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传统儒学精髓构建仁爱特色德育

2015-06-01韦镜波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

摘要:清远市清新区职业技术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在“仁爱为教,成人成才”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初步摸索总结出了以“仁爱教育”为主线的德育教育体系,形成了溶传统思想与时代气息为一体的德育管理特色。本文并分析了儒家仁爱思想对德育的指导意义,提出了以仁爱思想促进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项措施及本校在“仁爱”理念的引领下德育实践中取得成果。

关键词:儒家思想;仁爱理念;中职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A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4-0032-02

收稿日期:2015-03-22

作者简介:韦镜波(1963-),男,清远市清新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历史哲学。(广东 清远/511800) 一、“仁爱”德育理念提出的背景

一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落者,从小便不受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视。他们缺失各界的关爱、也不善于关爱别人。要让他们得到关爱、懂得关爱,进而去关爱别人,成人成才融入社会。二是80、90后青年教师已成为中职学校教师的主力军。作为一直被别人关爱关注的对象,如今需要他们去关爱更需要关爱的人,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去关爱、教育学生。三是传统文化中“仁爱”精神能净化、震撼人的思想、心灵,并能与现代教育主流意识共融共通。

在此背景之下,把 “仁爱”理念内涵注入学校德育工作并进行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儒家仁爱思想对德育的指导意义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教育与儒家思想密不可分。教育学生,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面对当前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世界的空虚、信仰的缺失情况却愈演愈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样的趋势在学校教育中也有所显现。化解这一矛盾需要多管齐下,全方位的关注和提高学校的道德教育水平。重新审视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我们发现了中国传统的儒家仁爱思想的诸多闪光点。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道德理论中的基本原则。“仁”学认为“仁”是一个大概念,一切美好的品德都包含在“仁”中。它是最高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其它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仁”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仁人”,即“仁义之人”,有宽厚之德、仁爱之心:二是“爱人”,即“重人之义”、“泛爱”、“博施”具有普遍的人类之爱。归根起来就是“仁者爱人”。青年学生如认真领悟这些内容,吸取其中的积极因素并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必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仁”的精神也就是人性与人道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再看西方的现代教育,单纯重视职业技术教育,而轻视了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所以出现了人的工具化、物化等不良后果。而儒家思想强调传统道德文明,人文价值的弘扬和重建,对于克服片面发展工具理性、唯科学主义盛行所造成的人生意义的失落和危机,有巨大的作用。因此,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意义就显得更加深远。

三、以仁爱思想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重视教师的传播示范效应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教育工作第一线的亲身实践者,不论是多么创新的教育理念,多么深刻的教育内容,多么崇高的教育目标,都要靠他们的亲身实践来实现,是他们通过言传身教,把知识和爱的种子撒进学生心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社会主义道德思想、西方道德思想的本质与精髓,知道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做到正确看待儒家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与糟粕,并能够积极地吸纳其精华部分,与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怀抱着仁爱之心。教师水平的高低,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学历、授课水平,更不可忽视教师的道德水平,这便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怀有仁爱之心,就会积极的投身工作,他们要培养的也不仅仅是学生业务素质,更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师德高尚的教师,以仁爱之心,在教学科研岗位上,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他们会发自内心的热爱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成为学生的朋友;他们的言传身教感染每个学生,学生体会着爱,也在学习着爱,传播着爱。这种爱,也体现着儒家仁者爱人的深刻内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指导下,不断的进行将儒家传统道德精髓融入学生德育的研究,并在社会生活和教学实践中检验、修正、积淀、提升,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完善自身德行,在人民教师身上体现出示范效应。

融入传统儒学精髓构建仁爱特色德育 2.仁爱教育要立足学生生活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因此,切实有成效的道德教育必须给予实实在在的人的生活,“遗忘人的有限性”的“圣人教育”模式将会把学校德育引向歧途。脱离抽象的理想主义,学校德育的现实目标应该是公民道德教育,即让每个学生都能坚持道德的底线,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人格健全的公民。可见,德育工作应该是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直指学生的内心,是可以指导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充满浓浓人情味的爱的文化,爱的哲学。

3.仁爱教育要上升至文化层面

仁爱教育要上升到文化层面,才能真正形成氛围,反过来也促进仁爱教育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如果教育活动没有文化性,那么这样的仁爱教育活动就没有生机与活力,就停留在仅仅就活动而论活动的状态,不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年龄特征,其实效性必定受到影响。如学校每学期定期进行的“爱心基金”捐款、无偿献血、毕业生感恩晚会等,都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仁爱”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增加爱心活动的文化性,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郁的爱心文化氛围,会让身居其中的成员自觉受到熏陶,感染爱的氛围,在无形中产生爱的行为。单从文化层面上讲,校园文化在社会文化潮流中,具有示范性和先进性特征。仁爱教育文化建设在当下中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充分引导社会力量介入仁爱教育文化建设,既有利于形成大德育氛围,更有利于引领社会风气的趋好。所以,要通过学校爱心文化的感召,引领社会各界积极投身于爱心奉献中,实现政府、企业与学校一起,在爱心文化导向性的熏陶下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帮扶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奏响新的乐章!

四、“仁爱”理念的引领下,取得的丰硕成果

通过一系列举措,“仁爱”思想深入人心,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相长”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爱心”德育团队。我们培养出了自己的“名师”,一大批年轻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德育队伍的中坚力量;

二是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把学校建设成“仁爱教育”的孵化器、让家庭成为“仁爱教育”的助推器、把社会当做“仁爱教育”的放大器,取得了很好的德育成效;

三是以实际活动承载感恩、回馈社会。我们践行仁爱精神,积极投身于各项公益活动,并使之常态化。培养出了央视曾报道过的“最美中国人”——抬车救人的群体,就有我校学生温永健同学,该同学成为了我校“仁爱教育”的榜样。

参考文献:

[1]刘韶军.儒家学习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杨阳.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儒教中国的政治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3]杨仁捷.大学生谈素质[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朱守锂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浅谈儒家思想对社会工作伦理构建的启示
儒家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儒家礼文化对彝族道德建设的启示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性探寻
“兽性教育”之我见商润泽
Why Lear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