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索人本德育的教育之梦

2015-06-01钟娟红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育者心灵德育

钟娟红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怎样的教育才是一种“合适的教育”呢?在多年的工作生涯里经历了困惑、迷惘之后,笔者越来越清晰地认定,育人就是完善人的生命化教育,这种生命化教育必须把管理规范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即贯彻“人本德育”的教育思想,对学生加以理解、关爱、信任和成全,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人本德育关注的是如何“满足”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寻找“适合”的方法,实现有效积极的改变。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教育本身的科学价值,更要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价值。如果没有教师对生命个体成长价值的充分认同,教育也就失去了本质意义。追索人本德育的教育思想,让教育变得更加和谐、温馨,也让教育者在一路行走中不断获得新的体悟。

一、“亲其师,信其道”——真情育人

教师是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是一项用心来经营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和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教育专家林格是这样诠释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心灵的感应,通过感应输入能量”;“心灵是唯一能和宇宙沟通的人类器官。”的确,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唯有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有真诚的爱,才会有一颗宽容、柔软、慈悲、怜爱的心,才能时常面带笑容,温情地对待学生的一切,才能懂得用真情关爱生命、呵护心灵,陪伴学生更好地成长。当学生感悟到教师深深的爱意后,便能激发出善良的、向上的、积极的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这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教育境界,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一点一滴地累积。首先,我们要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关爱优等生是一件容易的事,关爱“学困生”“捣蛋生”需要理性和智慧。“不抛弃,不放弃”是转化他们的一个秘诀。你让他感受到教师真心在意他,在和他一起努力,那他才会愿意伸出小手和你相牵一起前进。此时,其他学生也会从教师身上受到感染,才不会歧视、讨厌、排斥“这只落后的小鸭子”,纷纷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充分印证了“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一教育名言。其次,我们要全面了解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思想动向,乃至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家庭状况、周围环境等。只有把握了学生的现状与实际,才能避免教育的盲目性,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再次,我们还需要“忘记自己是老师”。学生的快乐是教师的初衷,学生的成功是教师的最大快乐。但是,在“爱”的名义下,教师们时常扮演着“警察”“消防员”的角色,对学生实施着“豆腐心,刀子嘴”的教育,这样学生不但感受不到老师的爱,相反会对老师心生反感、埋怨。有时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像个孩子一样和他们一起闹闹笑笑,用自己的笑脸换来学生一个个的太阳。

二、“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赏识励人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天赋、兴趣和气质,每一个学生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和道德准则。如果德育割裂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忽视了学生个体独特的生长环境,忽视他们的内心潜藏的愿望、热情等现实,忽视他们的个性发展,必将造成德育对学生的疏远,难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教师要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用鼓励和赞扬来激励学生,唤醒他们深埋的潜能,鼓舞他们自觉地放大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让一些不良的品行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消退,从而大踏步地向着成功之路迈进。

赏识自己的学生就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要接纳、认可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班中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教师不能单纯以学习成绩是否出众作为学生是否成才的标准,而应看到成才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都拥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赏识自己的学生其实就是用“心”执着地爱那些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能为他们开垦出一片健康成长的沃土。有人说,“懂得欣赏,石头也会放光彩;不会赏识,金子也会被埋没。”虽说“一枝独秀不是春”,但这一枝独秀却能给人们带来春的气息,引来万紫千红和蜂飞蝶舞的盛景。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大家能欣赏到这朵那朵的花儿已经在身边悄然开放;也要多多以生活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

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渐进养人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尊严、有智慧、有心灵、有血有肉的鲜活的生命个体。生命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知识和智慧的增长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思想品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涵养的过程。教育若不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知识增长的规律、思想形成的规律,无疑不能称之为“教育”。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孩子总是一天到晚被催促着,快吃、快走、快洗、快睡、快做……其实,孩子是多么需要我们对他说:“别急,孩子,你慢慢来。”

德育,就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细腻和细致,需要平静与平和,需要耐心和耐性。慢的德育需要教师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

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呢?错误是一种经历,一种行为,是一种认识的暂缓,也是一种不易发觉、不可再生的成长资源。学会运用这些资源,留给学生等待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一个“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机会,学生就能从你的鼓励中自主地站起来。而如果学生一犯错你就去惩罚他,那他很可能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或在你的拉扯中勉强地做做样子。这与我们的教育初衷显然是背道而驰的。endprint

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绝对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也绝对不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体现。人本德育就是要克服急躁心理,学会等待和宽容,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给足学生自我完善、自我修正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效”,以简单化、程式化的粗暴方式来处理问题,就像雷夫老师所说:“我不会强迫孩子改变。我没有这个权力。我的责任是让孩子自己体验和观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做,教育就会有别样的风景。

四、“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厚积塑人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是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性。任何一种贴近于时代的管理理念、育人理念都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因此,它只适用某一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管理观念的更新,注意继承和发展的统一,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提升个人业务素质,使人本化教育更趋科学,以满足素质教育的时代性要求。

《礼记·中庸》谈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老的智慧启示我们,要知行合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要做一个吸引学生的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我们平时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要准备一桶水。”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这对教师无疑是一种挑战,所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充电、补充“营养”,让知识向纵深处发展,变传统的“一桶水”为新形势下的“长流水”。

新课程呼唤的综合型教师,其实质就是学习型的教师。加强自己的学习,既要向经典教育名著学习、向教育教学专家学习,还要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只有学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学习型的学生。所以,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必须先成就自己,让自己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总之,人本德育凸显了人的发展的时代要求,突出人的主体性价值,是德育本质的发展和深化。做一名人本德育的探索者、创造者和践行者,要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距离,让学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里,拥有乐于接受的真正的人本教育。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者心灵德育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唤醒心灵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