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要让“小插图”发挥“大作用”
2015-06-01史延虎
史延虎
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部分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几幅插图。这些插图是编者根据课文的内容精心安排绘制的,或表现课文中心,或揭示课文重点,或是课文难点的直观图示,或描绘人物形象,或展开故事情节,或表现自然现象……插图与课文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充分重视课文插图,合理利用插图,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教师忽视了这些插图的价值,尤其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课件越做越复杂,而插图却倍受冷落。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并利用好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小插图”发挥“大作用”,让语文课堂因插图而更加精彩。
一、 运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活泼,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与课文内容相比更能吸引学生,使学生专注于将要学习的内容。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插图,说说图画美不美,并说说美在哪,接着引导学生用句子或成语来描述书上的插图,学生说完后,再提出“那么作者会用什么样的成语、什么样的句子来描绘这样的美景呢?”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上来,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与期待。
二、 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叙述的事物,有些是学生从来没有见过或是不够熟悉的,单靠文字的描写,学生是无法深入理解的。插图则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以绘画的视觉形象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给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较好的凭借。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例如,《小壁虎结尾巴》中有六幅插图,第一幅图描绘的是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掉了。第二、三、四幅图分别描绘的是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第五幅图画的是小壁虎没借到尾巴难过地回家找妈妈,第六幅图是小壁虎发现自己的尾巴又长出来了。整个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进行学习。教师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懂这几幅图,学生就能基本了解课文的大意,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就能较好掌握课文的内容,知道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点,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各有用处。这样利用插图,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丰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可谓一举多得。
三、 借用插图突破教学难点
有些课文中的内容,或描写比较抽象,或学生受知识和阅历所限,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相对“读文”而言,“读图”获取的信息更直观、更形象,文中的插图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教学难点时使用插图,可以实现图文结合、以图解文、读文赏图,使之相互促进,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例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缓坡度,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设计“人”字形线路,是课文中表现詹天佑不畏艰难大胆创新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学生只读课文不容易明白到底是怎么个做法,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仔细地看插图,再结合课文的描述,适当加以指导,学生就明白了。这样图文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免去了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使教学难点顺利解决。
四、 使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想象。”课文插图的画面虽然是静态的,只反映事物的片段和侧面,但其内涵丰富深邃,更容易引人想象。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必须要求学生透过图画的表象去想象隐含在画面背后的内容,即通过想象,使画面上的事物活动起来。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这首短诗,介绍了几种动物的脚印像什么。插图上画的小马、小鸡、小鸭和小狗在雪地里开心地看着各自的脚印。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并启发学生想象:这是什么季节?这些小动物是怎样碰面的?他们在一起会说些什么?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就可以从插图诱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张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 应用插图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
插图是展示学生独特感受的平台,是深化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有效载体,也是说话写作训练的素材。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插图为凭借,让学生通过说、写插图所表现的事物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前面提到的课文《小壁虎结尾巴》中的六幅插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课文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懂这几幅图,在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大意后,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复述课文,还可以进行合理的补充。这样利用插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而且也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又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插图,描绘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面。这样的插图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依托,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物,并且仔细捕捉人物的神情,假设自己是插图中的大妈、小金花、大嫂,或者是一位志愿军战士,想象会怎样话别,试着说一说。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课本中的插图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资源,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直观、最简便的“教具”和“学具”。插图虽小却大有用处。只要我们高度重视课文插图,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利用插图进行多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