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语言教学要变静为动

2015-06-02陈淑梅方正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5期
关键词:诗眼古诗意境

陈淑梅+方正

古诗词的一切特色都源于汉语言的特色,因此古代诗词所有的艺术鉴赏都应植根于语言的鉴赏之中。鉴赏古诗词的语言主要着眼于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感情主旨和表意效果,体会语言的魅力,达到鉴赏古诗词的目的。

一、立足吟诵,歌以咏志

古诗词是以抒情为主,是抒发宣泄作者的情感的最好的艺术手段。早在人类初始阶段,当人感到某种情感在心中激荡而无法抑制时便纵情呼号或嗟叹。为了宣泄情感,这种呼号或嗟叹会延续为跌宕的节奏,这便是最早的诗词。诗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便于音乐等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诗伴随音乐而生。《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很早就和声律并提了。据《古诗源》所载,中国最早的一首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有哉!”就是农民在田头歇息时表达劳动生活和心中愉悦之情击节而歌的作品。正因为如此,历来诗词家都以诗词的语言的音律美来抒情言志。无论是陈子昂的啸吼、柳永的哀叹,还是王维的恬适、马致远的秋思都是展示语言的魅力。当我们面对笑傲红尘的李白、当我们听到泪洒青衫的白居易的琵琶曲、当我们与苏东坡一起月下把酒、当我们为李清照而黯然神伤的此时此刻,就应该运用具有一些表现力的声音来展现作品:或抑扬顿挫,振聋发聩;或铿锵有力,泣不成声;或不绝如缕,戛然而止;或人声鼎沸,万籁俱寂。这样可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语言大师对话,理解他们的思想,品味他们的情感,分担他们的天空,享受他们的快乐。可与庄周一起梦蝶,与陶渊明一起采菊东篱下。于是我们也观赏到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感受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闻到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梅香,体验到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长恨,也具有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灵感。在这样的课堂上,在这样浓烈的艺术氛围中,会唤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的积极性。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诵读、吟唱为古诗词传播教学的重要手段并流传久远而成为优良的传统。也许正着眼于中国诗词中的“情”和“籁”,现当代国际上的音乐界青睐于中国诗词,纷纷为之谱曲演唱。上世纪,德国的汉斯·贝特格翻译了多首中国古诗编成《中国之笛》,其中许多诗作被谱成歌曲。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先后由瑞典和奥地利作曲家谱成歌曲《春日醉起言志》。而我们艺术地吟诵古诗词则更能发挥古诗词语言中音韵与格律的长处,使吟唱更多一份平仄错落升调抑扬的艺术魅力。

二、把握诗眼,析词生义

教学古诗词时,要分析“诗眼”。人有两只眼:古诗词也有两只眼。一只眼是标题,我们称之为“左眼”,一只眼是诗中的“活字”,我们称之为“右眼”。如果我们能透过这两只“眼睛”去分析理解诗中的信息,那么就能把握古诗词的主旨。把握好“左眼”,能了解诗词标题的信息:或揭示诗词的主要内容(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长恨歌》);或交代写作的主要目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赵翼的《论诗》等);或点出吟咏的地点(如杜牧的《赤壁》、崔颢的《黄鹤楼》、刘禹锡的《乌衣巷》);还有的点明抒发的主要情思(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还有点明时令的(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秋夕》)。析透诗词中的“右眼”可以窥见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精髓。因为这些“诗眼”使诗歌形象鲜活,意味深长,引人入胜,赋富于魅力。正如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应。若舍章法而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也正如《写作艺术示例》所说“写诗作文,也有所谓‘诗眼、‘文眼的说法,指的是一篇诗、文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词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92页)。“眼乃神光所聚”就是全诗的核心,具有“一动而万随”的作用。古诗中的“诗眼”丰富多彩,下面举例分析;

1.欣赏动词的传神性

妙用动词能使诗句平中见奇,拙中生巧。所以鉴赏古诗,要懂得诗人妙用动词的方法,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和闪现的动感,使诗词靓丽光鲜、活泼、动人。例如:杜甫的“身轻一鸟过”的“过”。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都是用动词的灵化来完善诗的意境,使其诗句意境大开。还如黄庭坚的《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词中的一个“隔”字,既写出了江水的浩淼,烟树的迷蒙和主人公极目了望,茫无所见的情景;又把人物遥望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句,前人的评价是“等闲星月,着一‘用字便觉不同。”王维的《汉江临泛》中的“郡邑浮钱浦,波澜动远空”一句中的“浮”与“动”用得十分传神。明明是自己乘坐的小船在上下浮动,却说是眼前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是天空也为之动荡。此句诗正是这一“浮”一“动”中进一步渲染了磅礴的水势。宋代王禹偁《村行》中“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中的“立”字便把本来处于静止状态中的山峰写活了。山峰本不能言,偏以“无语”称之,已有一层意味在里边了,而另一个“立”字 则把晚山由“无生体”描摹成“有生体”,从而使之神态毕现。

2.品味形容词的形象性

形容词在古诗中起着修饰作用,能增强诗句的生动性,使古诗的意境深远。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糅合在一起,形成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例如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中的“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诗本是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但一个“闲”字写出了诗人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还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句中的“低”和“近”两个形容词将浓浓的乡愁无声无息地融在了画境中,云比天、比树还低,不仅是远眺空旷的原野所见的景色,更是诗人对渺茫前程的思索与感受。再如刘敞的《春草》中“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一个“乱”字写出了春草蓬勃的生命力,抒发了诗人对自由,恬静生活的向往。又如王维的《过香积寺》“月色冷青松”一句中的”冷”字用得极为传神:深山里的青松树密浓荫。月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出现了寒冷的色调。endprint

3.感知数量词的精确性

数量词看似枯燥,但精心选择数量词,嵌入古诗里就能使得诗句意境不同凡响,一鸣惊人。例如诗僧齐己的《早梅》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其“数”改为“一”。理由是因为是早梅,如果已经开了数枝则说明花开了很久了,根本不能算是“早梅”。“一枝”表明了此枝梅花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营造了一种奇丽的意境。对于郑谷的修改,齐己佩服不已,从此尊称为“一字师”。还如唐代张祜的《宫词》中“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全诗使用了“三千里”、“二十年”、“一声”、“双泪”等数量词,这看似平常简单的几个数量词,却包藏着历朝历代无数红粉宫娥的不尽哀怨与叹息,此诗无疑是为广大深藏后宫但未逢皇恩光临的妙龄女子抱打不平。再如《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是作者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根弦(雨打湘灵五十弦),诗人硬要来埋怨它。“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高明的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4.体悟副词的情韵性

古诗词中恰到好处的副词可以化呆滞为流动的美学效果。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其中的“尽”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只”与“惟”两个副词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李商隐的《柳》诗:“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中的“曾”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中的“犹”字严厉地抨击了将领们的享乐腐败,使苦与乐、庄严与无耻形成了鲜明的对此。一字“犹”,不仅含蓄地表现诗人的忧国忧民的历史思考,还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副词“渐”用得很准确,说明还不是“野花遍地是”,有渐开渐盛之意。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毕竟”一词表现了诗人对西湖六月风光诱人魅力的坚信不疑和特别赞赏的感情。

在鉴赏诗词时,从语言入手变“静”为“动”,生动传神,便于把握全诗的情感和意境。

※ 该文属于黄冈师范学院2014年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团队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4CT10.

陈淑梅,黄冈师范学院教授;方正,黄冈师范学院副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眼古诗意境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终究有一枚诗眼
诗眼
诗眼
劳劳亭
春色满园
一朵花的意境
《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吗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