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
2015-06-02杨军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健康人格教育,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追求的最高教育目标。知识教养、能力培养是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这是语文教学的实体,也是完成多元目标的凭借。语文学科的健康人格教育是隐形的道德教育,必须从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挖掘、提炼,并随教学实体的运转点滴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感染、得共鸣、获启示,以达到培育健康人格的教化目的。
一、品词析句,领悟深意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应抓住作品中文眼、中心句、关键句等点睛之笔,揭示蕴蓄于作品深层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领悟深藏于文章中的人格教育内容。
讲授《石钟山记》,苏轼的“三笑”意味深长。“一笑”是不轻信的笑,表明不苟同李勃的见解。正是由于不轻信,才有后文中的月夜泛舟实地考察真理的发现。“二笑”则是自信的笑。夜游石钟山实地考察,辛勤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作者怎能不欣慰、怎能不自信?“三笑”是“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反映了作者的观点:反对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调查研究,反对凭主观意愿妄加推测而得出结论。正是有着不轻信的“一笑”,才可能换来欣慰自信的“二笑”;正是有着饱含成功喜悦的“二笑”,才奠定了“三笑”的基础。通过解析这“三笑”,引导学生随着苏东坡越野冒险探幽,悟出“目见耳闻”无比重要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整体把握,点滴渗透
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引导学生接受以思想见长的古诗文的熏陶感染,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思想深度,把握其精神所在。
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只有对该文所体现的韩愈的悲情进行理性的分析,从韩愈思想深处牵引出哀泣之源,才能更准确地领会这篇古代散文的深厚的人格教育内蕴。
韩愈“是个地地道道的儒者”。他的一系列论著如《原道》《原人》《原毁》《行难》《对禹问》《论佛骨表》《争臣论》等,贯穿了孔孟学说的精神主线。韩也认为自己是儒学传人。韩愈是生前即有盛名的作家,他自称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韩愈写作《祭十二郎文》既是伤悼老成,又是儒学传人对宗亲、对后人、对人际关系等理念的一种渲泄,是亲情观念的“现身说法”。
作者悲情的由来,与韩门的家族不幸关系至大,韩愈“衔哀致诚”之“诚”,实则是“孝悌”观念的具体化。他在追忆往事时,点明自己幼年“惟兄嫂是依”,借用嫂所说的“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来突出宗族因素,在表述自己得知噩耗后的悲情,反复哀叹“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作者是悲老成,又是悲兄嫂、悲宗族。文章最后部分,对后事安排细致而明确的表述,更清晰地把悲情落实在今后的责任上。“教吾子与汝子”、“长吾女与汝女”,这是对老成的情,也是对兄嫂的回报,更是亲情责任的庄严承诺。
韩愈在表述自己悲情的同时,也是为当时及后世写下“情感教育”、“亲情教育”的范文,是作者人际关系理念的剖白。儒家把立身作为持家的基础,把治家又作为“平天下”的基础,对人的态度与对社会、对国家的态度密切相关,表里一致,这是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基本人格观念。韩愈在东都判祠部任上,同作恶多端、为害民众的中官作斗争;为河南令时,与横行民间的奸滑之徒及其靠山抗争;任袁州刺史时,解救700多名因贫而没为奴婢的穷人;文事中,他因为民请命写《论无早人饥状》而获罪……诸“仁”皆因“人”而生,而对“人”的关注,又是对亲人倍加惜爱这种亲情的延伸,韩愈对老成之情,折射出韩愈对世人的博爱。
因此,学韩愈之文,应学韩愈始终关心亲人、关心他人的爱心和责任心,学习他注重人际交往、注重精神生活的人生态度,学习他内仁外礼的处世原则。教材中还有傲岸不屈,疾恶如仇,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析,帮助学生认识作家,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从而产生敬慕的感情,乃至在行动中去实践。
三、诱发情感,以情动人
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一个生命走进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感情的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文本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
①教师融情于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披文以入情”,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和自身之情结合起来,突出情境熏陶、情感体验。《项脊轩志》蕴含思念追悼之情,讲授时或沉痛,或悲戚,或低徊缠绵,甚至含泪盈眶。当激昂或悲痛的感情在教室里弥漫开来的时候,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亲情教育、爱心教育,就有水到渠成的功效,这样的课堂教学,必能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而渐趋纯真。
②注重诵读,体验情感
语文能使学生在读中进入意境,从中得到激发,感情产生共鸣。富于声情韵律的古典诗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通过反复诵读,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其中的文情之美、意境之妙。
读《归去来兮辞》,最要紧的是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感受到陶渊明的那一份愉悦、淡泊又略带寂寞的情怀。这篇文章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全文以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因此,在涵泳吟诵之中,学生会渐渐体味出作品淡远潇洒的风格,理解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从而最终实现学生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和谐交融,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四、比较阅读,披沙拣金
比较阅读,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拓视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水平,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把苏轼的《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将抒情寓于壮丽的景物描写中,《赤壁赋》将抒情隐寓说理比喻中;词作中作者的感情从“大江东去”的豪迈转入“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是一种直抒胸臆的仰天长啸,《赤壁赋》中作者的感情却是从初闻洞箫的幽怨,转到渗透人生玄机之后的愉悦,是在严霜季节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洒脱。透过这两篇作品,我们又可以感悟到苏轼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复杂性。由于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的教育和熏陶,苏轼和千千万万的读书人一样,怀有经邦济世、建功立业的“入世”思想,这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得很强烈。但另一方面,苏轼受佛道宗教思想的浸染又很深,因此,一旦仕途失挫,又很容易转人老庄的“出世”理念中,这在前《赤壁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endprint
苏东坡游赤壁,自戒“物各有主,虽一毫而莫取”;只愿享受山间明月,江上清风。在得失、成败、毁誉、祸福面前,保持一种平常心态,让本不属于自己的全都摒弃,而让属于自己的人格回归。这一切,对人的灵魂的铸造,对人的情感的陶冶,对人的意志的影响,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不可抗拒的。语文课中的人格教育伟大之处即在于此。
五、采集名言,丰富精神
散见于教材中的名言名句,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是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是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①运用名言名句进行健康人格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明礼义、知廉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理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主义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蔺相如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大度……
②运用名言名句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的意义在于在学生遇到困难之前,就让他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苏轼从牢狱中走出来到了偏僻、荒凉的黄州,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乐观、旷达、向上,发出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辛弃疾、陆游等爱国作家,对国土被侵占有着切肤之痛,总想拼上血肉之躯恢复中原,不但不被重用反遭陷害和排挤,只能感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廉颇老矣,凭谁问,尚能饭否”,可他们并没被击垮,而是时刻准备着,为祖国而献身,并且,身处逆境的他们都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③运用名言名句进行健康情感教育
中国古代的诗歌和词曲,集中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冥合为一、缘景生情、以情驭景的意趣。
当学生沉浸在“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朦胧中;当学生陶醉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幽静;当学生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所震撼;当学生被“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激愤;当学生受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染……作者的情感也就慢慢在学生的心底产生共鸣,诗人们的人格魅力通过这一行行诗句越过千年的时光隧道打动着学生们的心。
中国古诗文中的名句,诗情画意之浓、语言之优美清灵、意境之幽深阔大、内容之深厚有力,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会产生很好的熏陶,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培育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会使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因文解道的方法,挖掘古诗文中的道德资源,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是对语文教育本身所固有的教化功能的回归,是语文“人文性”的重要体现。
杨军,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襄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