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在中国梦教育中的作用及路径
2015-06-01张欣
张欣
摘 要:中国梦宣传教育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群体的先进性代表,具有角色双重性、思想先进性、辐射影响性特质。这决定了学生党员在高校中国梦教育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以双重角色,增强教育针对性;以人格魅力,彰显教育示范力量;以活动开展,扩宽教育途径。以上作用的充分实现,需要多方面共同建构条件。从学生党员角度而言,需从以下几点着手:增强自我教育意识,强化党性修养;提高学习自觉,突出先进性本质;严于律己,提升人格魅力;落实实践自觉,发挥先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中国梦教育;作用;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092-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高校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因此,中国梦宣传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大学生党员是学生政治生活中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队作用,对于推进大学生群体中国梦教育活动具有积极意义。因而,着力分析学生党员在高校中国梦教育中的角色及作用,是提高中国梦教育实效性应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党员的突出特质
学生党员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生群体的突出特质,这种特性是学生党员得以存在的“质”和根据。
1.角色双重性
首先,在身份定位上,是“学生”和“党员”的统一。一方面,他们是求知者,本职工作是学习。同时,大学生党员是党肌体的重要细胞,依法享有党员权利,履行党员义务。其次,在思想认知上,是“普通一员”和“先锋战士”的统一。大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普通一员,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学习,这种学习突出表现为先进思想理论的汲取与内化。同时,先进性是党的本质特征,党的先进性通过每一个党员的先进性表现出来。学生党员在思想水平,理论认知上充当着先锋战士的角色。再次,在教育活动中,是受教者与传播者的统一。在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中,学生党员一方面是宣传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者角色。同时,先锋战士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学生党员率先树立为民族复兴奋斗的青春志向,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教育其他同学。此时,大学生党员即是中国梦的传播者。
2.思想先进性
先进性是党的本质特征,每一个党员都是党先进性本质的表现载体。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先锋队,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思想、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其中突出表现为思想上的先进。“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思想上的先进性。思想理论素质是党员素质的灵魂,思想理论上先进,才能确保党员先进。”[1]学生党员在思想上紧跟党的步伐,是党先进性理论具体化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党员思想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坚定的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学生党员应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深信不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其次,思想上求新,坚持与时俱进。这要求大学生党员积极学习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同时,党员的思想先进性是相对的、动态的,而非绝对的、静止的,这也必然要求大学生党员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学习,以更好体现党员先进性。
3.辐射影响性
“不管是局部区域内还是大范围空间拼搏的所有杰出人才,当他们功名成就而形成一定影响力而引起广大公众注意时,必然地会对这个广大公众里的不同阶层、人群产生着不同的作用。”[2]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进代表,他们在学业、思想、政治等方面均是优秀的代表。大学生党员以其先进性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模范典型,对其他学生群众产生引领作用。
学生党员的影响是一种辐射性影响。人才学理论根据影响力的形成途径将其划分为权力型影响力和非权力型影响力两种类型。前者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等条件构成,后者是在道德、知识、才能等基础上形成的,表现为对其他成员的一种无形影响。大学生党员对学生群体产生的影响主要是非权力型影响,是其他学生自愿接受的影响力,担任学生干部的党员亦是如此。因此,大学生党员对学生群体产生的影响力具有辐射性,其影响过程不是一个接一个的顺次传播,而是一对多的辐射过程。
二、学生党员在高校中国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如前所言,用中国梦情感武装大学生是鲜明的时代要求。传播学中的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媒介传播到意见领袖,再由意见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大学生党员不等于意见领袖。但其自身的突出特质,使大学生党员在某些方面具有意见领袖的功能,在中国梦宣传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1.以双重角色,增强中国梦教育针对性
学生党员具有双重身份的天然优势,这种优势在高校中国梦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以下作用。
首先,反映对象心声,促进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结合。把解决人民群众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经验。大学生党员植根于学生群体,他们与同学共同学习和生活,最能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从而能够将学生群体最关心、最普遍的问题向党组织反映,有利于党团组织对学生实际的深度把握,以此增强中国梦教育的针对性。
其次,把握对象特点,促进中国梦教育的“学生化”。所谓“学生化”即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大学生特点,用大学生熟知的话语体系、形式风格开展教育。大学生党员是促进高校中国梦教育“学生化”的重要力量。学生党员在接受中国梦教育后,经过自己的消化、加工,用更加亲近的语言传递给其他学生群体,用“学生化”形式传递中国梦。
2.以人格魅力,彰显中国梦教育示范力量
人格魅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吸引、影响他人的内在力量,“大学生党员的人格魅力,本质上是优秀的个体人格在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中显现的审美价值和美感效应,是一种人格美的力量。”[1]学生个体是通过群众推优、支部考察等众多环节最终被发展为中共党员的,这决定了学生党员相对于普通学生具有突出的自身魅力。
一名学生党员即是学生当中的一面旗帜,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及突出的人格魅力使其在大学生群体中享有一定程度的号召力。他们既是中国梦教育的受众和对象,也是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力量。学生党员通过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梦教育,在学生群体中率先树立青年责任意识和担当自觉,把人生追求同祖国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树立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青春志向,对大学生群众产生示范作用。
3.以活动开展,拓宽中国梦教育途径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形成期,处于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决定了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既要利用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系统讲解中国梦的由来及深刻内涵。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校园活动的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的第三课堂,而学生党员是拓展第二和第三课堂的主要力量。
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对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意义重大。它们往往契合学生特点,不拘泥形式,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历史责任和使命意识的教育。学生党员可以利用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优势,依托外部环境和支持,通过形式多样的党团、班级及社团活动,寓中国梦于校园及社会实践活动中。此类由大学生党员开展的中国梦教育活动具有两方面的优越性:第一,灵活性强。相对于知识传授的第一课堂,校园活动由学生党员根据外部条件及大学生特点而展开,可根据物质保障及其他外在支持的程度灵活伸缩活动范围及规模。第二,易引起情感认同。学生党员本身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开展的活动面向学生,即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双方身份对等。这种角色上的平等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而在平等的氛围中更能引起大学生群众的共鸣。
三、充分实现大学生党员作用的路径
鉴于学生党员在高校中国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其积极作用的实现,对于中国梦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充分发挥其在中国梦教育中的作用,从大学生党员角度而言,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增强自我教育意识,强化党性修养
“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3]较高的自我教育意识是提升大学生党员修养的重要推动力量。
首先,增强党员意识。“党员意识是指共产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使命以及党的纲领和任务的自觉性认识,是党员对自己在党组织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义务的理性认同,集中体现了党员的政治觉悟和党性。”[4]学生党员的身份具有特殊性,兼具学生和党员的双重角色。由于大学生的主要工作仍是学习,从而易造成学生党员强“学生”身份,弱“党员”角色现象的发生。因此,大学生党员必须在党员意识上下功夫,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增强对党员身份的角色认同。
其次,强化服务意识。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一宗旨是全体共产党员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党员服务意识的培养关乎党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因而大学生党员应在自我教育中明确,入党意味着在荣誉面前舍得放弃,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真心实意地帮助同学进步,为同学服务。
2.提高学习自觉,突出先进性本质
学生党员的学习自觉与学生的学习自觉辩证统一、同中存异,二者都是一种行为要求。“学生党员是党员,也是学生,学生的天职是学习。”[1]但普通学生的“学习自觉”是从狭义的“学习”角度而言的,主要指学业知识的获取,这是学生的本职工作。学生党员的“学习自觉”是指广泛层面上的学习,既包含基于学业的学习行为,也包含基于政治角色的理论学习。党的十八大会议指出广大党员“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先锋队,大学生党员应提高学习自觉,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养成学习的高度自觉。只有在不断的自觉性学习行动中,先锋队的性质才能持久、永续。
大学生党员的“学习自觉”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先进性自觉。第一,理论学习的先进性。列宁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而思想理论方面的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学生党员应树立理论领先观念,提升理论素养。第二,学科知识的先进性。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个体生存、发展的保障,也是大学生投入社会,实践中国梦的内在基础。因此,在校学生党员应关注、重视专业知识的积累。第三,沟通交流的先进性。与群众的沟通交流是党员先锋队性质存在和实现的基础。学生党员先锋队性质只有在为学生群众服务、促进其进步中才能充分体现。为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学生党员应主动与同学交流,学习人际交往知识,为党员工作的开展创设人际环境。
3.严于律己,提升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个体内在素养和外在行为的统一,是个体行为富有成效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党员的人格魅力在学生党员开展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着学生党员先锋队性质的实现。但人格魅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朝夕即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养成过程。
人格魅力的后天养成性、长期性要求大学生党员做到严于律己。严于律己内在包含独我与众我两层维度,这决定了大学生党员需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在众我空间,律己、宽人。“律己”即学生党员在学业、生活、交往等方面以优秀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思想、意识的先锋者,举止、行为的模范者。“宽人”,即大学生党员在日常交往行为中以悦纳、包容之心对待他人。这种包容既包括对普通学生群众的引导、带动,也包含学生党员相互之间的批评、共同进步。其次,在独我空间,自省、慎独。独我空间的律己精神是衡量个体是否切实严于律己的重要尺度,也是提升大学生党员人格魅力的重要源泉。因此,大学生党员应重视独我空间的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增强慎独意识。
4.落实实践自觉,发挥先锋作用
“实践自觉,就是实践主体对实践的规律性,科学的认识,并能科学地把握实践方式的有效途径。”[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是党员修养的考验场。高校学生党员应自觉把中国梦融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学生群众树立和践行中国梦。
第一,内化于心。高校学生党员应坚持学生和党员身份的统一性,率先树立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个人梦与家国梦的结合,局部梦同整体梦的统一。这是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先锋队的客观要求,也是践行中国梦的内在基础。
第二,外化于行。行动的自觉是理论自觉与学习自觉的落脚点。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止于促使广大学生树立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目标追求,归结点在于促使其把民族复兴的追求落实到个体行动中,用实际行动助力中国梦的实现。高校学生党员应在中国梦由内化转变为行动的过程中,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践行中国梦中切实发挥先锋力量。
参考文献:
[1]范军,王振成,王占仁.大学生党员培养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4-270.
[2]乔盛.人才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43.
[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3.
[4]江丰沛,刘效东,崔琳.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意识培养途径探索[J].山东工会论坛,2014(2).
[5]张立飞,仝晶晶.行动的自觉:高校学生党员的内在要求——学习十八大报告体悟[EB/OL].[2014-02-19].http://
www.cnki.net/kcms/detail/53.1133.D.20140219.2025.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