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立场下中学历史教学的思考

2015-06-01刘小柳

中小学德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活动课伦理道德

刘小柳

一、案例及分析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历史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教育,是传递人类价值与伦理诉求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不可替代的道德教化功能。为了解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的现实状况,笔者对南京市某中学初二学生L、湖南省某镇中学初三学生Z分别进行了访谈。南京市目前的历史中考已经采用与思想品德合卷的开卷考试形式,两门功课各占60分计入中考总成绩。而湖南省益阳市历史中考依然采用传统的闭卷、100分制考试形式。下面笔者就访谈所得出的信息进行梳理与分析。

(一)案例呈现

1.“记住了,考试才有得写。”

在采访Z同学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该同学对历史学科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学习态度也比较认真。Z的历史笔记本上整整齐齐地列着当前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当我问到平时如何学习历史时,该同学说:“多记就行了。”为了解其“多记”的具体做法以及老师的引导方式,我继续追问:“怎么记的?”“多抄几遍就记住了。”“是你自己主动抄还是老师要求抄?”Z回答说:“老师布置作业让我们抄一些重要的东西,我自己平时也喜欢抄。”那么为什么要记忆呢?该同学回答道:“记住了,考试才有得写。”

2.“记住这些,翻书的时候更容易找到!”

在采访L同学时,当我问及上课形式时,L同学说:“老师会提前布置任务,每个人负责收集一部分与该课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主要是老师讲,然后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当然老师也会适当进行补充。”L同学告诉我,这些资料主要是网上收集而来,目的主要是为了应对开卷考试中的课外部分。由于网上有大量开卷考试模拟试题,很多学生选择直接汇报试题让大家做测试。对于考试,L同学补充说,由于前面的选择题大多是书上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有意识地让她们背诵一些标志性信息(如时间,所在页码等),因为“记住这些,翻书的时候更容易找到”。

3.“活动课经常是历史知识竞赛”

活动课的增设是新课改在教材设计上的一大亮点,通过对两位同学的访谈,笔者了解到,Z所在的镇中学历史活动主要由该校历史兴趣小组成员自己组织,“活动课(内容)经常是历史知识竞赛”,参与者主要是历史兴趣小组的成员。L所在的南京某中学曾经就“秦始皇的功过”这一课进行过班级辩论赛,但据L透露,这是仅有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活动课,其余的“其实不是活动课”,因为其组织形式依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收集与分享历史知识,“有时就是自己自习、做作业”。

(二)问题审视

以上案例中,历史教学依然没有走出知识教学的桎梏。Z同学所在学校的历史教学将历史知识作为主要学习内容;L同学所在的南京某中学虽然已采用开卷考试形式,但是平时教学依然围绕历史知识点的资料收集展开,教学实践依然处于一种“考试为中心,知识为砝码”的惯性思维之中。两所学校都存在将历史教学简单等同于历史知识教学的倾向,这是上述案例所暴露的第一个问题。

更为深层的问题在于:在此种知识教学模式的主导下,学生成了知识存贮的容器,花大量时间用于知识的记忆,而历史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蕴在教学中得不到挖掘。比如Z同学认为历史教材本身对她来说具有教育价值,但是由于教师缺乏道德敏感性,很少就历史事件的道德内涵与学生进行讨论,而是就历史言说历史,更很少联系学生当下的生活。这使得历史教学的德育价值在教学中得不到体现,最终阻碍了历史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

(三)原因探析

要探析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需要从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考核方式入手。在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以试题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依然是最为重要、最有效率的评价方式,而考试成绩依然是评价教师教学的最主要指标。因此,平时的教学以考试为目标,学习是为了考试等固化思维依然影响着教学实践,考试这根指挥棒依然决定着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

根据笔者调查,受访学校平时的考试主要是教师自己命题,这些教师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方式的影响,依然选择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作为考察内容,其中,对客观性知识点的考核仍然占据着最大的比例。这种考核方式容易将学习结果进行量化处理,同时,客观性知识点在考核中作为答案容易辨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评价的效率。由于学校跟不上考核制度变革的步调,每逢全市历史统一考试,历史成绩就会集体大跌,暴露出了学校历史教师这种固化的应试思维对整个历史教学实践所产生的消积影响。在这种考核模式的指挥下,历史教学没有摆脱知识学习为核心的痼疾,更为重要的是,德育价值被忽视,道德意涵被知识教学消解,有违教育的最终目的——育德树人。

二、历史教育的德育价值分析

历史教育的使命不仅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也承担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培养良好德性的功能。

首先,历史的存留蕴涵着人们的伦理诉求,历史教育传递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这对于帮助学生反思当下的生活并建构未来的美好生活具有积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历史不是一堆关于已经发生了的事实的简单堆积,而是承载着人类特定的价值诉求。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就指出,其目的在于“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成一家之言”即史学家借史传递其价值判断。而历史对事件真实性的追求决定了,历史必然以某些已经发生了的事实为基础。所以说历史是事实与价值判断的结合。历史不能脱离人而存在,人是伦理性的存在,因此,历史的价值判断中又包含一种伦理判断。伦理判断是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行为、品性的有关“善恶正邪”的判断。历史的存留与传承必定承载着人的伦理诉求,历史教育可以通过向学生呈现历史上人类生活境况与历史故事传递丰富的伦理意涵。例如,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中“百家争鸣”,不仅呈现了每个学派的思想主张,更暗示了每个学派都有其所代表的价值立场,儒家所提倡的“仁”与墨家的“兼爱”都有具体的道德意涵,至今仍有深刻的启示。

其次,历史教育能打破时间的界限,使不同时期的人与事在同一平台上得以呈现。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民族的历史,能够塑造一种民族的集体人格,从而获得一种历史责任感。个体通过回望自己的意义世界建构完整自我,每一个正在生成着的自我都离不开过去的经验,而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对民族过往的回望,通过这样的回望建构一种民族的集体人格。雅斯贝尔斯在《德国罪过问题》一文中指出,人类需要审视作为整体民族中的自我,每一次人道的灾难都是整体的民族所犯下的罪过。灾难幸存者之于死难者存在一种经由内心审判的行而上的罪责,这种来自内心审判的基础即是将自己作为人(或者说普遍理性存在者)本身去思考民族集体的人性。这种集体人格能够使我们获得存在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例如,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日军侵华时期我国百姓所受苦难、所有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抵抗日军侵略的故事,能够让学生获得民族归属感与责任感,通过历史教育所培育的历史存在感与责任感是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

再次,关于世界历史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世界公民意识。全球化进程以及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使得世界各民族的发展与命运紧密连结在一起。为此,全球化时代对传统的公民身份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个公民不仅要作为一国公民积极参与本国事务,而且还要做一个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与此相适应,旨在培养负责任的并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各国公民教育共同关注的新的维度与亮点。世界公民教育要求学生不仅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而且关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从而实现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相互宽容。而世界历史教育能够让整个世界各个民族的发展脉络在学生面前得到清晰呈现,在拓宽其视野的同时,培育学生对人类共同生活世界的关怀与热爱,培养作为一个合格世界公民所需的品格。因此,世界历史教育是培养世界公民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形式。

三、道德立场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要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让教师走出知识教学的窠臼,具备一定的道德敏感性;其次,将历史事件还原为生动的故事,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体验历史;另外,为了使历史走进学生的生活,需要充分利用活动课的特殊价值。

(一)提高教师的道德敏感性

就教学内容来讲,历史教育本身蕴涵着丰富的伦理价值,历史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道德教育读本。提高一线历史教师的道德敏感性,使其能合理利用历史教学中的各类资源,才能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与历史进行对话与思考的平台。教师应有意识地就存在伦理争议的历史事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与判断,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道德理性思考自己当下的生活能力。例如在学习“文革”一课时,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解释当时社会整体的动乱,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人性恶在动乱中是如何被释放与展现,又如何摧毁了人的尊严与社会正常的伦理生活。

提高教师道德敏感性的另外一个层面则是建构德性的教学课堂,使得课堂教学本身具有道德性。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方面反思其教育是否是有道德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合德性的学校生活的一部分。

(二)将历史事件还原为生动的故事

历史,特别是人类早期的历史经常以文字而非图像为存储形式,所谓“历史感”即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通常使得今人对历史的理解过于模糊单调而不够丰满逼真。而现代影视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对于历史教育来讲,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选择一些符合史实的影视作品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历史,从而获得更加真实与深刻的历史体验。影视作品能够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故事在学生面前呈现,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关于世界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为世界公民教育提供良好的契机;更重要的是,影视作品以一种叙事的伦理角度让学生在移情中获得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例如,《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就是让学生更深入、细致了解二战的优秀影视作品。

(三)让历史走进学生生活

区别于课堂教学,活动课是开放的历史课堂,也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课不教授相关的道德知识,但是教师可以将历史活动课打造成一个让学生获得道德观念的平台。要让活动课发挥道德教化的功能,教师应该让活动课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有关的活动主题转化成为学生可以理解甚至在平时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让学生参与历史小故事的角色扮演,就历史事件展开小组辩论活动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述自己身边的历史故事,如在学习文革那段历史时,可以让学生转述亲人在那段历史中的遭遇,让学生体会历史并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活生生的人的故事。总之,只有让学生成为主体参与其中,才能让活动课成为一种真正的教化,成为孕育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活课堂。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江苏南京 210097)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活动课伦理道德
跟踪导练(五)(2)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活动课
道德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