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花夕拾》阅读与语文学习

2015-06-01蒋慧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语文课程散文

蒋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称《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三个“打下基础”应该说是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向学生推荐了这部散文名著。那么,读与不读的问题已经不需要探讨了,可是怎么读,读什么,的确困扰着学生。在这里,笔者想谈一谈自己观点。

一、阅读《朝花夕拾》,建构语言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朝花夕拾》的导读指出“《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都是回忆性文章,但它们不是对往事的单调的记录,而是用娴熟的文学手法写成的优美的散文珍品。作者撷取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地描述,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描绘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先看写人,导读部分指出:“作者擅于描摹人物的神情心态,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长妈妈元旦清晨“我”一醒就等“我”说吉利话的样子,“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此处的动作与神态描写传神地写出了长妈妈祈求好运的焦急、渴盼的心态。又如为少年鲁迅买来绘图本《山海经》的描写:“是她告假回去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寥寥几笔,一个虽传统甚至愚昧,但又朴实亲切的长妈妈俨然已站立面前。一声“哥儿”写出了几许亲昵,几许自豪,几许爱心。

再看写事,用笔精炼传神。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美女蛇的传说:“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用笔简洁却效果全出。“沙沙沙”、“豁的”制造了听觉效果,“金光”是视觉效果,神秘和紧张感全出,“飞出”、“飞回”、“敛”三处动词准确地传达出金光的行动过程。这样的语言,使人读来兴味盎然,犹如电影镜头,沉浸其中。还是这篇散文,“雪地捕鸟”是经典文字,“扫、露、支、撒、系、牵、拉”一系列动词,一气呵成,仿佛叫人已经想见闰土父亲捕鸟技术的娴熟精湛。

笔者以上所提的几篇多已选入中学教材,也就是说,从语言的层面来看,这些较容易为中学生接受,对于学生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大有益处。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笔,一向在人眼中以“犀利”著称,事实上,先生的语言也是相当的生动、清新。语言的美有很多种,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早期散文的刻意为之的修辞,我们也应该学习鲁迅先生散文中的简练传神,这有利于中学生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阅读《朝花夕拾》,领悟人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中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当成“工具”和“载体”,这里不涉及写作,所以对于自身的交流传达暂且不说,只说对于阅读而言,我们中学生要学会揭开工具和载体背后,作者要传达的东西,而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层。

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对于事态人情的刻画,有美也有丑,有善也有恶,虽然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但是人性的变化却是极其有限的,所以,中学生在《朝花夕拾》的阅读中也要试着读懂人性。

如,《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再如《琐记》中关于衍太太的几处描写,一是“打旋子”前后态度的变化;一是父亲故去之后关于鲁迅先生的流言,刻画出人性中真实的虚伪。人性本就是复杂的,本就是善与恶交织的,如果我们在文本阅读中只宣扬美而从不见丑,那么对于学生是不负责的,所以,在真实的阅读中,我们不应该刻意回避这个话题,而是采取开放的态度,让学生有所涉及。在《朝花夕拾》中,我们必然读出人性的冷。

三、阅读《朝花夕拾》,走近鲁迅

当《风筝》从人教版初中教材“飞走”的时候,人们再次讨论,中学生还要读鲁迅吗?笔者的观点是要读、多读、好好读,由易到难地读下去。读鲁迅,读其人,读其神,在骨子里渗透鲁迅先生的“魂”,这符合《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一部分内容。一个人,在其中学阶段读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了解一些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体会一点鲁迅先生的精神,保有一点对鲁迅先生的兴趣,在其成年以后陆续读一些鲁迅先生的文字,会奠定其一生的人格基础。反之,一个从未读过鲁迅文字的人,或许也能实现《标准》提出的目标,但我们有理由对他人格的完整性和深刻性存疑。在当代中国,读鲁迅,依然是绕不开的话题,怎么读,读多少,是中学语文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朝花夕拾》里的十篇散文,记述了鲁迅先生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前七篇作品,主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后面的《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读懂鲁迅的第一个层面,自然是了解其人生经历,《朝花夕拾》可以说是很好的材料。作者童年时的童真、求学的被迫、人生的转折、家道的中落、人情的冷暖、日本的经历,一一都在文本中得到体现。

了解其经历,是为了读懂其精神。读懂鲁迅的第二个层面,自然是读懂鲁迅精神。世人都说其犀利、刻薄、刚直、硬朗的一面,的确,《狗·猫·鼠》不好读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文本中,这篇散文的注释有24个之多,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注释,不要说中学生,成人也很难读懂文字所指。这些文字确有其艰深晦涩之处,童年时救养隐鼠的经历也只有一部分文字,更多的是类似杂文笔法的批判。对于中学生,我们未必要苛求读到一定的深度,反而可以引导他们“不求甚解”,稍有所得也可,保留他们对于鲁迅文字的那一份好奇探求之心,每有空闲,再拿起来细细玩味,相信随着他们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于鲁迅精神的理解一定会越来越深刻。

鲁迅先生是读不完的,希望借《朝花夕拾》的阅读让中学生和鲁迅先生走得更近些,兴趣再浓厚些。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某一天,再以此发散开去,读读鲁迅先生的其他文字,如先生的杂文集,或者读读其他人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字,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2263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语文课程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试论《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朝花夕拾》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