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澳小学母语课程标准关于目标与内容标准的比较

2015-06-01郭海萍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思考力课标母语

郭海萍

21世纪初,中澳两国分别颁布了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并且在课程标准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澳大利亚在2011年颁布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其中,《澳大利亚课程——英语》类似于我国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澳母语课程标准均对本国中小学的母语教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比较两国母语课程标准,分析其异同点,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发展状况,促进我国母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着眼于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与内容标准,从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方面对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进行比较。

一、 阅读目标与内容标准

1.均重视阅读策略和方法,阶段目标层次鲜明

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的阅读方法和技能,比如:默读、精读与略读、浏览,借助注释、工具书等帮助学生理解生词等。围绕这些阅读策略和方法,课标在各学段提出了更为具体、明确的目标要求,呈现了鲜明的梯度层次。关于阅读素养的培养,无论是阅读形式、阅读能力还是阅读文体的呈现,各学段都有所侧重,并且相互联系,螺旋上升,以全面达成总目标。如下表所示:

澳大利亚的《英语课程标准》从语言、文学、读写能力三方面对不同学年的学生提出了阅读目标和要求,螺旋上升,同样呈现了鲜明的梯度层次。比如:在“读写能力”部分,课标虽然在各个学年均强调了学生能运用“文本处理策略”、“理解策略”来分析文本,但是,随着阅读能力的逐渐提升,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下表所示:

2.澳大利亚更重视阅读文本的多样性选择

我国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文本主要包括童话、寓言、古诗文、叙事性作品、非连续性文本、报刊、图书资料等。相比较而言,澳大利亚的英语课程对学生阅读文本的选择面更广、涉猎面更多。文本领域主要包括演讲、对话、小说、故事书、报刊文章;交际文本涉及信函、请柬、采访、报道、海报、戏剧或电影表演、广告等。同时,还包括计算机或多媒体等其他技术手段制作或传播的信息。如下表所示:

3.中国:强调文本的品读赏析;澳大利亚:强调文本写作方法的掌握

在我国的阅读目标中频频出现的关键性动词是“理解”、“体会(体验、感受)”、“品味(体味)”、“领悟(领会)”等,词性比较抽象、空泛,难以测评。课标强调学生能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等。澳大利亚的阅读目标中使用较多的是“辨别、辨认(identify)”、“理解(understand)”、“讨论(discuss)”、“识别(recognize)”、“运用(use)”、“解释(interpret/explain)”等行为动词,词性具有较强的可测性、可观察性,利于对学生的阅读评价。阅读目标强调能够“辨别不同文本的写作特征和写作目的”,“运用阅读策略来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建构文本字面和潜在的意义”等。

不难发现,我国的阅读教学十分强调学生对文本的品读赏析,试图通过挖掘文本内容来培养学生感知、理解、领悟和鉴赏文本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澳大利亚的阅读教学则十分强调学生对文本写作目的、方法和技巧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如何运用阅读策略来鉴赏不同类型的文本,以做到阅读为我所用。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将以上两点结合起来,无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是写作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二、 写作目标与内容标准

1.均重视真实、独特、有创意的表达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学生只有写自己经历过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真切的体验,文章才具有生命力。写作还应是个性化的,应力求表达个性化的“独特感受”,讲别人没有讲过的话,体会别人没有体会到的事,表现自己的独特见解与感受。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特征,挖掘新东西,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中澳两国的母语课程标准在写作部分均强调了“真实、独特、有创意的表达”,突出了学生写作的创新意识和求真意识。如下表所示:

2.中国:强调个性创作和自由表达;澳大利亚:重视写作技能和策略

我国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关注三个亮点:一是提倡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减少对其写作的束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二是强调有个性的写作,不落俗套。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三是重视写作过程,即具有独立完成的写作意识。在写作目标的设定上层次比较鲜明,构建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式过程:即“乐意写(1~2年级)——自由写(3~4年级)——学会写(5~6年级)”的训练序列。比较而言,澳大利亚在文本创作中强调了语言特征、文本结构、句法和和写作背景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写作方式上,除了日常的书面文本创作,还强调了一系列软件的运用。如“熟练使用一系列软件,运用文字处理程序来创建,编辑和发表书面文本”。不难看出,澳大利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易于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培养。

三、 听说目标与内容标准

1.中国:强调听说兴趣;澳大利亚:重视“思考力”的培养

在一定意义上,思维是不出声的语言,口头语言是出声的思维。因此,在听说训练中,如果脱离了对学生“思考力”的要求而仅仅强调“说”,必然导致学生听说能力发展迟缓。研读澳大利亚的听说目标,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该国十分重视对学生“思考力”的培养。比如,在第一学年目标中就指出,“讨论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背景的特征,探讨不同文本中人物的特征。”第四学年中指出,“理解社会交往影响了人们相互理解和交流的方式。当探究和阐明别人的观点时,要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大家作出正式的报告。”我国课标则更关注学生的听说兴趣,因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在听说能力的培养目标上得到了较多体现。比如,听说目标中强调,要 “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中国:强调情感表达;澳大利亚:重视表达策略和技巧

在小学阶段,我国课标呈现了梯度的目标要求,从“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到“认真倾听”,再到“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情感态度。澳大利亚的《英语课程标准》从“听”和“说”两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不同要求,强调了学生能够“参与讨论、交流”、“积极倾听、表达”、“使用交际策略”、“发表演说”,突出了学生对口语交际的积极参与、主动表达和交流技巧。如下表所示:

四、 思考与启示

1.阅读目标应实现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多样性选择

印刷文本是我国课堂阅读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我国在课标中提出的文本类型主要局限于印刷文本或纸质书籍,比如:童话、寓言、叙事性文本、古诗文等。比较而言,澳大利亚给予学生的文本选择更加多元,文本领域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即:文学作品、日常文本、媒体文本、工作文本。阅读领域涉及各种印刷或非印刷文本,包括阅读书籍、杂志、光盘、网页,也包括观看电影、录像、电视节目、图形资料等。在课堂内外,如何通过其他阅读文本,进一步扩充学生的阅读面,实现其对各种印刷文本和非印刷文本的多样性选择,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2.写作目标应平衡“个性化表达”与“写作策略”

在写作目标的表述中,澳大利亚强调了文本结构、语言特征、句法、词汇、拼写、标点、写作背景和多种辅助性元素对文本创作的重要作用。我国则更关注以下四点:一是表达真切体验;二是表现独特感受;三是表达力求有创意;四是实现独立写作。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写作策略和方法的指导是基础,是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前提,只有基础扎实了,个性化表达才有可能站稳脚跟,逐步实现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如何平衡“个性化表达”与“写作策略”,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3.听说目标应重视对学生“思考力”的培养

语言常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影响人的思维水平,因此,在听说目标中,如果仅仅强调学生的口头表达而脱离了对其思维的训练要求,势必将导致学生听说能力的缓慢发展。在小学阶段,我国新课改自始至终都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在听说能力的培养目标上得到了较多体现。相较于澳大利亚,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该国对学生思维意识和思考力的重视,值得我国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澳]西蒙·马金森.现代澳大利亚教育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 丛立新,章燕编译.澳大利亚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Love, Kristina,Humphrey, Sally.A multi-level language toolkit for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English[J].Australian Journal of Language & Literacy,2012.

[5]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English Rational [EB/OL].http://www.australiancurriculum.edu.au/

English/Rationale/2011.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思考力课标母语
Logic Dots
提升思考力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哈佛、牛津的5堂思考力训练课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思考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