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教学观在商务类双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视角

2015-06-01姬顺玉郭小云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5年4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商务双语

姬顺玉,郭小云

(1.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2.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

建构主义教学观在商务类双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视角

姬顺玉1,郭小云2

(1.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2.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

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催生了新的教学观,诸如支架式教学。此种教学方式下强调学习的构建过程是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即教师的自主学习设计策略的实施是对知识网络形成的外部影响,而学生自主学习设计是知识内化的必然结果,因此要特别重视发挥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商务类双语课程基于其课程性质,与建构主义之下的支架式教学思想不谋而合。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商务类双语课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活跃发展,对高校商务类双语课程教学也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传统的商务类双语教学以灌输式的讲授为主,该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本文所探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则提倡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则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模式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创新精神。商务类课程教学的实践应用性强,通过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围绕学习要求和目标精心设计搭建教学脚手架,才能真正适应时代要求,培养锻炼学生的商务实践应用能力,从而适应日后所从事的各项贸易实务性工作。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与支架式教学法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是以个体获取知识和经验的理论,其中影响支架式教学的主要是维果茨基所主张的社会建构主义和皮亚杰倡导的认知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主张人的心理发展是协同性活动和群体交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认为学习者的“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有两次发展:第一次是具有集体性和社会性的活动,即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则是个体的内部心理机能”。心理间的机能向内部心理机能的转化升华实现了个体心理的发展。该理论表明:人的认知具有社会性,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是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在不断体验和互动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才能得以生长、发展和成熟。从集体的心理间机能向个体心理机能的内化过程,始于社会互动的层面,终于人自我的内在层面,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在此转变而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一部分。

认知建构主义以皮亚杰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布鲁纳、奥苏伯尔等的认知学习理论有较好的承接性,它更为关注个体的认知经验(如知识理解、认知策略)和情感经验(学习信念、自我概念)。其基本观点认为学习本身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丰富和调整已有认知结构的活动。意义建构的实质就是同化和顺应统一的结果。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从而融入到原来的经验结构中;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它更强调意义的双向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理论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促使他们在学习认知过程中转换观念,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目标制定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完成这样的转化过程。

(二)建构主义下的支架式教学法

“支架”一词原为建筑行业用语,即“脚手架”。 建构主义下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理论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这些由教师提供的“支架”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认知的过程中转换观念,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整个学习活动的目标制定者和引导者则由教师来完成。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导的学习模式,教师则作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角色。学习者自身是信息整合的主体对象,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拥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有利于其潜能的挖掘。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引导者提供学生学习所需的情境,协作任务以及互动的方式及目标等,就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秉持“情境”、 “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基本要素。建构主义学习有六个核心特点,即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学习的诊断性和反思性。同时建构主义学习是探究定向的学习、情境化学习、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社会性学习和内在驱动的学习。

二、商务类双语课程教学的特点

双语教学即在双语教学的模式下,外语是学习学科知识的教学语言和工具,学科内容则是外语学习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我们目前商务类课程所说的双语教学则主要指的是使用英语和汉语来完成授课的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单方面强化语法的掌握和单词量的累积,但往往忽略口语应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这使得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于纯粹的英语语言课程的教学。结合这一类课程的学习要求及学习内容,其课程体系同纯语言可曾相比具有以下特殊方面。

(一)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

商务类课程是为学生日后从事真实的国际间的或国内的商务活动而服务。因此学生在具备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更需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可以流利的使用英语工具,应用商务知识进行各项商务活动,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发盘”、“还盘”等交易磋商环节,合同条款的拟定,商务单证缮制等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具备具体的操作技能和角色思维能力。因此课程教学必须要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

(二)自主学习环节是教学中重要的过程

鉴于课程的最终落脚点是应用于商务实践,故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参与和自主能动性设计必不可少。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单一的直接灌输式,而是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商务双语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英汉互译,更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挖掘,如此学习的内容就更加厚重有内涵。因此教学中应该注重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把许多教学内容交给学生自己,通过他们自己的设计、模拟和想象来完成学习。

(三)课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

商务类双语专业课程的教学也要注重联系性。各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穿插,相互服务和支持的结构体系需贯穿整个教学。比如说在《外贸英文函电》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经常需要围绕一个具体的沟通目标来进行练习。练习内容需要运用到《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商务单证》等多门课程的内容。有时还会在多门课程教学中运用统一的商务案例和背景资料,将这些案例和背景资料贯穿始终,当多门课程教学结束,学生就完整的体验了这个商务案例的每一个环节。故商务类双语课程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的思想、触类旁通的意识。切不可一门课程自成体系,相割离于整体。

三、如何构建商务类双语课程教学的“支架”

建构主义下的支架式教学法可以很好的服务于商务类双语课程教学上述的这些特殊点。结合当下商务类大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以及多年的一线商务类课程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构建这类课程教学的支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课程教学目标透析

商务类双语课程其显性目标是培养综合实践型商务人才,而隐性目标则是培养建立成体系的自我学习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因此教学中对每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先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从而确定所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以教学大纲为核心,逐步确定出各级子目标及它们内部的逻辑关系。由形成的关系图进而确定为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所需的支撑内容,为搭建支架建立基础。通过围绕教学内容的隐形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隐形教学目标的设置,寻求与之相匹配的“脚手架”来辅助完成各项目标。图1为商务类双语课程的目标导向图。

图1 商务类双语课程教学目标导向图

(二)课程教学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凸显实践性,是一种行为导向的组织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学习层次,确立兼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模拟情境。在开展情境教学前做好准备工作,例如外国文化背景的交代确立,所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和典型英语句型。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具体情境(案例),应用所学商务知识展开模拟、预演。例如模拟商务谈判其中的一个环节——机场迎接外商,学生可分两组,扮演角色双方,学生需用英语与未曾谋面的外商接洽交流:接机礼仪、自我介绍、乘车礼仪、安排食宿等。仿真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三)教学信息资源获取

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目标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各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传统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印刷媒体,如书籍、报刊杂志和挂图。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普及,数字图书馆、多媒体等新型信息资源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对于商务类双语课程,学生需要获取英语学习资源、商务知识资源、商务软件资源等。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提供获取资源的平台,并对学生掌握的资源加以甄别保存、科学统筹,从而最大化发挥教学资源的服务作用。

(四)教学自主学习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是支架式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支架式教学首先需要根据既定的学习主题目标建立一个与之关联的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且要因人而异(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具有个体差异性,以便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水平,如沿着脚手架逐渐向上攀升)。在此过程中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四、商务类双语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和流程

支架式教学的核心就是“支架”的搭建、应用和撤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借助“支架”将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生。这种转移通常由5个环节构成,下面就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一宗出口贸易合同作为情景案例来说明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 搭建教学“支架”

基于课程的隐性和显性培养目标,围绕某企业一宗出口业务案例,设计一系列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进行前期准备,比如统筹调研工作、前期交易磋商中商务双语洽谈(包括口头谈判与书面函电谈判)、合同签订、货物运输、报关、报检、以及制单结算等多项任务。然后要求学生针对具体任务搜集信息资料,设计人物功能等。

(二) 引导进入情境

借助搜集整理的有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入实际商务活动情境。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图片影音等展示真实的商务实务,并在整个环节中设置分段式情境,例如商务谈判前期准备情境、谈判进行中情境、合同执行阶段以及理赔仲裁情境的模拟设置。

(三) 启发独立探索

学生进行情景模拟的过程中,让他们自行决策,自行设计。学生的独立探索以教师的前期引导为基础。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知识支架逐步攀升,同时更为关键的是把握好支架的“支”和“撤”的实际,帮助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活动。

(四) 协作学习过程

协作式学习模式在双语教学课程中主要以小组讨论形式展开。例如商务类课程模拟谈判主要依托于此。班级分组扮演贸易谈判双方,组内各个谈判角色分工。通过组间、组内协作模式共同完成学习,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图2 以某企业出口贸易合同案例构建课程的支架

(五)实施科学效果评价

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要求学生个人进行自我评价和对整个协作小组学习效果进行总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的贡献和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三方面。通过评价对整个教学过程及效果有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形成反馈,再对“支架”进行修正,完善情景模拟的过程。

图2以该出口案例来说明支架式教学在商务类双语课程中的应用过程。

五、支架式教学在商务类双语课程中应用效果的评价和完善

无论基于何种理论指导教学方法最终都需进行教学效果的测试和评定。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更好的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针对支架式教学方法下商务类双语课程的教学评价,同样以“模拟中草药交易”为例,对其教学效果采取各项打分制的综合评价模式。

表1 某企业出口贸易合同案例的支架式教学效果评价表

最终教师根据各个小组总得分情况作出初步的教学效果评价。同时要对支架搭建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做以综合和个别点评,特别是针对存在的问题能够深入帮助学生主体分析探讨,促进下一环节的进步和提高。

[1] 姜延书,郝凯,孟东梅,谢朝阳,潘素昆.国际贸易谈判的支架式教学设计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5):122-124.

[2] 盛艳,张伟平.从系统方法的视角看支架式教学的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1,(20):38-40.

[3] 冯曼.建构主义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计算机辅助项目基础上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J].成人教育,2011,(11):120-121.

[4] 贺月.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63-65.

[5] 蔡寅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中国化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6] 李洪杨.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7] 金颖.论国际商务函电的课程特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J].考试周刊,2007,(5):84-85.

[8] 赵一蔚,辛恺.商务英语写译课程中的情境设置与个性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11,(1):41-43.

[9] 程迎春.商务英语函电的课程特点及教学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14):44-45.

[10] 姚莉.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探究[J].科技信息,2010,(04):128-129.

(责任编辑 王鉴/校对 王明娣)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Concepts to Bilingual Instructionof Business Cours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affolding Teaching

JI Shun-yu1,GUO Xiao-yun2

(1.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Lanzhou,Gansu,730020,PRC;2.Lanzhou Longqiao College,Lanzhou,Gansu,730020,PRC)

The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the Constructivism theory has inspired some new teaching concepts,for example,scaffolding teaching.In this teaching model,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learning is the process of the forming knowledge network.That means,the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of autonomous learning design by teachers exerts external influences on the formation of knowledge network,while students’ design of autonomous learning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internalizing knowledge.Therefore,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organizing role of teachers and the principal role of students.The teaching ideas of bilingual business courses?coincide with those of scaffolding teaching guided by Constructivism.This paper makes discussions on the specific methods and procedures of applying scaffolding teaching to business bilingual courses.

constructivism;scaffolding teaching;bilingual business courses

2015-06-16

兰州财经大学2013 年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支架式教学法在国际商务函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姬顺玉(1975—),女,河北易县人,兰州财经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研究

G 42;G 424

A

1674-5779(2015)04-0061-05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商务双语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
商务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