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动作业”观照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设计

2015-06-01张智武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5年5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品德探究

张智武

“教育回归生活”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口号之一,作为“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回归生活,这一观点已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为什么要回归生活”“回归怎样的生活”“怎样回归生活”等问题还存在着模糊或肤浅的认识及做法。比如大家都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是学生获得道德认识和社会理解的基础途径,但在实践中要突破多年来学校教育的孤立、课程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中的虚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杜威在其著作《学校与社会》中,看到学校里为灌输知识而组织的实物教学的弊端,从而提出了“主动作业”的理论,即把作业(如厨工、木工等职业训练)作为科学地理解自然的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作为引导儿童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起点。这样,作业就不仅是愉快的训练,而且越来越成为理解事物的媒介、工具和手段。总之,“主动作业”是一些方法,通过它们,学校自身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形式,使学校有可能与生活联系,成为儿童生长的地方,而不仅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学校的整个精神得到新生。“主动作业”观照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设计,试图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打破课程的结构与教学时空限制,为教育真正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作出探索。

一、真实任务,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实践中,很多学校和教师就此进行了许多尝试,如家庭孝心行动、带领学生参观社区,等等。从效果看,尽管学生也很有兴趣参与这些活动,但与真正的社会生活之间总有些间隙,因而也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社会认识。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教育者对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真正重要性的认识还很不够,活动往往以一种漫不经心、没有系统和不相连贯的方式开展。

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应倡导以真实任务的形式开展。一次简单的劳动体验,与明确家务分工并长期坚持是有区别的,这是一种目的、精神和气氛上的差别。在真实任务中,学生真正地走进社会生活,并从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和达到一定的成果。这种成果,从精神上讲,是社会性的;从形式上说,是学生可以预知的。因此也就在真实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责任心和正确的判断力。

如何设计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的真实任务呢?这个问题可以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事态的发展两方面考虑。一是根据学生生活空间不断扩大的特点,以自我管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社会生活为序,为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二是面对日益多样化的社会环境和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学生生活空间的开放,选取社会生活关键要素设计学习任务。这里的关键要素,应该是对社会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比如教师结合《发展中的城市》的学习,依托“五水共治”政策开展真实任务的活动,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当今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调节兴趣,引导学生开展体验探究

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有四方面的兴趣:谈话或交际方面的兴趣;探究或发现东西方面的兴趣;制造东西或建造方面的兴趣;还有艺术表现方面的兴趣——这四方面的兴趣是天赋的资源,是未投入的资本,儿童的生动活泼的生长是依靠这些天赋资源的运用获得的。根据学生的这些兴趣去设计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与探究。如在四年级上册《走向信息时代》学习后,教师可以设计开展邮政体验活动,如让学生给边防军人写信等。

但仅仅放任学生的兴趣去开展活动是不够的,教师应当掌握并引导学生兴趣的发展,从简单的事物开始,把他们引导到较大的研究范围,并引导到这种探究活动伴随的智力训练上去。还是给边防军人写信的例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去体验用不同的通信方式与远方的军人进行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进一步探究边防军人的生活,了解国防事业,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通过学生兴趣的调节与引导,使他们在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中乐于去体验探究,并使这种体验和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连续的心智成长。

三、专题统领,促进同一领域知识整合

学生生活与学科课程之间有着天然的矛盾:生活的统一性与课程的专门化相矛盾;学生生活的实际情绪与逻辑分类排列的抽象原理相矛盾。因此,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展活动就会让“教育回归生活”成为一句空话,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学习。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中,“给边防军人写信”主题活动是六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将涉及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活动专题统领下,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在实践中,这样的知识整合不仅仅涉及品德与社会一门学科,同时还会涉及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甚至体艺课程,这也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之一。实际上,一些研究者已经提出按照专题领域设计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社会学习更为多样和符合实际,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已经按照主题的方式建构了社会科的课程标准。课程整合工作也已经得到了教研部门的重视,据浙江教研网相关报道,浙江正从省级层面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四、集合要素,夯实学生道德成长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可以实现要素的集合,从而更有利于夯实学生道德成长的基础。比如勤俭节约的教育,可以在四年级上册《我也会当家》的学习后开展“今天我当家”课外实践活动。在家庭生活层面,学生通过当家的体验明白生活中需要勤俭节约的道理。在这个活动的设计中,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其他生活空间去体会勤俭节约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比如调查学校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探究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从而知道劳动成果要珍惜,查找我国近年来狠抓“四风”建设、反对铺张浪费的相关资料等。教师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强化要素刺激,从而促进学生树立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观念。

在要素集合的过程中,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具体活动的设计上应该把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可以设计让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对比购买名牌服装与普通服装可以节省的资金,并探究节约的资金可以发挥怎样的效益。这样的活动设计,也更有利于解决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脱节现象。

要让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成为学生的“主动作业”,就要发挥学生兴趣的价值,推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开展体验探究活动,并通过教育资源与要素的整合,促进学生心智成长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熟溪小学 321200)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品德探究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大学生课外活动调查
设问引导探究
好学者贤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
淘气包马小跳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