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理论时代的文艺理论变化
2015-06-02刘静
刘静
【摘 要】文艺理论界近年来“理论之后”“理论之死”等论调频频出现,“后理论”顺应时代趋势走进人们视域。后理论并非对理论的拒斥,而是对即将到来的理论的昭示。面对文艺理论的各种变化对文学之维和文学问题关注与回应,是后理论时代文艺理论的合法性根据。本文主要对后理论时代的文艺理论变化及反思进行探讨。
【关键词】后理论时代 文艺理论 反思 变化
当下文论界颇为流行一种“理论终结论”,文论界一些同仁已经将“告别理论”视为一种心态或姿态。不少人认为,文论界一些理论著述的扩界与越位影响了文论的声明,很多人对文艺理论已经没有太大期待,新时期的一些心态变化使人们对理论逐渐失望、厌腻,“理论疲劳”甚嚣尘上,后理论时代由此到来。
一、后理论时代的文艺理论转型和变化
“后理论”从产生之日起,争论之声便不绝于耳,人们对后理论的理解各不相同。人们对“后理论”时代文艺理论的走向,常常有迥然不同的判断。大部分的观点认为,后理论时代指文艺理论走向终结的时代。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发表,引起国内外学界强烈反响,并为此展开了一场论文主题波及“文艺理论危机”等的讨论。虽然讨论并没有下定论,但文学文本形式的变化及兴起的文化研究都已经成为明显事实。
后理论时代文艺理论变化,一方面表现在文学消亡论,另一方面表现在文艺理论的转型。在文化批评兴起的时代环境下,该种理论从20世纪以来不断推陈出新,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曾经风靡一时的理论都转变为旧理论。经典不再受青年人欢迎,文学逐渐走向边缘化,有关文艺理论衰落等讨论在文艺界的声音越来越多,不少人认为文艺理论已经过了黄金时代。在西方文艺理论形势的影响下,国内文艺界和文学界也开始讨论文艺理论的危机。但事实表明,文艺理论内部的矛盾危机不但没有阻碍其发展,反而具有推动作用。
立足这点来看,文艺理论生命中,危机已成为其组成部分之一。文学活动实践是文艺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文艺理论在新理论的产生中不断发展、变化。文学活动具有时代性,在其时代性与民族性基础上,文艺理论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后理论预示的逝去,仅仅是一代理论大师及“理论高峰期”的逝去。后理论时代的文艺理论实际上在不停地走向多元和异化,是对传统宏大叙事和“大理论”的反拨,是对“大理论”的去中心化,是针对理论、前理论留下的理论空间而发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后理论的真正使命是探索那些尚未触及和思考过的问题的诸种可能性。
后理论时代文艺理论变化,还表现在进入新时期后语言符号所发生的系列变化。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其实便是符号化过程。文学创作从意旨来说,主要在于传递特殊审美信息给人们,各种创作元素中语言符号是必备的,文学接受则是对语言符号的破解,对文艺理论来说语言符号是其基本形态。综观语言符号发展变化,早期其主要指代的是纯文学语言文本。进入后理论时代后,在纯文学语言文本的文学符号性质方面,文论家们早已产生新的看法,普遍认为其已经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对人们之于当代文学审美性根本变革的认识有阻碍作用。后理论时代,批评家对文学符号提出了更高要求,呼吁将艺术家的文本作为文学符号。这种理论变化无限地扩展了文学符号的内涵,尤其80年代后期,通过文化诗学思潮,进一步扩张了“文本”概念,影视、广告、网络等都可以成为文学符号范围,传统文学文本逐渐被大众化。这一扩张改变了昔日的文学,文艺理论也出现新的形式与话语。可以说,后理论时代的文艺理论在发展与完善中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消费品。
二、基于后理论时代下文艺理论变化的一些反思
在理论高峰出现之后,社会语境中的一些理论思潮和文学思潮等看起来似乎正在向平静方向游走。但必须看到的是,一种跨越学科界限和审美领域及学术研究的方法目前正在学术界风行,且这种话语模式在当前大环境的影响下呈现出新的发展和深化。所有的变化都在提醒着人们,不得不对后理论时代理论自身状况和形态变化进行相对应地反思。在后理论时代语境中,文艺理论为何会发生如此变化,文艺理论发展在这种社会语境中的趋势或动向又意味着什么等等,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后理论时代文艺理论的平静不仅不能代表文学已经死亡,更不能代表理论已经穷尽,其平静只是在对新理论的诞生加以孕育。在文学评论中,文学类别的题材和体裁重心正在向社区文化、消费文化等偏向。文学及文艺理论在此社会语境之下必然会向另一个方向即大众文化发展,多元性与非同一性必然会成为文艺理论的追求目标走向。文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的发展趋势,将由传统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向。为了与这一发展趋势保持统一步伐,后理论时代文艺理论应更多地为时代和社会服务,这也是后理论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和任务。虽然在后理论时代中文学社会正面临着“失仰”,但文学价值对于现代人来说其真正意义并没有降低。文学活动实践是文艺理论必然的出发点和基础。文艺理论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后理论时代文艺理论发展永远会处于变动之中。文艺理论在文学符号内涵的扩大中,必须对自己的研究理论不断扩大、补充和完善,最终顺应时势,融于大众文艺理论之中。
【参考文献】
[1]阎嘉.“理论之后”的理论与文学理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1):22-23.
[2]周宪.从同一性逻辑到差异性逻辑——20世纪文学理论的范式转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2):40-41.
[3]生安锋.“后理论时代”的困惑与前景:文化理论的跨学科和多元走向[J].中国图书评论,2010,4(04):91-96.
[4]王宁.“后理论时代”中国文论的国际化走向和理论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0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