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模式研究的新视角

2015-06-01张超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文化研究

张超

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我们已经很熟悉,然而对于什么是实施基础,我们虽不陌生,却往往不能精确的阐明其含义。《现代汉语辞海》把“实施”界定为:“动词。实际施行;实实在在地照着做,书面语,带郑重色彩。用于政策、法令、决议、计划、方案、条例、办法和意见等”。《新编现代汉语词典》则把“基础”界定为:“名词。喻指事物的根基、事物发展的起点或必备的根本因素。”基于此,可将实施基础界定为,实施基础即能够促进某法令、政策或计划等实际施行的必备根本因素。文中实施基础指能够促进有效教学模式实际施行的必备根本因素,包括对教学模式的自身剖析、构建适切的校园组织文化与教学管理制度等。

一 我国高校文科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其归因分析

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得以转化和生成是理论研究的价值实现,“教育学不是书斋里的文字游戏,不是纯粹的形式逻辑推导,它是关于事理的研究,不仅要认清事实,更要变革事实。”[1]而目前我国“研究成果数量越来越多,但对教育实践所作的描述、解释、说明、预测却越来越少。”[2]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更是如此,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检索情况,我国从2000年至今冠名以“教学模式”的文章有23609篇,其中论述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文章共有1775篇。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关于“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可谓形势大好。但理论研究领域的热潮并没有强劲地带动现实问题的积极改观,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为理论内核的传统教学模式仍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文科教学的主流模式。当然,我们不否认目前我国已有一些高校已经在尝试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活动,但从整体着眼,我们遗憾地看到,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形势之间的“非适切”性矛盾并没有随着理论成果的不断丰富而得以调和。

原因何在?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点:第一,根据布迪厄“实践感的模糊逻辑”概念,在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实践的“场域”中,教师和学生运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和“学”早已成为“惯习”,教师和学生在主观上都不愿意改变这种最简便的传统教学模式。第二,在理论研究上,学者们的研究焦点集中于对国外相关教学模式的介绍,以及特定教学模式与具体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方向的对接上,而教学模式的实施基础则游离于研究者的视野之外。第三,高校缺乏有效教学模式得以实施的文化和制度基础,具体而言,匮乏适切的校园组织文化,教学成员还没有形成运用有效教学模式的文化理念;缺乏对教师和学生在理论和技能上的指导,教学成员没有掌握足够的现代教学模式,对有效教学模式的了解和掌握还囿于理论研究群体;缺少相应的激励及监督机制,没有调动起高校教师和学生运用有效教学模式的积极性。

以上原因构成了我国高校文科课程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更新的土壤。为此,从文化和制度等层面入手,扫除学校、教师及学生在思想和技能上的障碍,构建充分的实施基础是推动我国高校文科课程教学模式从理论探讨到实践研究得以转换的关键。

二 适切的校园组织文化是教学模式实施的环境基础

“在文化定义的最核心之处是一种习得的无意识(或半意识)的思想模式概念,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中并得到加强,默默地但有力地形成一个人的经验。这个思维模式,即组织文化。”[3]组织内所有成员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无不受组织文化的影响。“鲁道夫·穆斯(Rudolf Moos)报道了在美国中学和大学中所进行的大规模研究,证明组织文化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4] 当代高校倡导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探究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等,综合来看它们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注重教学的双边性;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突出教学的情意性;强调师生能够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创造性的、艺术化的、有选择性的使用教学模式。因此,高校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全体成员自我意识、团队精神、科学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严谨的学术信仰,使全体成员融入到营造并维护良好的校园组织文化之中。我们相信,当这种文化内化在师生们的潜意识里,将这种理念视为“理所应当”、近乎“无意识”的思想观念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就会本能地沉浸在有效教学模式中。适切校园组织文化的形成可以通过多种措施和路径得以实现。

象征要素的引用。“象征主义的研究是组织文化研究的核心:仪式、神话、传统、典礼以及组织成员一代代用文字传递人类意义和价值观的语言。”[5]我国高校可借助举行仪式及典礼的时机,宣扬学校的辉煌历史、重申学校的光荣传统,促进学校积极的文化内核与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产生共鸣,强化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增强自我意识和团队精神。

制度与文化互动生成。我国高校在完善高等教育教学制度的同时,必须结合严格的校风校纪,对所有教学成员在思想上加以制约,利用组织文化的力量促进各项规章制度实事求是的贯彻实行。纵观全球高校排行榜,名列前茅的高校无不施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很大程度上这些制度就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才能够得以顺利的实施。同时,在制度的建设与贯彻过程中,各级领导应引领组织成员反思、体会其内在的价值取向,使各项规章制度逐渐内化为人们心照不宣的文化理念。

实践引领组织文化更新。高校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吸收学生团体共同建设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实施细则;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承办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能力及科学精神;另外,应加强高校与社会在发展经济与福利事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形成立足本土、与时俱进、服务社会的开放型校园组织文化。

三 适切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基础

1 优化学生学习过程

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不仅意识到应该努力学习,而且实际上也在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做到了努力学习,不刻苦学习、混时度日的大学生只占极少数。”[6]但“学不得法”的问题日渐凸显,因此,我们务必要抓住高校教学转型期的机遇,帮助学生能够与教师共同应用适切的有效教学模式,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实质性而非口号性的措施。如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为学生和教师搭建网络沟通平台,日常教学中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等。

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目前我国高校年轻教师队伍中,非师范类教师占绝大多数,这些高学历教师虽然在自己专业上具有雄厚的知识基础,但他们对有效呈现出教学内容的知识,即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现代有效教学模式也了解甚微。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促进我国高校文科教师的专业成长,达到适切运用有效教学模式的要求与标准。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实行导师制,即由资深教师协助普通教师的“师傅带徒弟”的制度。第二,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机构。以便全体教师在教学技能和教育技术等方面及时得到充实和提高。第三,开展以教学模式为主题的研讨会、座谈会。

3 完善教学参与成员的考核机制

我们应该意识到仅仅通过各种愉悦、自由、开放的方式是不能让所有学生,尤其是那些缺乏学习动机、得过且过、“搭便车”的学生去热爱学习的,也不能保证所有教师都能积极主动的改进教学,因为“喜欢教学和关心学生并不意味着教授们愿意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等” [8]。高校应充分利用考核机制这个指挥棒,引领和激励所有教学参与成员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在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面,适当增加过程评价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学生的预习效果、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探究能力、在团队中起到的作用等列入到对学生的考核内容中;根据专业人数、师生比等具体情况适当增加面试等考核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综合素质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指导,为有效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学生的意识及能力基础。

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各高校应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出发,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制定对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的标准及周期等,基本要点如下:第一,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知识结构,确定考核方案;第二,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专家、同行及学生可对教师运用教学模式的适切性及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并给予教师指导和意见;第三,对教师教学模式运用的考核结果要作为对教师聘用、晋级及工资待遇等评审的必要参考条件。

适切的教学模式在高校得到实际施行是研究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节点,我们应充分重视对教学模式实施基础的研究。但有学者认为,追求“模式”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当今日益强调尊重学生主体、价值多元的教学理念引领下,尤其在高校,面对以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要思维方式的成年初期者[9],我们应该充分赋予教学参与者思想及行为的自由。在此应该加以强调的是,促进有效教学模式的实施并非意味着将师生们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又将他们桎梏于一些新的模式中,而是通过掌握和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们开放、多元、动态的意识和理念的生成,最终能够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本能地选择、综合、甚至是创造适切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2]杨小微.聚焦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视野论坛”第二次全国会议综述[J]. 教育研究,2004(2):93.

[3][4]转引自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 窦卫霖,温建平,王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4,214.

[5]转引自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 窦卫霖,温建平,王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98.

[6]姚利民.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105.

[7]Schwad, J. J. The beaching of science Cambridg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15.

[8]德雷克·博客.回归大学之道[M]. 侯定凯,梁爽,陈琼琼,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9-197.

[9]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06-408.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