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情境的教学
2015-06-02李昭捌
李昭捌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些理念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恰当的教学情境容易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我就怎样进行小学数学中的情境创设做以下探讨。
一、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只有从现实生活中着手创设的情境才能为学生所熟悉和理解。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境。呈现了“用花盆布置校园”“篮球比赛”“跳绳活动”等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被学生感受和接纳的教学情境。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情感认知,产生教学的共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二、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构建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如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买气球的情境。班上需要一些气球来布置教室,不同形状的气球价格也是不同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要买的气球形状,然后计算出一共要花多少钱,怎样能够少花钱还能把教室布置得漂亮。学生对这些与自己生活直接相关的真实问题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数学服务于生活,从而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三、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表达问题,并调动非正式的但非常有效的经验和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提高数学审美能力。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一个村庄。村中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农夫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八戒见到西瓜馋得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给每人1/4,八戒听了不高兴地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1/6,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怎么自己的这份反而比他们的少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深刻。
四、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情境
现在教材中的很多题目为了便于解答,往往将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使答案唯一。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常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地选择。因此,设计一些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的题目,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善于思考,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如教学《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时,教参书上一般是把零刻度对准被测量物体的左端。教师可以问学生,把零刻度对准右端可不可以?学生通过讨论得出,零刻度不仅可以对准被测量物体的右端,还可以用其他刻度作为起点来测量。
五、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刺激,而且故事中蕴涵的思想情感也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如教学《高斯求和公式》时,先讲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引导学生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找到简便的方法,做一个聪明的小高斯。沉浸在故事情境中的学生思维都活跃起来,他们积极思考,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规律。
六、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情境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爱动这个特点,创设适当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知热情,为新知教学做好准备。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用具做模型,在课堂上边操作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样,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情境,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而且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合理使用教材的主题情境图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材中的主题图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其使用与否应该看该图是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用好教材的主题图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领会“主题图”的丰富内涵;将静态情境图转化为操作性的动态情境;合理把握呈现方式和呈现时机。
总之,我认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并逐步抽象为数学知识,同时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