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极拳身体实践悟《道德经》养生之道
2015-06-01顾燕冲
顾燕冲
(南通理工学院 基础课教学部,江苏 南通 226011)
从太极拳身体实践悟《道德经》养生之道
顾燕冲
(南通理工学院 基础课教学部,江苏 南通 226011)
太极拳是中国的“哲学拳”,根植于传统道教的土壤,是武术中最具代表的“养生拳”。太极拳把独特的阴阳运动和养生结合在一起,体现出《道德经》在养生方面的辩证观和价值观;领悟《道德经》能使人们在认识生命本真的同时,达到身心平衡、延年益寿的养生效果。
太极拳 《道德经》 养生之道
太极拳是“万拳之母”,注重内外兼修,有效调整人体生理和心理机制,是科学的养生运动。万经之首的《道德经》是太极拳取之不尽的拳理拳法的渊源,《道德经》的养生核心思想是“自然”和“无为”,我们可以通过太极拳的外炼技术拳理的实践、内炼气神平和的感悟和心性品德的修炼几大方面体悟。
一、太极拳外炼养形与《道德经》养生之道法自然
《道德经》养生之道的核心是性命双修,相当于太极拳身体实践中的外练和内练。外炼指手眼身法步等有形的初级功夫,体现在太极拳的套路、推手与技击等方面。太极拳视技击为末技,太极拳的功法技巧与养生原理自成体系。
1.道法自然与养生
“太极拳”身体实践外练所现的一举一动、手眼身法步都贯穿“道法自然”,体现在太极拳外炼中的养生,就是讲究人体的小循环要符合自然规律,即人道循环要跟上天道循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0章),“一”就是太极,“二”就是阴阳,太极生阴阳,万物顺乎自然以为治。
2.道法自然在太极拳外练中渗透
太极拳的拳法功法招式变化无穷,几乎处处都可用《道德经》中的哲理解释。《道德经》之论“道”完全以物质为基础立论,太极拳外练手眼身法步,也是靠自身的自然之造化本能而起作用的。
下面以手为例,太极拳对手的要求很细,细到每个手指的功用。手的动作很多,如掤、捋、挤、按等十几种,所有手法都是《道德经》中阴阳论等哲理的体现。如掤,在前进后退、左旋右转的运动中常能见到,又可与手部其他方法联合运用,如捋、挤、按、採、挒、肘、靠等形成各样的劲,主要起着接着、引化、避实就虚的作用,用哪个部位接着,哪个部位就能形成圆周切线引化掉对方的进攻,如果对方继续加力就会失去着力点,影响身体的平衡稳定,因而受到我方的支配,正体现出《道德经》中以弱胜强、道法自然的思想。
外练中的眼身法步同样能彰显以上道理。眼法要眼随身法,身法要求虚实轻灵,以腰为轴,以身带步和手适应敌方变化,前后、左右、上下均灵活中正,应物自然,随手奏效,先懂“法”,后法自然而至;步法有进、退、顾、盼、定五步,足行五步似猫行,移步到适合攻击对方的位置上,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都要虚实分清,左虚右必实,左实右必虚,无不随意所欲。太极拳用肢体反映出上下、左右、内外、高低、伸屈、动静、虚实、分合等阴阳运行轨迹的相融、相承带来人的形骸气血通畅精神娱乐的养生成效,也是太极拳强调外练道法自然的最好诠释。
二、太极拳的内练养神与《道德经》养生之无为而治
太极拳更注重内练,内练精神、气、力、功,要求达到精力充沛、气沉力顺、功法纯熟的目的。内练中练气养神是高级的功夫,强调心静气顺、精神贯注。“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陈鑫《太极拳论》)。养生讲究宁静其心,使精气浩然、淡泊明志,做到心静、气敛、神聚。
1.养生与无为清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德经》第16章),达到极端的空虚无欲,坚守彻底的清静无为,万事万物都要回归根本、回到清静,养生亦不例外,养生的根本是静,运动的根本也是静,是复归于生命。静又不是否定运动,这正是太极拳《十三势歌》里描述的“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的养生之道,符合自然,源远流长,永远不会有危险。
2.内练与《道德经》之无为而治
《道德经》第67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养生三宝是太极拳养生内练奉行的原则,有柔慈才能勇武;有俭啬才能大方;不敢居天下人之先才能成为万物之长。《道德经》的养生之道核心在于既要养身、更要养心,心理和生理同时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清代李亦畲太极拳论《五字诀》的有:“一曰心静,二曰身灵,三曰气敛,四曰劲整,五曰神聚。”这些拳理都符合《道德经》之养生之道,老子在《道德经》第10章说:“涤除玄监,能如疵乎?”除去心中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够没有瑕疵吗?宁静养生是最高修养。
太极拳内练主要有精神、气、力、功四法,长期坚持就能达到无为清静的境界,实现无为而有为的养生目的,下面以气为代表说明一下:
(1)练气是传统养生的精髓
传统养生很重视养生之气的修炼,气是生命之源,《道德经》第10章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人的精神和肉体能否相合为一?专气就是养气、守气能否专一凝聚,柔和得像婴儿般有本真状态?老子认为,人的最好状态是形神合一,神有依,神为主,心凝神定,不为外物所扰,像初生婴儿那样驻守内在之气,不散失,无为纯真,通达清明,养气修心,修心修德,这样就达到养生的境界。
(2)太极拳气的运用
太极拳注重心静用意,意气相合,呼吸匀长,气运周身。练习时要求深、匀、细、长,正如武禹襄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要解》所说“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又如清代王宗岳《十三势歌》所云“气遍身躯不稍滞”,“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3)太极拳中气与其他内练身体实践的有机组合
无论是炼气养气太极拳要求,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随,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气劲三者相随,武禹襄太极拳论曰:“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从太极拳运气要求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上下相随、身法中正、意气相通等身体实践就体现了《道德经》养生的核心思想:“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道德经》第5章)养生可无为而治,犹如天地空虚而能生万物,守住中正不偏不倚,守道并非无所作为,力求无形物象,应物自然,行无为之治。
三、太极推手招法与《道德经》之贵柔养生
太极拳推手招法技击理念同理太极理念,是以静制动、立身虚静、以柔为主,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阴阳交错,化掉对方的劲力,知己知彼,克敌制用。太极拳蕴含的《道德经》之贵柔养生深刻道理,在太极推手许多功法中都有体现。
1.太极推手招法互动范式
推手有单推、双推,无论是平圆推手、立圆推手,还是四正推手等,都是通过虚静意探、听劲问劲了解劲的大小方向,对应旋转、掤捋挤按,拆招喂招,顺其来势、明辨虚实,以实击虚,推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切磋交流,为推手的身体实践养生打下基础,这是解决人类社会、自然界一切矛盾的金钥匙,也是养生之道。
2.太极推手中《道德经》之贵柔养生思想
《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心胸宽广静,沉静而甘于处低洼之处的人,是最能发挥特长的人,也是符合养生之道的。如太极推手就是要求缓慢柔和、刚柔相济,以静待动,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随机应变,安然处之。如推手时掤劲的运用上,就要甘于处下,把握时机,沉静应战。又如《道德经》第22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说明和别人交手委屈才能求全,贪心反而惑乱。太极拳推手中讲究“走”和“粘”,人刚我柔谓之走,随对方力量来劲谓之粘,急则应急,缓则随缓,极柔成就极刚。太极推手就是舍己从人,顺应客观规律的最好例证,也是养生的很好诠释。
太极拳在运动过程中始终贯穿阴阳、虚实、动静、开合、圆方、卷放轻沉、柔刚、慢快及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这些太极拳的基本原则正是《道德经》养生之道的最好诠译。
[1]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人民体育出版社编.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