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视频课件在音乐课上的使用

2015-06-01刘玉明

新课程·中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乐手大峡谷音响

刘玉明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今学校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现代教育技术之一,而“视频课件”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更是广泛。如果运用得恰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妙效,如若滥用,则就有“扰乱视听”之嫌了。

音乐毕竟属于“听觉艺术”,美国当代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科普兰就在其著作《怎样欣赏音乐》的扉页上写着:“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们通过“听”音乐,在内心产生情绪共鸣和意识联想,并在不断地品味中了解音乐的情感、思想、美学等方面的内涵,最终升华为一次完整的艺术欣赏。所以,“听”在音乐艺术的感受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音乐就不能“看”吗?当然也可以“看”,毕竟音乐中的演唱、演奏又属于表演艺术,比如,我们说“看音乐会”,通常是视听结合的。但是,在学校音乐课教学过程中视频课件的应用,教师就要掌握好使用的“度”,万不可因为视频课件的简便、精彩而忽视了对学生“听觉习惯”的点滴培养。

比如,七年级“七彩的管弦”这一课,学生在了解了西洋管弦乐器的分类及各乐器的音色特点,并在脑海里有了一定的印象后,再欣赏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就可直接借助视频课件——视听结合,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管弦乐队的指挥、舞台布局、各组乐器的特性、表现力、演奏方式、音响效果、乐手的表情以及乐手间的默契配合等。此时应用视频课件就起到了直观认知的作用。而在接下来要欣赏的美国作曲家菲尔德·格罗非的《日出》乐章时,就不宜直接通过视频课件来感受音乐作品了,这时就要在听中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与联想能力了。因为这首乐曲“是一幅沙漠上日出的风景画”。学生通过聆听,感受管弦乐曲的魅力、管弦乐队的丰富及其强大的描绘能力,通过联想感受“风景画”的美妙。在分段欣赏时可以设问引导学生的听的习惯与意识,并与师生交流,比如设问为:

(1)你听到这一段音乐中出现了哪些主要的器乐?音色有什么特点?说说你联想到的场景或景色。

(2)作曲家采用了怎样的音乐变换手法来表现日出景象的变化?

引导学生聆听乐曲:以定音鼓上轻微的滚奏开始,朦胧的音响表现了大峡谷在黑夜沉寂后逐渐苏醒,而且将迎来一丝晨曦;接着,小提琴和单簧管带来了短笛悦耳的音响,如沐浴在一线曙光下的飞鸟在峡谷上空的惊飞与欣喜。這一段音乐的主题不断变化,暗示了在不同的光线下大峡谷所呈现出的各种色彩。当这个主题最终发展为弦乐器优美抒情的咏唱时,又仿佛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音乐顿时变得宽广和明亮起来,如大峡谷在彩光照耀下变得勃勃生机、气象盎然;结束部分是整个乐章的高潮段落,先前的两个主题在打击乐器和铜管乐器的支撑下相继再现,音响强烈且有气势,展现出一幅在灿烂阳光下大峡谷的辉煌。

在学生通过聆听对乐曲初次有感受和联想,并有了一定的内涵理解、美学认同之后,再观看此曲的演出视频作一次完整的欣赏,使学生能“先从听的内心再到眼的外观”由内到外地认识音乐,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如若直接使用视频课件观看乐队的现场演出,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炫目的乐器、指挥手势与乐手的服饰、动作、表情等方面上,而无意于“专注于音乐”了。

再如,在《传统是条河》单元,欣赏由钱兆熹作曲,浙江省歌舞剧院民乐队演奏的《原始狩猎图》这一骨笛与乐队共同表现的音乐作品时,第一步的聆听与联想也非常重要。要引导学生听到和想象到由音乐所营造的空旷、荒蛮的气氛:原始人从宁静的夜晚到捕到野兽的狂喜场景的狩猎活动,能听到乐曲中的鸟鸣声、虎啸声、狼的哀嚎声、草木的惊秫声、脚步声以及原始人的呐喊欢庆声等。最后再观看乐曲的现场演出视频,使学生对乐曲、乐器都能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了解。

音乐听赏是一种积极的、具有主体创造性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在欣赏音乐时,通过音响感知、情感体验产生想象与联想,才能填充和丰富音乐作品的内涵。所以,“聆听”的习惯、“聆听”的方法以及“聆听”后的联想是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理解音乐艺术的重要手段,那么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切不可凭“视频课件”一时的方便与直观过度使用,忽视了对学生的音乐听觉意识、音乐听觉习惯、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而使学生在学习阶段错过了最好的音乐启蒙与开发期。马克思也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编辑 黄 龙

猜你喜欢

乐手大峡谷音响
人生如爵士乐队
人生如爵士乐队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守卫大峡谷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演出就要开始了
大峡谷,我来啦!
致敬大峡谷
诚实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