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文化:学生“集体叙事”的方式

2015-06-01陈立军

中小学德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流浪汉责任心集体

陈立军

一般认为,班级文化是指将班级学生凝聚在一起的核心价值、班级精神、班级信仰、班级规范等。然而,深入班级我们会发现,真正的文化不在高深的理论里,不在抽象的概念里,不在静态的描述里,而在具体的细节里,在踏实的行动里,在动态的成长里。

一、心灵的激荡

1.让流浪汉离开

英国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说过,人受到震动,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最持久的是在个人的尊严上。

开学不久,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主题是荒岛逃生。内容如下:

一架私人飞机坠落在荒岛上,只有6人存活,这时逃生工具只有一个能容纳一人的橡皮气球吊篮,没有水和食物。6个人分别是:1.孕妇:怀胎8个月;2.发明家:正在研究新能源(可再生无污染)汽车;3.医学家:今年研究艾滋病的治疗方案,已取得突破性进展;4. 宇航员:即将远征火星,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新星球;5.生态学家:负责热带雨林抢救工作;6.流浪汉。要让离岛的和留岛的人都有最大的生存可能,应该怎么办?

在分组交流讨论中,有好几个小组将离岛的生存权给了流浪汉,赋予了流浪汉完全等同于常人的尊重与信任,绝大多数表现出了对流浪汉的无比同情和信任。有一个学生说,流浪汉没有责任心,把离岛生存的机会留给他,他返回荒岛救人的可信度值得怀疑,但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口诛笔伐。围攻者的大意是:人人生而平等。就获得生存权而言,流浪汉与发明家、生态学家等是平等的,就算流浪汉的身份让人觉得他的责任心不够。

看来,维护流浪汉的尊严,就是维护自己的尊严,以对流浪汉的信任来唤醒他的强烈的责任心(假如真是责任心有所欠缺的话),也许于此事最好的选择莫过于此。在惊叹于他们的言论能达成如此高度的共鸣与统一之时,我在想,在K350班,在这班孩子的心田上,有着一片公正无私、纯洁善良的领地,而尊严是这块领地上高高飘扬的旗帜,那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在班级活动中,在社会实践中,他们又会以怎样的言行举止来回应他们良善而美好的心灵,回应他们对尊严的重视呢?

2.我们也会这样

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可以看出他们对尊严的重视。一句话,没有巧妙地回避某些场景没能给足他们面子却让他们陷入难堪的境地,他们会很反感;一个动作,没能审慎小心地照顾他们敏感而脆弱的心灵,他们会流泪;一件事,如果没有引导他们接受而是强加于他们身上,他们会反驳甚至拒绝……

可是他们似乎没有想到,强烈的尊严感背后是强烈的责任感,可是他们的责任感呢?寝室卫生纪律方面,有一个寝室,不是晚上有同学讲话就是早上的卫生没有搞干净,连续三周不断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班级每日的卫生清洁工作,有学生不时忘记自己的职责,甚至剥削搭档的劳动成果;图书角的打理,隔三差五得提醒图书角管理小组成员;爱心捐款,我说哪怕捐一元钱也是我们的一份心意,可有两位学生硬是一毛不拔,提醒后仍然未交;还有花草的养护,捐书活动,黑板与讲台的擦拭,垃圾不落地教室的打造,也只能说大部分同学很热情……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直接教化也好,点滴浸润也罢,师者唯有不断地去唤醒,去点燃,那颗责任之苗才可以茁壮,那盆热情之火才可以燎原。

有一次,在语文课前“开讲”环节,我讲了董明珠的一个故事:董明珠刚到格力电器时只是一名业务员,她的上任业务员留下了一笔40多万元的债务。身边的人都叫她别去追,因为这跟她没关系。可是她觉得接替这一职位,就得对企业负责,把这笔债务追回来。从此后,她天天堵在债主家门口,堵在他办公室,追了40多天,终于追了回来。而那40多天,她如果卖别的产品,可以拿到很多钱;而追这笔债,没有任何经济上的收获。很多人不理解这件事,认为她用不着这么较劲。但她觉得作为企业的员工,一定要对这个企业负责。

故事讲完后,我问,如果是你,会做出和董明珠一样的选择吗?

齐刷刷地举手,响亮的声音:我们也会这样。

是的,我得相信他们的举手表决,相信他们响亮的声音。确实,对集体的责任心人人都有,只是有时行动力不够。

3.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做?

一次听余世维的讲座,他讲到他的呼和浩特市的一位大企业家朋友对他大发感慨:我每年创造20亿的税收,可呼和浩特市的市民似乎并不怎么感恩我。余世维就问他,你说你给呼市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请问呼和浩特市的哪条铁路是你修的,哪个学校是你建的,哪个村的贫民是你扶持的……他的朋友连连摇头。余世维对他说:你说你什么都没做,怎么能让呼和浩特市的人感受到你所做出的贡献呢?他们都感受不到你为他们所做的贡献,你叫他们怎么感谢你?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后,提问说,余世维的这位朋友的明智之举应该是什么?有同学回答我:为呼和浩特市的百姓做点实事,让呼市老百姓看得见。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回答,也是一个正中下怀的回答。我追问: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做?在那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当然,我听到的又是异口同声的正面回答。我笑说,好,我会让机会很快降临到你们的头上。

是的,我必须创造机会与平台,让这群孩子去体验生活,去实践他们的诺言。心灵的激荡再强烈,如果不能化做切实的行动,那也只是虚无的缥缈。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责任心的最好方式。

二、实践的体验

为期一周的“光盘行动,文明餐桌”志愿活动就这样被提了出来。我们深知这一行动的不易,一是从未做过,变数未知;二是时间较长,整整一周;三是全体动员,人员较多。尽管如此,这一设想提出后,得到了大家的普遍响应。

1.行动感召行动

2015年新的一年的第一周,由K350班班委牵头的“光盘行动,文明就餐”志愿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第一天中午,工作进行得很不顺利。其一,由于高一年级第四节课下课比较迟,许多餐桌上已有不少食物残渣,这种情况事先没有考虑到,因此也没有相应的准备。其二,部分志愿者胆小怯弱,不敢开口去劝导同学。其三,小部分同学对志愿者不理不睬,或小声议论与抱怨,这挫伤了部分志愿者的勇气。

针对上述情况,午餐后,班委组织各小组长开会,讨论改进事宜:招募成立了特别行动队,要求队员随时听候调遣,并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每小组均充实了特别行动组成员,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晚餐时带上卫生纸或抹布,擦干净餐桌,以榜样力量影响人,激励人。同时他们提出,自始至终的鼓励的微笑与温和的态度非常重要,志愿者要有十足的诚心与勇气。经过这一番调整后,晚餐情况比中午好了很多。有志愿者记录了自己的体验:

刚开始戴着小红帽执勤总有点不好意思,想着别人吃得好好的突然冒出一句“同学,请你离开时记得把垃圾带走”,总觉得有些不合时宜……就在我躲躲闪闪、胆小怯弱的时候,我看到邓祝钧大方诚恳地对一位女生说:“小妹,你好,请饭后记得清理餐桌哦。”小女孩笑了笑,走时将餐桌清理得干干净净。看到邓祝钧的言语产生了效果,我心一横,走到一群准备离开的同学身边,说出了那句憋了几分钟的话。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初中部的几个男同学,我看见他们吃东西的时候把食物顺手丢在了桌上,于是上前对他们说:“同学,等会你走的时候请把桌上的垃圾帮忙带走好吗?谢谢!”他们爽快地答应了。让我没想到的是,在他们吃完饭后,他们认真地把垃圾清理干净,并且还用自己的餐巾纸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的。

……

从他们的行动中我感受到,有时学生没有做好并不是缺失一份责任,结果有时并不完全由责任心决定。

2.这件事该怎么处理

第二天晚上第一节自习课前,班长安排同学去食堂贴标语,结果只有三个同学去了,因为他们担心迟到,没贴完就跑回了教室。

为什么会这样?我陷入了沉思。

第二节晚自习下课前,我把事情讲了,并请大家思考,谁应该对这件事负责?我敲打他们说,我记得前些日子跟大家讲过北大钱理群教授说清华北大培养出了不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你们嗤之以鼻;我也记起之前讲董明珠的故事时,许多同学告诉我,你们也会这样做。现在事实摆在这里,问题必须解决,怎么解决?同学们纷纷出主意。

我说,感谢这么多同学给出了答案,这件事该怎么处理,我想你们会用行动来解答。说完后我就离开了。后来得知,男生寝室的所有同学都去了,部分女生和走读生也去帮了忙。

相比于言说的慷慨,行动力是多么不堪一击!虽然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但反思之下,我的思考有二:一是,如果责任心是一棵树苗,那么有苗就有希望;二是,虽然苗在希望就在,但如果不去护根,养根,使之稳健茁壮,这棵树可能随时倒下。只有不断地及时跟进,适时稳固,在持续的养护中才会有根的稳健,树的茁壮。

3.有点遗憾的圆满

此后,每天晚自习下课前,我都会对当天的志愿工作作出总结,肯定大家的努力,指出仍需改进的地方,同时鼓励大家继续改进沟通方法和工作措施,赢得更大的改观。

一周下来,志愿者们每天都会进行合理的改进和创新。一周下来,许多志愿者以诚恳的言辞,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怕脏不怕累的举动,深深地感染了许多同学,以至他们不用提醒就能自觉地保持餐桌卫生,食堂的卫生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食堂的一位阿姨感动地说,有了你们的帮忙,餐桌干净了很多。谢谢你们组织这样有意义的活动。

事后组织同学们讨论了这次活动的感受与意义,他们说想要拥有不曾拥有的,就要尝试不曾尝试的;提高了公共意识,弘扬了公益精神;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做好一件事的三个关键等等,不一而足。然而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深深懂得了节约粮食、文明用餐的可贵。

在这一活动中,有几个同学的表现离我们所期待的还很远,有小部分同学的行动也不那么令人乐观。这是遗憾吗?是的,有点遗憾,然而正因为有这个遗憾,我们才会说,班级文化——集体叙事的方式,是一个不断追寻不断成长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将上下而求索。

三、文化的反思

有人说,我们的教育必须由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转轨;也有人说,我们教育的基本元素全部蕴含在文化里;还有人说,文化,是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词……当文化成为教育的热点渗透到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我们该怎样思考我们的班级文化?

一般认为,班级文化是指将班级学生凝聚在一起的核心价值,班级精神,班级信仰,班级规范等。是的,就班级文化而言,我们常说精神文化,而这份精神常常表现在墙上贴的标语,嘴上喊的口号,但如果没有将这些标语口号浸润到学生的心灵里,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那叫文化吗?我们也常说制度文化,关于制度与文化,有人说,制度是让一个不想犯错误的人不至于犯错,文化是让一个可以犯错误的人根本不想犯错。如果制度停留在纸面上、文件里,我们的制度约束没有达到让一个可以犯错误的人根本不想犯错,那叫文化吗?

真正深入班级,我们发现,真正的文化不在纸上,不在墙上,不在高深的理论里,不在抽象的概念里,不在静态的描述里,而在同学的一言一行里,在上下课的氛围里,在操场上的活动里,在许许多多真真切切的细节里。

因此,班级文化的表现是学生“集体叙事”的方式。这种“集体叙事”的特点包括:

1.集体性。即文化应该是全班学生至少是绝大部分学生的“集体叙事”。它指向班级集体性行为,带有普遍色彩。如果只是个别学生的行为,只是少部分学生的举动,就不叫班级文化。

2.自觉性。文化是自觉的,不自觉不叫文化。当然,自觉有一个过程,它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的一个过程。我们制定班规,开展活动,高喊口号,反复实践,就是将学生由被动引向主动引向自觉的过程。一次两次,学生也许还只是遵从,三次五次,也许就有了认同,十次几十次的反复感受、体验和实践,就可能内化为心灵的东西,发展为自觉的行动。

3.生长性。荷兰哲学家皮尔森宣称:“文化”这一术语与其说是名词,不如说是动词。他主张在考察文化时,不把它当作一种已完成的事态,一种现状,而把它当作一个阶段的历史过程。当一个班级的“集体叙事”方式从偶在性走向常态化,从阶段性走向长期性,从外显性走向内在性,班级文化就在生长,文化的持久魅力就将得以彰显。

班级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种“集体叙事”的过程,是共同践行又不断进行价值追寻的过程,是自觉自愿共同行动的过程,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遁的行为准则、做事方式,这种集体叙事与学生流动的生活共生共长,与个体的生命共生共长。

关注“集体叙事”的方式,就是关注班级文化,也就是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

(作者单位:长沙市明德中学

湖南长沙 410009)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流浪汉责任心集体
责任品格培养
北京市高职生责任心年级差异分析
警犬集体过生日
爱情从这里开始
伴侣责任心强,工作更出色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破坏责任心的5种领导角色
过犹不及
集体逃学
泛滥的集体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