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地理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地理题材的教学,对地理知识的介绍要准确规范,但不求系统化,切勿当成单纯的地理知识课。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始终要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引导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中去,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等多维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这一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人类的生产生活给地球带来的危害,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因此,可以将这一课的目标定为:(1)了解我国的环境政策,了解水污染和森林资源骤减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2)关心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能为保护环境献计献策;(3)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科学发展观。

二、合理挖掘教材,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

新德育观认为,课程和教材是儿童探索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平台,旨在帮助儿童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如对有些超出儿童实际能力和实际生活需要的内容可适当删减;相反,对儿童实际生活需要而教材中没能考虑到的地方应该适当加以丰富充实。也就是说,《品德与社会》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应该抓住“儿童的社会生活”这条主线,结合儿童现实生活的实际,依据教材而又超越它,这是一种合理的延伸和补充。

首先,教学过程必须以儿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利用儿童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例如,在教育儿童节约用水、爱护环境时,不能仅仅利用缺水或环境破坏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的事例,更重要的是激起儿童自己的亲身体验。其次,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着力于将地理教学同儿童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如根据儿童思维的感性、直观性等特点,在《品德与社会》中的地理知识介绍时要将一些抽象的概念、数字“生活化”,转换成儿童能够体验的形式。如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教师可以出示哈密瓜等照片帮助学生记忆,还有学习广西壮族自治区时出示桂林山水,学习陕西省时出示兵马俑,学习甘肃省时出示莫高窟、兰州牛肉面等视频和图片来帮助学生记忆,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如此广阔,物产丰富,从而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样还能有效地融爱国主义教育于《品德与社会》教学之中,实现“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的目标。

三、灵活选择方法,构建快乐的课堂生活

德育课程的经验性、生活性也必然要求《品德与社会》的地理知识教学能突破传统德育课教学的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实现教学形式的生活化、多样化。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合理选择有效的教学类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心智结构,升华情感。

1.游戏竞赛。 游戏竞赛活动是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地理知识教学于游戏之中,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获得知识的过程。一般用于教学中的读图析图、地理谜语竞猜、地理知识竞赛、地图旅游、政区拼图等方面。

2.地理制作。如在学 《壮丽的山河》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用塑料泡沫或石膏做成中国地形模型,这样中国地形及三级阶梯分布便一目了然。再如制作地球仪,在地球仪上绘制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形状,标出面积、人口,便于学生形象记忆。

3.主题宣传。主题宣传活动就是借助国内和国际重大环境、资源、人口等节日,让学生根据节日主题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自己确定宣传形式,如办板报或手抄报、召开主题班会、发送宣传单、张贴宣传标语、小型演讲等,自制宣传材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进行地理宣传的活动。在活动中,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收集资料,认真分析或撰写解说词,精心收集图片,仔细筛选资料,择优选用,以求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4.社会调查。如在教学家乡的民俗、方言、气候、物产、地形、民族风情等内容时,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到村庄、社区收集资料,召开座谈会,个别访问或观察了解有关以上各方面的数据、图片、资料,获取信息,以补充教材资料的不足。

总之,在课堂上,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创设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力图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使活动过程最优化。

四、教师要构建多元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长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经验让我们认识到:要想上好有地理题材的《品德与社会》,需要老师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掌握一些地理学方面如地球、地质、地图等的基本理论,了解一些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为了准确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点,课前必须充分查阅资料,有时甚至要向专业人士虚心请教。只有自己钻研透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把思想教育和地理知识的研究结合起来,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地理知识的渗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