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英语口语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初探
2015-06-01颜小琴
颜小琴
摘 要: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进程的加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也同步对于学生的口语能力有了更高的标准,然而农村学生的英语口语的现状不容乐观。近几年,观察且分析了农村初中生英语口语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就这些问题从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及思想观念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英语口语;对策
口语是人们展开交流沟通的主要途径,口语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对许多农村初中生来说,英语本身就是一门比较薄弱的学科,英语口语更是其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不难看出,我国城乡间初中生英语口语的教学水平有着十分大的差距。
一、农村初中英语口语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
农村初中生英语口语中存在问题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本身。主要表现为三个点:学习动机;心理障碍;个性差异。第一点,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是决定学生学好英语口语的关键,农村初中生对英语口语的学习动机普遍相对偏弱,认知不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第二点,心理障碍也是导致农村初中生英语口语偏差的自身因素,部分农村初中生存在胆怯的心理,口语表达过程中容易紧张,语无伦次,越是害怕、紧张就越不敢发言训练口语,久而久之,英语口语自然提升不起来。第三点,由于学生个性有所差异,所以课堂表现及英语口语表达过程中也不相同。性格外向的学生更愿意表现自己和锻炼自己,相反内向一点、基础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较少,英语口语表达过程中经常会不自然和紧张,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性格内向的学生英语口语相对较弱。
2.教师方面
农村初中生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问题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一方面是农村教师资源短缺,很少有大学生愿意到农村任教,许多农村极其缺乏专业毕业的人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较低,同时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口语能力培训,严重影响到农村初中生的英语口语水平,阻碍了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学方式不当且方法过于单一。由于英语是一门语言课,因此英语口语教学相对其他课程有其特殊性,并不能完全靠教师一个人讲就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语言课,但是在农村就经常会出现这种状况,教师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仅仅靠自己“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在英语口语课堂上,大多数英语教师都不重视改变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厌烦。
3.思想观念发面
我国农村学校对英语口语的重要性认识普遍薄弱。尽管新课标实施了好几年,可是贯彻不够,许多中学在课堂和考试中,尤其是在农村,对于英语口语的涉及较少,多存在重读写、轻听说的观念。许多农村中学都没有建立口语测试的机制。同时,不仅是学校和教师存在认识度不高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读写远比听说重要。因此,农村初中英语口语存在问题的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教育工作者對英语口语的思想观念方面的不成熟。
二、解决农村中学英语口语问题的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
由于学生英语口语的水平与学习动机有很大的联系,所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英语口语的水平。因此,农村中学教师应该指引学生建立正确的目标,同时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运用新型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对英语口语感兴趣,使得英语口语生活化。
2.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最佳方式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英语口语课堂上唯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一个浓厚、轻松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无形中让学生打开心怀,另外,当学生喜欢一个英语老师时,他们会觉得这门课有魅力,就如古语所说“亲其师,信其道”。这种来自于内心的喜爱使得学生想开口、敢开口,无形中消除了学生的恐惧英语口语的心理障碍。
3.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解决英语口语问题的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因材施教。农村中学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别培养并提高其英语口语的能力。
4.壮大师资力量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来引入专业的英语口语教师,除此之外,更应该采用适当的激励方式挽留这些教师。另一方面,还应将现有教师培养成专业教师,这需要学校定期展开培训。壮大师资力量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
5.改善教学设备
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十分简陋,要提升农村中学英语口语的水平,必要措施是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完善农村教学设备。另外,农村初中教师更要充分、合理运用教学设施,提升学生英语口语水平。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出现问题就一定有办法解决。面对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正视它、认识它、解决它。农村英语口语教学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教师循循善诱,学生持之以恒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志红.浅析新课改环境下初中英语口语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17).
[2]陈晓婷.英语教学如何平衡“输入”与“输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编辑 王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