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乡土民俗洋溢“德香”

2015-06-01陈秀

中小学德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诸暨小吃童谣

陈秀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综合课程。丰富的乡土资源为品德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让教学时空拓展成为了可能。在《民风名俗与我们的生活》(浙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笔者依托家乡——诸暨乡土民俗资源,尝试带领学生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

一、盘点越乡小吃,激发爱乡热情

诸暨,古越之乡,名闻天下的西施为当地文化的代名词。一道西施豆腐,足以让诸暨人回味无穷,更津津乐道。课前,笔者布置了“盘点越乡小吃”实践调查,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诸暨镇乡较多,每个地方的小吃各有特色。为了让学生能深入调查,又不会交叉重复,笔者与学生一起,将各乡镇进行分组,让各调查小组自主选择调查区域。同学们通过上网、访问亲友以及实地观察,开展了调查活动。课堂伊始,各小组呈现调查表。通过实践成果交流,学生不难发现,诸暨的许多小吃都与传统节日密切相关,且极具地方特色。孩子们梳理总结:春节或宴席肯定有西施豆腐,似乎是不成文的规定;端午节除了包粽子,诸暨当地还要炸面花;清明节,则要做各种形状的清明果。而诸暨许多乡镇都有自己的招牌小吃,如次坞打面、马剑馒头、草塔羊骨肉等,这些小吃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成为当地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更有诸如清尿蛋之类的特殊小吃,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学生在上网搜寻过程中,发现许多新鲜的小吃名称,如米筛爬、芝麻垒进团、木莲豆腐等,随着麦当劳、肯德基及各种甜品店、西餐店的“入侵”,它们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些隐藏在历史中的家乡特色小吃,让孩子们直呼嘴馋。通过“盘点越乡小吃”,学生不仅了解了家乡的美味,更体验到生动的风土人情,初步感受到家乡丰富的传统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教师趁热打铁,布置了课外活动——“我做家乡小吃”。孩子们热情高涨,一致同意选择西施豆腐进行制作体验,并推选生活小能手在班队课上带领大家展开活动。这一活动还延伸至家庭,学生在长辈的指导下,为家庭餐桌奉上自己烹制的西施豆腐,并写下活动感受与大家分享。这样的实践活动基于儿童的兴趣,将品德课堂延伸至儿童的日常生活,不仅有效拓展了品德课堂的学习时空,更深化了儿童对乡土民俗文化的感悟。

二、诵读诸暨童谣,感受方言魅力

趁着孩子们的热情,老师出示越乡小吃——藤羮,并用方言(诸暨话)进行介绍。同学们听着熟悉的家乡话,不时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方言,正是民俗文化中不可磨灭的元素。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如今的孩子已经讲不好,甚至不会讲家乡话。教师准备了诸暨童谣《晒谷场赶叼(鸟)》,在课堂上领着孩子们诵读,感受方言的魅力,回味地方传统文化韵味。

请请客,磨磨麦,小叼(鸟)吃小麦,大叼(鸟)吃大麦,花花叼羮荞麦,走路客人向额赶赶掉,哦唏,哦唏,哦唏——吧。

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诵读,在方言独特的韵味中,老一辈的生活场景呈现在孩子眼前。朴实而生动的生活场景感染了孩子们,今昔对比,生活的巨大变迁让孩子们心生感慨,更体会到传统民俗记录着祖祖辈辈的生活,更凝聚着先人的精神财富。

小小的童谣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民俗的好奇和热情。课后,教师与语文老师合作,鼓励同学们回家后请教长辈,开展搜集诸暨童谣实践活动,并在品德课或语文课上展示成果。孩子们收获颇多:

一箩麦,二箩麦,噼噼啪,打荞麦。

传(捡)来头,背锄头,一背背到天缺头,着了钩脚头,传(捡)得个芋艿头,陀得(拿到)屋里头,放得灶梁头,氽得镬里头,吃得肚里头,哎呦哎呦,喊得三夜头。

……

通过搜集诸暨童谣,孩子们接触并了解到更多的诸暨传统民风民俗。教师则从旁指导,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引领学生诵读、学习诸暨童谣。童谣朗朗上口,蕴含着朴素的道理,展现着诸暨朴实的民俗民风,带给师生无尽的美的感受。

三、寻访台门踪影,体验邻里温情

在孩子们诵读童谣后,教师开始用视频呈现诸暨缤纷的传统民居,并将画面定格于江南第一民居——诸暨斯宅千柱屋。这是诸暨当地一处著名的民俗建筑,许多孩子都曾去参观,并听过许多故事,有一定了解。但当老师说到,类似千柱屋的台门民居曾是诸暨当地的主要建筑形式时,学生产生了疑惑。显然,随着历史的变迁,台门民居在改建中逐渐消失,学生们很难看到完整的建筑形式,自然产生了疑问。

基于此,教师倡议孩子们结合本课学习,开展一场“寻访台门踪影”的实践活动。教师与班主任协商,并寻求到家长的支持。学生以村为单位分组,每组选出组长,每组至少安排一名家长随行,利用周末进行实践活动。孩子们通过访问了解、上网查资料、实地察看、拍照写作等方式深入了解台门民居,收获颇丰(见下表)。

“寻找台门踪影”实践表

调查组名称:古影组 组长 成员

台门所在地 陈宅镇陈宅村 陈宅镇陈宅村 陈宅镇陈宅村

台门名称 小二房 老厅 当铺台门(又称八字台门)

建筑特色 面积不大,是小小的四合院,大约能住九户人家。 楼梯都是木头做的,窗户很小,木头做的,有些窗户是石头雕的,有花纹。 口子形房子,每排每列都是数间屋子,木结构为主。

台门故事 听外婆说,她小时候隔壁住着一个哑巴,跟他交谈很不方便,说话时经常闹笑话。但是,哑巴很勤劳,台门里的人都称赞他,他还经常帮大家挑水(那时没有自来水)。 老人说,以前老厅住了12户人家,吃过晚饭,大家就坐在门口,听大人们讲故事。为了公平起见,故事是轮着讲的。凳子不够,就坐石头上。 每当夏天的晚上,大家坐在大院里,一边谈天,一边乘凉。五十来年前,台门发生过一次火灾,烧毁了大门部分。

通过亲身实践,学生深切感受到台门民居的建筑特色和生活氛围。虽然身边完整的“台门”正在远离人们的视野,但“台门”生活中的优良传统却代代相传,“远亲不如近邻”的世代乡情亘古未变。孩子们领悟到,民居是适应当地环境与时代发展而存在的,它在历史长河中一定会不断变化,民风民俗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更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此外,学生对民居建筑的关注,还引发了一些孩子对建筑艺术的兴趣,由此进入了更广阔的天地,这是活动带来的“溢出效应”。

品德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我们应善于及时捕捉儿童的兴趣和关注点,因地制宜,用接地气的实践活动,让儿童在实践中探究、体验。如此,不仅能引领儿童走进广阔的生活世界,更能让乡土洋溢“德香”,沁人心脾。

(作者单位:诸暨市陈宅镇小

浙江绍兴 311823)

猜你喜欢

诸暨小吃童谣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我是一个小吃货
主流媒体轻娱乐型产品的创新设计与传播手法——诸暨日报“今日签”为何能火爆刷屏
怕冷的小吃货
可爱的小吃货
2011浙江(诸暨)犬种展赛各项目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