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上迸溅起的火花

2015-06-01赵海静

新课程·中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不幸者刘胡兰张海迪

赵海静

教学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理想》。

课堂照例开始。

第一环节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诗歌,形式自主,每人一节,学生都极力表现自己的朗读水平。

第二个环节质疑问难,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可贵。我对学生说:“下面小组研讨自学,并找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是词语或句子。”学生听了任务,一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讨论开来,一定时间之后,集体解决有难度的问题。

生1:老师,我不明白,“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片刻沉寂后)

生2:老师,举事例说一说可以吗?

师:张海迪阿姨患高位截瘫,三分之二的身体失去知觉,但她有人生的目标,有远大的理想,有美好的愿望,靠顽强的毅力自学了七国语言,学会了针灸,而且成了著名的作家。

生1:老师,我明白了,我觉得体操运动员桑兰也和张海迪阿姨一样。

生2:张海迪阿姨还经常用一句话来鼓励自己:轮椅让我矮三分,我让人生步步高。我想,她若没有崇高理想,一定会自暴自弃,会放弃自己的生命,是理想使这个高位截瘫的不幸者鼓起了生命的风帆。

其他学生也都微微点头,对于一个初一学生来说,我觉得这个例子举得非常好,就在我准备继续往下开课的时候,一名学生“噌”地站了起来,大声说:“老师,我认为‘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这句话有问题,刘胡兰被敌人逮捕了,那么她就算一个不幸者,那么为什么她没有绝处逢生,反而遭到敌人的屠杀呢?”真是学生的思维活跃,拓展面也宽,学生的眼光齐刷刷地投向了该生,首先,我想到的是“同异思维共求,培养创新精神”。片刻,我稍镇定了一下,先充满激情地肯定了他的求异思维,鼓励大家向他学习,学习他敢于质疑的精神,然后我让学生围绕这位学生的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学生似乎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情绪激昂,讨论也更是热情,几分钟后,已有几名学生举了手,一看那急迫的眼神,就知道他们想尽快阐述自己的见解,我也以欣赏者的身份听着学生的发言。

生3:“老师,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刘胡兰为革命牺牲,怎么说她是一个不幸者呢?”

生4:“劉胡兰被敌人逮捕后,不出卖党的秘密,就她本人来说,她也不认为自己是不幸的。”

生5:“刘胡兰牺牲后,伟大领袖毛主席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楷模,是每一位革命群众的楷模,她是祖国的骄傲、人民的骄傲。”

生6:“刘胡兰牺牲时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就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且在敌人的屠刀前临危不惧,她的牺牲是中国革命的损失,我感到很遗憾。”

……

学生个个慷慨激昂,大有“指点江山”的味道,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我发现学生都很有见解,这使我感到很欣慰。对一个十二三岁的初一学生来说,能够理起直气壮地阐明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有理有据,是难能可贵的。一番辩论之后,我发现刚才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轻轻地点头,似乎还挺赞赏大家的意见。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不幸者刘胡兰张海迪
人情世故背后的真相
唱起歌儿想念她
——献给刘胡兰
乐谱:刘胡兰颂
析评《鼻子》与《孔乙己》的主人公心理描写
张海迪:在婚姻里诗意漫步33年
张海迪:在婚姻里诗意漫步33年
在刘胡兰像前
让“卫子夫”为“刘胡兰”让路有何不可?
共青团中央宣传关于深入学习张海迪,开展“当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讨论的通知
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