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桉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2015-06-01刘星德
刘星德
摘 要:目的 本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桉树知识及桉树造林、管护知识,是作者在广东从事十年桉树营林的认识和心得,对桉树造林具有较高的、可行的指导意义。本人在广东惠州南油林业公司、上海和丰中林林业公司从事桉树种植与管理10年,在长期的生产管理实践中,对桉树及桉树造林有了不少心得。愿与同仁分享。
关键词:桉树;桉树的认知;桉树造林
一、生物学特性与林学特性
桉树的绝大多数树种都为高大乔木,树高一般在60~70米,极少数树种为小乔木或灌木,是热带、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树,具有以下特性:
(一)具强阳性。极喜光喜温,普遍较耐旱。由于趋光性明显,林缘效应显著。
(二)趋肥明显。桉树是不肥不长,土壤肥沃或施肥,生长就极为明显。
(三)根系发达。适生苗的根可以深入土中30米,横向伸展30米,能很好地吸收土壤养分和固定植株。
(四)生长迅速。高生长在6年以前极大,热带地区平均达3~4米,亚热带地区平均达2~3米;径生长6~10年内明显,年平均长大2cm以上。造林第二年就可郁闭,五年后就可采伐。桉树生长点没有休眠芽,故无明显休眠期,几乎在不停地生长。
(五)萌芽力强。绝大多数桉树的主干及跟颈部(有木质茎瘤,储藏水分)都具有极强的萌芽力,当主干折断或采伐后能迅速萌发出大丛枝条迅速恢复。栽植一次可采伐三次,萌芽林往往比实生林生长得更好,以后才逐渐衰退。少数萌芽困难的有单宁桉、弹丸桉、葡萄桉等,而大桉、王桉则完全没有萌芽能力。
(六)繁殖容易。桉树普遍具有杂交优势。栽植3~5年即可年年结果,在自然状态下易于杂交产生新种,且较母本更具优势。采种、育苗技术简单易学,造林也不难。
二、造林技术
(一)清山。每年9月开始劈山,砍除地上物;对保护植物、古树、文物等不得损坏;在大片山坡上有意保留几颗果树或较大阔叶树,作为抚育时的休闲、吃饭场所;岩石裸露、土层瘠薄、陡坡悬崖、砍伐后难以恢复等地块,不砍山、清山。10cm以上树木、杂灌伐蔸高不超过30cm,6~10cm树木、杂灌伐蔸高不超过20cm,5cm以下树木、杂灌、藤蔓、杂草等伐蔸高不超过10cm。采伐物晒干后,于11月上旬炼山,对炼山不干净的进行补火并对剩余物进行堆烧。不能炼山的,采取人工捡带,种植带宽1~1.5米,堆杂带根据设计行距而定,一般为2~1.5米。
(二)整地。11~1月整地,根据设计行距(一般为2×3米,2米处做记号)每人一根3米杆,水平量测行距和株距,从山顶往下环山水平挖穴,穴规格一般不小于40×40×30cm,穴底平面不小于30×30cm。先开土皮5cm厚约50cm见方,将土皮翻转堆放在山坡下缘,再于开土皮处挖穴,将挖出的土堆放在穴前后两边,将大块土打碎并清除大石块、树蔸、草根等。穴位遇到大树蔸、大石块、崩塌、水沟等时,可按前后上下顺序调整位置后挖穴。过山脊处视情况加行(打尖),过窝沟处视情况减行,基本保证设计密度和保持种植带水平、美观。遇到坟地、风水等,保留直径不小于5米范围不整地挖穴。山脚有水田的地方,保留一至二行位置不整地挖穴。岩石裸露、土层瘠薄、陡坡悬崖等处,不整地挖穴。
(三)施肥回土。2~3月施基肥。先回穴上部铲除了土皮的表土于穴底约5cm厚,根据设计施基肥,将肥料散开于整个穴底,再将穴两边的心土回满穴并呈略高于地面的拱状。回土时清除石块、树根、杂草等杂物,并打碎大块泥土。施肥时将团块肥料弄碎,均匀施于穴底。
(四)苗木处理。调苗前在造林地内或附近水源方便的地方开设临时圃地,清除杂草、树根、石块、垃圾,用生石灰或福尔马林药液对土壤消毒,开设排水沟。苗木到达后,立即进行初步处理;裸根苗必须按条状假植;容器苗摆放整齐,并在外缘培土保护;及时浇水。容器苗必须炼苗,使其充分木质化,炼苗期间每天早晚各浇水一次,若于盛夏炼苗,必须搭建遮荫棚。
三、桉树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一)苗木及幼株病害
1.茎腐病。根茎部出现白色水渍状病斑,迅速包围整个茎基,使叶片失绿失水下垂并向上蔓延,严重时根部会腐烂,有明显发病中心。幼株过密、长期高温、旧圃地、苗床低洼积水、木质化不够时,发病严重。芋头地、甘蔗地不宜作苗圃;旧圃地要加强消毒杀菌。用溴甲烷氯化苦(MB-33)熏蒸剂熏蒸土壤;用硫酸铜100~150倍液淋浇病株。
2.焦枯病。叶片出现灰绿色边缘水渍状病斑,呈灼伤样黄褐色焦枯,叶枯后呈黑褐色,引起整株死亡。幼株叶变褐,凋萎、脱落、枝梢枯黄;病茎与病叶背面有白色霉状物,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湿度大、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发病严重且形成高峰;病株清理不彻底易再发生。圃地避免连作,注意排水,消除病源。病株要挖除烧毁,并对病株周围每周喷一次1%波尔多液、0.2%高锰酸钾溶液;插穗用80%退菌特300倍液泡30分钟;苗及幼株用50%多菌灵300~400倍液喷洒。
3.灰腐病。主要侵害嫩梢、叶片和幼茎。顶芽受害腐烂,向枝梢蔓延,呈灰褐色病斑;幼茎受害后腐烂干枯,长出白色绒毛状灰霉菌丝,敲打散发出灰色霉状物。苗木有发病中心,幼树一般是单株发病;木质化不够或高温高湿时易发病。加强排水、通风、光照;提前播种使苗木充分木质化;用40%乙磷铝300倍液、70%可杀得600倍液、70%百菌灵600倍液、40%灭病威400倍液、1%波尔多液喷治。
4.青枯病。一般危害3年以内幼树。发病后萎蔫、叶枯、幼苗迅速枯死;根坏死呈水渍状,有臭味,横切面流脓。① 急性发病:叶萎、失绿、枯但不脱落,茎干出现褐色条斑,木质部变黑、坏死,根部腐烂,皮层剥落,表面有脓,病株7~12天死亡。② 慢性发病:病株发育不良较矮小;叶由下往上渐变紫红色,导致叶片脱落;部分枝条变褐坏死;部分根流脓;病株3~6个月死亡,甚至更长时间。7~8月是发病高峰期。本病是由土壤传染的,圃地基质杂乱是主要病源。如农田表土、垃圾肥、粪类。林地发病与肥料有关,施有机肥特别是垃圾肥的地方极易发病。防治主要是对圃地基质、林地土壤进行消毒;避免连作;忌用花生、辣椒、西红柿、茄子、木薯、甘薯及马铃薯种植地做圃地用。在病区及周围用生石灰消毒,用托布津、苯骈咪唑1000倍液淋浇土壤。
(二)叶片主要病害
1.紫斑病。初期出现淡绿色斑点,后变红褐色或紫红色,两面均可发病,严重时一个叶片上有数十个病斑,从下往上发展,引起叶片枯黄脱落。8月~9月最严重。沙质土、干旱、缺乏养分易感病;高温高湿多雨天发病快;幼林地管理不善及未中耕除草易发病。加强管理,促进生长,提高抗病力;消灭病源,防止传播;病区及周围用波尔多150倍液喷2~3次;用托布津、苯骈咪唑1000倍液喷治。
2.桉叶斑病。嫩叶上产生针头状小圆斑,沿叶脉扩大成紫红色病斑,后期病斑中心为灰褐色,边缘有较宽的紫红色圈,严重时引起叶枯甚至连枝条一起枯死。高温高湿发病严重;幼树发病严重;离地条件差发病严重。清除病叶并烧毁;初期用波尔多150倍液或托布津、苯骈咪唑1000倍液喷治病株及周围。
3.褐斑病。主要为害幼树的叶片、苗木,大树较少发病。初期出现灰绿色斑点,后扩大,中心渐变为土色、浅棕色或暗烟色,背面病斑边缘有白色菌丝,并且突起无数小黑点,从下往上发病。随雨水、害虫传播;雨后陆续发病;食叶害虫多的地方发病也严重。初期用托布津或苯骈咪唑1000倍液喷治1~2次;中后期用波尔多15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连续喷2~3天;剪除病枝,清扫落叶,全部烧毁。
(三)杆部主要病害
1.桉树溃疡病。大小树干均可发病。树干基部发生病斑,溃疡流脓,凝结呈紫黑色,肿胀致使树皮开裂成鳞片状,树木生长受阻,甚至停止。随气流或雨水传播,较慢。不宜涂刷石灰粉;削平病部肿块,促使伤疤愈合,涂刷波尔多液或伤口防腐剂。
2.栗枝枯病。又名干枯病、胴枯病。在枝、杆上形成病斑,皮层龟裂,边缘脱落,病枝叶片枯死但不脱落,死树皮裂缝有黄褐色或红褐色突起,一般3月开始发病,1个月左右被害枝杆枯死。定期检查,及时清除病株并烧毁。属检疫对象。
参考文献:
[1]梁宏温,杨健基,温远光等.桉树造林再造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变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5):40-43.
[2]韦中绵,万文生,易月梅等.桉树无性系生长对比及造林效益评价[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9):1215-12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