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范焦点理论下学校德育例谈

2015-06-01王鸿英

中小学德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焦点排队规范

王鸿英

勒温指出,要想改变个体的行为,与其从个体入手,不如改变其所属群体的规范,如此效果可能会更好。199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等人提出了规范焦点理论,认为人们做出很多好行为的原因并不是有一个好的意识、态度或目的,而是主要受到社会规范(尤其是描述性规范,即大多数人的实际行为和典型做法)的强大影响。

2000年,西奥迪尼等人进一步发现,社会规范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在个体行为当时,使规范成为注意的焦点。规范只有在很明显且能引起人们注意的时候,才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换言之,规范只有被个体关注,并被个体认为与自己有关时,才真正发挥作用,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这一理论为学校德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区分两种规范,从单纯的规范说教转向营造良好的规范氛围

规范教育不仅是德育的构成,也是德育的基础。西奥迪尼等人将社会规范区分为“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描述性规范是大多数人的典型做法,它告诉人们,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哪些行为是适合的,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行为的发生,往往是出于对周围情境的适应,大多数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命令性规范则将行为的影响与社会评价联系在一起,详细说明在特定情境下,什么是人们必须做的,以及什么是被人们赞同或者反对的行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认可或奖励,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则给予否定或惩罚。那么,两种规范又是怎样影响学生行为的呢?

【案例1】美术课课前,班主任让学生排队去另一栋楼上课,听到指令的学生边说话边走出教室。老师很生气,把学生赶回教室,大声说道:“排队的要求是什么?”几个学生懒洋洋地答道:“快、静、齐。”老师眼神里透出些许无奈,指示学生:“排队!”这一次,学生们安安静静地走出教室排队。但是下楼梯的时候,很多同学又开始说话了。老师很生气:“谁在讲话?”学生暂停说话,但是过了几秒钟就故态复萌,老师更加生气了,喝道:“走,回教室,重新排!”学生们极不情愿地走回教室,如此反复折腾再三。①

案例中,同时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规范,并对行为产生了不同的导向作用,其中“边说话边走出教室”暗示了“很多同学在说话”的描述性规范,容易引导学生做出说话的行为;而老师大声说“排队的三个字是什么”,“快、静、齐”作为命令性规范要求学生做出不说话的行为。根据规范焦点理论,当这两种规范混在一起并产生冲突时,人们遵从描述性规范的几率更大。“回教室,重新排!”教师以简单的说教要求学生遵守规范或纠正学生行为,尽管折腾再三,却收效甚微,致使排队规范在学生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事实上,德育是自律与他律的协调统一。很多教师往往只看到他律的作用,时刻试图将学生行为纳入自己的监督范围,要求学生听话顺从,当老师的“乖孩子”。由于他律的过度控制,导致学生道德自律程度不高,甚至导致学生遵守规范只是为了逃避处罚或获得赞赏。德育活动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将规范化为一种内在需要,从而营造一个自由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当德育活动中的命令性规范与描述性规范协调一致,规范氛围呈现出良好的氛围时,德育活动效果最佳。正如一个人走进安静的图书馆,命令性规范“保持安静”与图书馆内安静氛围的描述性规范相一致,个人就会自动做出保持安静的行为。

基于规范焦点理论,上述案例中的老师可以作如下尝试:首先,教师要在教室里强调命令性规范:“排队要‘快、静、齐’,不要影响其他班级上课的同学。”其次,要对不符合排队规范的行为进行纠正。一旦先出教室排队的学生都做到“快、静、齐”,使得描述性规范与命令性规范协调一致,后加入的学生就会自动遵从排队规范,形成良好的规范氛围,最终让学生把排队规范内化为一种个体自觉。

二、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规范信念

规范焦点理论认为,要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向其宣传或反馈一些有关该行为的规范信息十分必要。对于不了解规范信息的学生,宣传或反馈相应的规范信息,如学习规范、卫生规范、排队规范、劳动规范、文明礼仪等,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规范信念。

【案例2】刚开完会回来的校长说:“你班的孩子又闯祸了!”我知道校长指的是胖胖。原来他又用油画棒在学校一楼的白瓷砖上画上了弯弯曲曲的线条。犯了错的他毫不知情,还在那些线条旁边玩耍。我走过去,问他:“这些是你画的吗?”“不是。”他条件反射地否认,想推却责任。我话锋一转,说道:“请你去找一张抹布,我们一起来把这些线条擦了,让这些墙壁美美的。”抹布来了,他卖力地擦着,那种认真是实实在在的。约两分钟后,我接过抹布,“来,老师帮你擦,这画画应该在——”“在纸上画画。”他抢过我的话。我又接着说道:“你看,你这样,老师要和你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擦干净。哎呀,我的手臂好累呀!”“对不起,我以后不会在墙上画了!”②

案例中,一方面,教师通过宣传“让这些墙壁美美的”和“应该在纸上画”,反馈“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擦干净,我的手臂好累”,向学生传达了“不要在墙上乱画”的规范信息,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作出“我以后不会在墙上画了”的行为规范选择,形成正确、积极的规范信念。由此可见,德育活动要使规范信息对学生行为发生作用,首先,要使学生意识到规范信息的要求,唤起学生的道德认识。其次,要宣传涉及学生当时行为的规范,并对学生当时行为进行评价反馈,使学生认同并接受规范所传递的道德价值,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规范信念。

另一方面,由于规范信念的来源主要有三:对他人行为的直接观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或媒介的传播;以个人知识为基准推测他人的行为。学生胖胖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教师用力擦墙壁的行为和师生沟通互动的过程,改变已有的错误规范信念。可见,充分利用干预信息,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规范信念。

三、使命令性规范成为注意焦点

规范焦点理论提出,规范影响行为的大小取决于规范卷入个体行为发生时关注的程度。也就是说,当某种行为规范与人们的行为有关,并且人们很在意这种规范的时候,人们才会去遵守。一般而言,由于人们在特定情境中往往会自动寻找描述性规范以引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得描述性规范很容易成为注意的焦点。

【案例3】上次课结束时,老师布置下次上课要带纸、剪刀、美工刀等用品。这天一上课,老师让同学把这些用品拿出来,下面却有很多同学喊道:“老师,我没带。”老师很无奈,只得说道:“看看周围的同学有没有多余的,互相借一下。”部分同学听见老师这样说,便对没带物品的学生大声说道:“我有纸,借你吧。”“我还有一把小刀,喏,给你!”没有带的同学听见了,也大声回应:“给我,给我!”教室里面各种声音夹杂,很热闹,连老师也暂时充当起物品的传递人。也有一些同学对此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既没有带,也不找其他同学借。在同学动手活动前,老师先讲了基本知识。期间,有很多同学却在“扯闲篇”,老师很恼火,训了学生几句。结果有同学在底下小声顶嘴或插嘴。老师很无奈,显得很没有威信。①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上课要带纸、剪刀、美工刀等用品”这一命令性课堂规范,由于老师采取了“你们看看周围的同学有没有多的,互相借一下”和暂时充当物品传递人的态度,使得学生对课堂规范的要求毫不在意,更无意去遵守。而描述性规范“教室里面各种声音夹杂,很热闹”,自动成为注意焦点而影响了学生行为,使得一些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既没有带,也不找其他同学借”,更有很多同学“扯闲篇”。

为了使命令性规范发挥作用,在个体行为违反命令性规范时,应及时进行干预,使命令性规范成为注意焦点。根据规范焦点理论,成为注意焦点的方法有:①观察他人的示范行为可以令个体注意到相应的规范;②提高生理唤醒水平可以增强注意焦点;③采用否定的陈述比肯定的陈述更容易使相应的规范成为注意的焦点。

教师可以表扬带齐纸、剪刀、美工刀等用品的同学,请某个每次都带齐用品的同学分享课前准备经验。学生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注意到课前准备这一命令性规范的要求,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使“上课要带纸、剪刀、美工刀等用品”成为注意焦点。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堂表现的小组竞赛,针对各小组表现进行奖励和惩罚。此举一方面,当个体为小组争光时,会得到小组成员的认可与赞赏,另一方面,小组成员会提醒个体不要做出违反规范的行为。通过小组的群体压力,提高学生的生理唤醒水平,使课堂规范成为注意焦点。

需要说明的是,规范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但德育活动除了要发挥规范教育的作用,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罗杰斯认为,儿童有积极关注的需要,即对诸如温暖、爱、同情、关怀、尊敬以及获得别人的承认等要求,儿童只有在受到积极关注的前提下,才会去关注他人。同样,只有在个人的兴趣、意愿得到充分尊重并且有行动自由的前提下,才会去尊重他人,并去约束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德育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理解、内化命令性规范的过程中,培养规范意识,发展自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学校规范的德育价值。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广东广州 510631)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焦点排队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焦点
“两会”焦点
排队做操
彩世界
焦点
排队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