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模式下工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5-06-02陈钰

教育界·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工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陈钰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很多普通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指出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探索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构建校企合作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工科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科 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占中国高校绝大多数的普通本科院校如何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这是关系到普通本科高校发展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课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进创业教育,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在新的机遇下,全国高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是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的一种教育模式,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校企合作模式是现阶段高校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实际上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把企业纳入人才培养的要素体系中来,引入到培养的全过程,形成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格局中来,进而改变传统以学科体系为特征的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企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格局,改变传统培养模式的双要素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的三要素。

在普通高校中,工科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直接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相联系,将来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因此,构建校企合作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既有利于培养和启发工科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实践,从而突破传统应试教育和狭窄专业教育的封闭模式,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开放性教育。

为此,本文选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工科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工科人才培养的模式。通过对校企合作进行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解决本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本科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一、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

校企合作是指企业或科研机构利用各自的要素占有优势,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项技术创新的行为。大学和企业为实现共同利益,在技术转移合约的要求下,共同投入资金,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一起承担风险,将高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目前,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有定向培养、冠名办班等合作模式。从总体上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实状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校企合作处于人、财、物等资源双向流动的初级阶段,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主要表现为:学校对校企合作意愿强烈,但企业却明显缺乏热情,不少校企合作关系停留在口头上与书面上,“叫得响、落不实”;企业为高校设立奖学金、捐赠实验设备的个案虽有存在,但不具有普遍性,校企合作普遍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阶段,企业全程参与教育不够,达不到“校企共育人才”的要求。

究其根源,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有:(1)社会因素,如观念问题和政策问题。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大多数企业只选择人才,但不参与人才培养,为了企业的眼前利益而不愿意参与培训学生,造成了校企合作的障碍。(2)企业的所在地区是关键因素,地理位置对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至关重要。地处发达地区的企业,可以就近利用更多的教育资源,且企业经营者的观念更为开放,所以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更高。(3)企业的产业类型规模、创业年限、招聘要求等都会影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工科人才的实践与探索

作为工科学院,学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制定了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多年来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深度推进校企合作,把校企合作工作落到实处。下面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浅谈校企合作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的实践与探索。

1. 全面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学院从完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将创新教育引入教学培养体系,与企业合作进行教学改革,逐步构建起一套理论与实践并举、课堂与课外联动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形成了具有应用型本科特色的培养方案。学院遴选部分专业课程及公开课开展校企共建,密切跟踪行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共建课程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分段授课或由企业人员集中时间授课,校企共建形成课程建设新模式。

2. 注重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师资力量是高等学校的第一核心资源,教师富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前提。学院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利用共建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促进教师知识更新和能力转型,组织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校企联合开展应用研究,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二是打破用人门槛,聘请经济管理类、工程技术类、政府经济部门等行业专家担任部分专业课程讲授,完善了师资队伍结构,构建了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提高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胜任力。

3. 组建并完善专业性学生社团。经过多年的培养,学院逐渐形成学生科研创新和学科竞赛梯队。如大一新生参加机械创意大赛,大二学生参加机械模型DIY比赛、秋田基金、启明班,大三、大四学生参加新苗项目、挑战杯等。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功能。组建精加工实验班、启明班、智造社等专业性社团,各专业社团主要承接专业对应的竞赛,如智造社负责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相关事宜。选拔有兴趣参加竞赛的学生,根据专业性质、竞赛情况,设计社团日常活动,自行请指导老师,开展专业、竞赛相关的课程培训,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科竞赛作人才储备;各社团以竞赛为切入点,举办校机械设计竞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比赛,在院内形成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

4. 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创新基地。与企业合作建立的产学研创新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平台。学校提供师资、设备和场地,企业提供产品图样和原料。学校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学生教学实习进行产品加工或项目合作。企业根据完成的产品质量和数量须向学校提供水电、机器折旧、老师加班等加工成本费用。如:我院与金华市日普电动车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就是典型的“产教结合”模式,这种模式目前很盛行。同时,也可与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研创新基地,形成校企合作的有效产学研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可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和时期到创新基地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三、校企合作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的收获

经过几年的校企合作实践,我院在学生就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推动了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各个企业在合作中也获得了一定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互惠多赢的效果。

1.校企合作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的培养,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情况,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在全国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我院学生获得了近60个奖项。学生在比赛中增强了自信心、自身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也促进了学院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由于学生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很多大型企业及用人单位前来我院招聘毕业生,每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2.校企合作培养了一体化教师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教师获得了很多与企业接触的机会,教师们带着问题或课题与企业合作,能够提出很多课程改革方面的建议,并及时将“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引入教学过程,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培养和锻炼了一体化教师队伍。近3年来,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达500余项,且有365项获得专利授权,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累计达240项,其中国家级立项课题16项、省级立项课题31项、厅级立项课题40项。

【参考文献】

[1]郭小川.大学—企业合作技术创新行为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1998.

[2]余雅风.U/I合作创新中学习的过程与机制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论文,2002.

[3]李冉.国内外本科层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硕士论文,2013.

[4]吴红宇,杨群祥.影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因素研究——基于910份问卷调查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15-20.

猜你喜欢

工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