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微课程的内涵及其设计原则

2015-06-01曾春妹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原则微课知识点

国外对微课程研究较早,也较为系统,其资源呈现方式更为多样化,随着可汗学院和TDE-ed这些世界知识微课资源网站的建成,微课程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教学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而我国对于微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在概念阐释、特征解说,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对微课程的设计理念、设计模式与策略,以及如何评价微课程等方面的探索较少甚至是空白。本文试图填补微课程制作与设计原则研究方面的空隙,在明确微课程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微课程制作与设计原则。

一 微课程的由来

早在1960年美国依华大学附属学校和斯坦福大学为推动学校资源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学生学习兴趣,分别推出了微型课程(又被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进入90年代,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勒鲁瓦·A·梅格鲁(LeRoy A. MeGrew)教授提出“60秒有机化学课程”,目的是在诸如舞会、搭乘电梯等非正式场合情况下向非有机化学专业的人士传播化学知识。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实施了微型课程(Micro Lessons)的项目,其课程时间一般在30~60分钟,教学目标单纯而集中,且较为重视课程资源的完善和学生学习情境与活动的创设。这种课程既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支架,又为教师提供了一系列教学支架。之后,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2004年7月,英国又启动了时长为15分钟的教师电视频道,并积累了长达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6年哈佛大学推出“8分钟教学视频”;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提出“一分钟课程”,正式提出“微课程”概念,并对微课程的设计提出要求。

二 微课程的内涵

(一)对于微课程的基本理解

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在全世界迅速走红,特别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颁布,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的落实,我国欣起了微课程研究的热潮。那么,什么是微课程呢?不同学者有不同解释。有的学者认为,微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课”,所谓“课”是指“有计划的分段教学”或“教学的时间单位”,因此,从“课”的角度解释微课程,其内涵即指短时间的教学活动全过程。持这一观点的如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焦建利,他认为微课程即“阐释某个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这个在线教学视频是指30秒到20分钟不等,内容包括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等,可通过PC、摄像头、手机、DV、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短视频。[1]

也有学者认为微课程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课程”,所谓“课程”是指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环节的总和,[2]因此,从“课程”的角度定义微课程,其外延应该包括微视频、学习单和学生学习活动流程。持这一观点的如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他认为微课程即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且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这个小课程的媒体格式有微视频、音频、PPT、文本等,但不管什么媒体格式的微课程,都要与学习单元、学生的学习活动等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微课程。[3]中小学微课程研究专家胡铁生也指出,课程是指以5~10分钟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和微反思在内的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网络视频课程。[4]

不管从哪个角度定义微课程,我们可以归纳出微课程的核心元素:(1)一段短时间的教学视频或音频;(2)教学内容是围绕某个特定的知识点的,这个知识点一般是重难点;(3)完备的教学设计;(4)具有流畅的网上学习平台和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5)允许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6)适合于移动学习。

(二)微课程概念理解中的误区

基于微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在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实践过程中会存在一些误区和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把微课制作视为一个技术开发过程

微课制作只有教育技术人员才能做。微课确实需要技术支持,特别是教育技术的支持,但微课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课程资源类型,因此,微课的制作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开发过程,更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下的精细创意的教育设计的产物,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工作,制作微课最关键的因素是人,这个人就是教师。

2 把微课视为课堂教学的截选,传统一整节课例中截取一段课例片段

其实,微课,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课程,其初衷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其内容是高度浓缩又相对完整和系统化的。中小学微课研究专家胡铁生指出,微课的设计制作理念是“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己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一个完整的微课资源包括一段精彩的5~10分钟的教学视频,以及与视频相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源,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和微反思(胡铁生)。而一段截取的微型视频,从完整性来说,它缺少了微课必备的配套教学辅助资源,即便是作为微课中的核心成份——教学视频,不管它是课例片断、微型视频还是微型讲座,如果它时间虽短,但内容不集中,不考虑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微视频。

3 把微课制作的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特别是拍摄和后期编辑上

比如购买价格昂贵的拍摄仪器,过于追求画面的清晰,导致在微课制作中后期编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过多。其实,真正制作微课过程中,微课内容的主题选择、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才是核心环节,忽视了这些核心环节,微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将不佳。

4 把微课程制作与设计视为教师个人的事

胡铁生指出,微课程资源除作为核心部分的微视频外,还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6个方面的配套资源,微课程资源只有融入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微课平台或系统中才可能被广泛利用,否则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因此,开发连贯性、完整性、系列化微课和学科化微课将是未来微课的发展方向,而系列化、学科化微课的开发与设计更需要团队协作,教师个人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各自为政式的开发只能使微课程建设处于低水平状态。

三 微课程的制作与设计原则

目前关于微课程制作与设计原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且主要从谈移动学习的角度谈其设计原则。如Ally提出移动学习的三条设计原则:(1)内容呈现的有限性和有意义性,即适应短时记忆的有限性,移动学习的内容呈现应以5~9个有意义的模块内容为主;(2)尽量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概念图或知识网络,而不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3)采用始前教学策略,即提供课程的总体框架,以便学习者在每个片断化的学习中能把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相联。克拉克(Clark) 和梅尔(Mayer)提出六条设计原则:(1)多媒体原则:使用较小的文本块和弹出式窗口呈现图片;(2)音频原则:以音频代替文本,且尽量减短解说;(3)接近原则:把相关性的内容以链接形式联系在一起;(4)精简原则:避免出现重复的信息(包括语言的重复);(5)精确性原则:不要使用任何与学习内容或情境不相关的信息,包括插图、音乐或环境噪音等;(6)对话性原则:在屏幕上设置小图标以引导学习者,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称的旁白或文字与用户进行对话。

国内学者顾凤佳提出五项微型移动学习课程设计的原则:(1)最小模块原则:每门课程应由5~9个有意义的、连贯的内容组块组成,以便学习者利用零碎学习时间进行学习。(2)多样化原则:包括版本多样化和内容多样化。版本多样化即同一内容设计成不同格式,适用于不同终端设备,既可能在功能型、智能型、触摸屏式手机上应用,又能在笔记本电脑、音频设备上使用。内容多样化是指要设计多种学科的微课程。(3)互动性原则:在微课程设计中应设计互动性、协作性、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以利于学习者批判性、创造性、协作性地完成知识应用过程。(4)快乐体验原则: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应让学习者伴随一种更自由、开放、快乐、愉悦的体验,要求一是所设计的活动要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并能引起其兴趣;二是采用文字、声音、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三是界面设计从用户的角度考虑,使之更简单、便捷、高效化。(5)个性化原则:移动学习为教师个性化指导提供了条件。[5]

笔者认为,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原则应包括:

(一)知识性原则

微课程要传授某一学科的知识点,知识性是其内在属性,也是评价微课程质量的标准之一。知识性原则首先要求所选择的主题要有意义,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于制作成微课程,只有某学科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才适合于制作成微课程,一些课程中的概念,在现今“知识离我们的距离只有一根鼠标多”的网络时代,知识大多可通过网络查找获得,因此这部分知识如果制作成微课就没多大意义。另外,知识性原则要求微视频中教师授课要有完整的结构,如要有引题、内容讲解、小结,及体现主题要求的练习。引题是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入主题学习,内容讲解是核心,小结是为强化所学内容的知识性,练习为巩固所学知识,几个环节缺一不可。

(二)兴趣性原则

微课程最主要功能是服从和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但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受多种因素干扰——如网络游戏的诱惑、网上购物的冲动、浏览各大新闻网页的习惯等。微课程要内在驱动学生者自觉排除外在干扰因素,专心于微课主题的学习,兴趣的调动和维持显得很重要。因此,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从主题选择到内容呈现形式及配套资源的建设等,都应该有助于调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所选择的主题要具体、实用,并用幽默、精练、点睛式的语言呈现出来,以便立刻吸引学生注意力。 如“××工程中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春江花月夜:为什么月亮能够代表我的心?》”“十句话谈论天气”等都是较好的微课主题 [6] ;内容呈现形式上,要从学生视角出发,考虑微课使用对象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内容呈现形式。国外较成功的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素,如TED-Ed提供的微课程内容呈现形式除真人讲解演示外,还采用了电子黑板、卡通动画等,呈现的界面生动多彩,内容简短精练,非常符合中小学生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水平。可汗学院为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在配套资源建设中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地图和自定学习计划,知识地图把零散的知识点用网络地图的形式串联起来,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路径。学生自定学习计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添加用户作为自己的教师,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学习及测试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学习计划。在学习和测试结束时,网站还制定了一套“成就”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颁发“勋章”,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7]

(三)微型化原则

不管把微课程视为一种资源类型,还是视为一种教学活动,微课程与其它类型的教学资源或学科课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微”字,有学者指出,微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微”:微故事、微内容、微问题、微研究,一事一议,一事一课,内容直指具体问题(黄建军等),因此,课程设计与制作中必须突出“微”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微”,即微课程的时间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目前我国微课大多在5~10分钟之间。这符合心理学上人的短时记忆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有效学习时间是10分钟左右,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开始分散,知识的遗忘速度变快,因此微课程制作和设计中要把握好“微”的时长特点;二是内容“微”,内容“微”体现在所选的主题小而具体,内容设计最小模块化。在主题选择时要注意,所选的主题应该小而具体,如“PPT字体的选择”“网分搜索的技巧”“英语单词记忆秘籍”“电大学员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等小而具体的主题比较适合制作成微视频。相反,一些需要持续进行课堂讨论的内容、需要深入学习知识的课程、比较复杂的知识等都不太适合制作成微课。当然,这里强调微课程的“微”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少,而是指内容精简凝练,是精简和浓缩。

(四)移动性原则

微课程提出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移动学习,使学习激动更为便捷化和随时随地都能发生,因此,移动性原则也是微课程设计和制作的原则之一。移动性原则体现在微课程资源——包括微视频和辅助资源,既可以通过PC进行学习,又适合于微型嵌入式系统的学习。通过PC进行学习即通过远程网络下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进行学习;微型嵌入式系统的学习是指基于智能手机、PDA、超小型上网本等设备的学习。移动性原则要求微课程建设中的资源格式,特别是微视频格式应该适合利用这些移动终端来学习。

参考文献

[1]唐军,李金钊.中小学微课程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3(9).

[2]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教育,2004(4).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生信息技术,2013(4).

[4]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

[5]顾凤佳.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课程设计原则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6]曾春妹.试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

[7]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猜你喜欢

原则微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