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课堂与课堂高效
2015-06-01陈江平
摘 要:构建高效课堂是教学的主流。教师应仔细分析学生的现实情感、动机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课堂。追求课堂的轻松和谐;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从而真正达到高效课堂之目的。
关键词:自信课堂;沟通渠道;生活化
每位教师都曾经是学生,我们不妨回想一下,最难忘的是哪一堂课,我想一定是自己真心积极参与的一堂自信的课、成功的课。现在,角色转换了,曾经的学生变成老师,但是,学生的基本情感不会改变,动机需求不会改变所以,只有我们踏踏实实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设计,才能构建出学生喜欢的课、愿意参与的课。
结合自己从教科学课程二十年的实践,我认为以构建自信的课堂,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充分利用科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特点,尽可能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课堂的不断实践、改进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参与性增强了,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起来了,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高效课堂探索的效果逐渐凸现。
一、摆脱自卑,追求课堂的轻松和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有一个普遍性的顾虑:怕不能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而招来同学的讥笑或老师的责骂;怕被人嘲笑为“笨”等等,于是,一种焦虑的心理状态便油然而生,有的甚至以拒绝学习的方式来证明“我不笨”,学不好是因为“我不愿意学”。
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的带头“自爆缺点”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找个恰当的时机自爆短处未必毁损教师的“高大”形象,相反还更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在学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一课的牙齿内容时,我就结合笔者自己的一口黑牙和齲齿,讲述引起的原因,告诫学生以后要了解相关的知识,注意保健,注意保护牙齿,避免重蹈笔者的覆辙。当学生听到老师都敢把自己的缺陷暴露给大家,先是一怔,但随即听课反而更专注了,教师的“高大”形象并没有因此减少。学生看到教师自己都敢于自爆短处后,心理负担就自然而然大大减小,从而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地把自己的疑惑讲出来。其实,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允许出错的场所”,让大家共同互助解决出现的“错”,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就可以自然形成。
二、挖掘沟通渠道,增强学生的自信
鲍勃·摩尔在《你能当总统》一书中说:“只要你充满信心,认定目标,努力去使信念变成现实,你的信念就一定会成为现实!”可见,增强学生的自信是很重要的。
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现象:无论学生成绩多么不好,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是没上过学的文盲,也能说一口流利的方言,按理说语言学习是最难的,这说明造成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并不是智力原因,而是兴趣和信心,更重要的自然是拥有思想层面上的信心,因为没有人认为哪个正常的孩子不能学会说话。有人说:“一次鼓励胜过一百次指责。”确实,自信源于鼓励,所以,需要教师去多了解学生,多走到学生中去,这样,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有很多值得表扬之处以及潜在的“隐患”,教师才有契机去“扬长”,也能及时“避短”。学生的自信在扬长避短中增强。
增强学生自信还需要畅通的沟通渠道,据平时观察,不少教师对待学生,特别是较为调皮的学生,不知不觉就“我说你听,我管你改”地做了,结果自然是师生之间存在鸿沟,甚至存在紧张对抗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要说有多少教育效果了,就是教师的表扬也往往容易被学生曲解。但是,总结笔者自己过去的教育得失,如果教师做到豁达大度,以慈父之心、平和之心去善待学生,无论是多调皮的学生,终究会被真诚打动的,最终“信其人,听其道”。我的感受是,不要自己把沟通渠道堵死了,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是增强学生自信的倍增器,而自信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基本保证。
三、让课堂融入生活,把生活搬进课堂,让成功倍增自信
科学是一门充满趣味、密切联系生活的学科,我们完全可以造就学生的“多才多艺”。当前美国的教学创新运动中,也反复强调体验性学习,这和陶行知的“做中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确实,任何学科学得最好的途径都是“从做中学”,而不是听别人如何说。因此,教师要切实调整定位,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课堂打造成体验性学习的主阵地,把学生引向成功。
例如,在上九年级第一章“演化的自然”时,让学生课前分组自行准备排演模拟宇宙的诞生、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地球的演化与生命的起源、自然选择学说进化论的演变等小品,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查阅资料,讨论模拟方案、表演角色、准备材料……忙得不亦乐乎,笔者则在一旁做好参谋、服务工作,第一章五节内容都在趣味的体验合作中高效有序地进行。
对于科学学科来说,生活中的素材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把生活搬进课堂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如,在学习“运动和力”时,笔者布置了任务:利用自行车来弄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一组探究减速运动,二组探究向左变向,三组探究静止起步,四组阐述惯性概念……学生通过自行设计、讲解,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弄明白,整节课都在操场上进行,整个课堂没有人是不开心的,都收获满满。
这样的课堂形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知识拓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有了成功愉悦学习的体验,对以后的自主学习也有很大帮助,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丁伯荣.走进新课程[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Dale Scott Ridley,Bill Walther.自主课堂[M].涔湘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陈江平,男,大学本科,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中学,研究方向:高效课堂。
编辑 王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