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评价成为幼儿创作的催化剂
2015-06-01李君
李君
如果说幼儿美术创作过程是一幅张扬个性的图画,那么评价则是画卷中画龙点睛的一笔。然而,这画龙点睛之笔却常常让教师们为难。惯用的集中性评价总是教师说得多、幼儿听得多,幼儿的自主性无法得到发挥。而更多时候,常常因为幼儿作画完成速度不同,使教师无法进行集中性评价,导致评价这一环节经常不了了之或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流于形式,体现不出评价应有的价值。那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多种方法,让评价成为幼儿创作的催化剂,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角色情境,激发评价兴趣
教师在评价环节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能引起幼儿的参与兴趣,幼儿在扮演各种有趣的角色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这是活动中有效评价的前提。在大班美术活动“摩登土著人”中,教师创设了要做小小土著人的情境,幼儿通过与同伴互相用油彩装饰脸部,用彩带、草裙装饰成不同形象的小小土著人,一个个小小土著人欢呼雀跃、兴致勃勃,活动在幼儿全身心投入的舞蹈高潮中圆满结束。可见,角色情境既可以对教学情节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又可以让幼儿在角色体验中积累感知经验,乐于分享自己的艺术成果。
二、发现独特之处,凸显评价情趣
评价情趣是指教师通过用心观察幼儿的创作,发现不同寻常之处,在交流中引导个别幼儿评价创作作品的情感来源,共享独特作品的趣味性。如在大班美术活动“运动场上”中,教师在评价环节中请一位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他的幼儿都描绘了小朋友们和同伴各自在操场上运动的画面,而他表现了一幅老师和小朋友们玩推e小车的游戏场景,画面上的老师和孩子们的笑容很自然,也很有趣。这幅画引发了幼儿的共鸣:“我和老师也玩过这个游戏。”“我下次要画和老师跳绳比赛的游戏。”……幼儿的美术作品往往融入了他们各自的经验与情感,智慧的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作品,评价中的“情”与“趣”就自然凸显。
三、把握教育契机,注重评价智慧
教师在评价作品时要善于运用教育智慧对幼儿进行鼓励,要不断激发幼儿创作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幼儿在评价中增强信心,变消极为积极。如在小班美术活动“彩色世界”中,由于作品是以长卷画的形式呈现的,教师发现小班幼儿在绘画中合作意识还不是很强,画面中出现了留白部分,在集体评价作品中教师指着作品中的留白部分,请其他幼儿猜一猜:“这可能是什么?”马上有幼儿回应:“会不会是彩色世界中的窗户。”“是空地。”教师回应幼儿:“原来这些线条空白的一块是一个小池塘,来,我们给这里再添画几只小蝌蚪吧!”活动中教师紧紧抓住了幼儿作品中的不足,启发幼儿进行新的创作,原本留白的地方在教师眼中突然变成了有价值的教育契机,既保护了幼儿的自信,又把幼儿引入自由想象的空间。
可见,评价作品时不仅需要教师的慧眼,还需要教师敏锐的判断和及时的引导,激发幼儿美术创作的灵感。
四、运用快乐游戏,体验评价乐趣
教师在评价作品中运用充满趣味性的游戏,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巩固与提升幼儿的绘画能力,调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积极性。如在中班美术活动“春天里”中,教师引导幼儿运用手的不同部位蘸取颜料进行创作。在评价时,教师请幼儿猜一猜:“这是用手的哪个部位变出来的,像什么?”有的幼儿高兴地说:“是用大拇指变出的花心!”另一个幼儿马上说:“我用食指变出了花瓣,看多美!”“这个是用拳头变出的一朵太阳花!”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幼儿的快乐体验,游戏的方式既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有效调节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幼儿的投入与教学目标的达成。
此外,在评价方式上也需做到不拘一格,可以采用语言评价法、游戏角色评价法,或者用符号评价法,比如打五角星、画大拇指、贴皇冠等。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怎样的评价更有利于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调动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更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总结。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你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对儿童创作进行评价,要顺应儿童的思维,尊重儿童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