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RBD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花马街为例
2015-06-01王荣红李继红
王荣红,王 成,李继红
(1.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与经济管理系,云南 丽江 674199;2.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
1 引言
C.Stansfield和J.E.Ckert(1970)最早提出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的定义: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1]。StephenL.J.Smith(1990)定义RBD为: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2]。随着城市旅游的兴起,城市旅游的重要空间形式—城市RBD,由于其在城市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日渐凸显,逐渐引起了政府、旅游业者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自从保继刚(1995)将城市RBD的概念引入到我国之后,国内学术界掀起了一阵有关城市RBD研究的热潮[3]。RBD在我国直译为游憩商业区,也有学者将其译为旅游商业区[4]。从理论研究层面看,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的阐释与辨析、类型划分与基本功能、开发条件、空间布局与结构及消费者行为研究等方面,少数文献探讨了RBD的规划思路及发展对策等。近几年,学者对我国城市RBD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包括环城游憩带、产品体系、空间结构、空间布局、形成机制等,研究案例主要涉及上海、广州、昆明、苏州、宁波、兰州、重庆、西安、武汉等[5]。
作为现代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之一,RBD潜力巨大,它的建设既可以使城市中不同等级的空间受益,也可以为当地居民和旅游者提供并不冲突的服务,是发展城市旅游、解决城市生活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能够为城市的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不同的城市在开发建设RBD的时候,要考虑到城市的定位和未来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创新的具有自身特色的RBD开发模式。RBD作为城市游憩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RBD从理论走向实践应用的过程中,RBD面临理论与规划实践脱节、可操作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5]。
选取已经具备发展雏形的丽江花马街RBD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RBD对丽江城市发展的影响,对丽江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研究样地概况
花马街位于丽江古城到玉龙雪山的主通道之一上,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花马街建筑群采用了丽江纳西族传统的建筑风格,其随意、得体、亲和、质朴的纳西建筑风格契合了整个城市的风格。花马街划分为花马骏苑、花马雅苑、花马流芳苑、温州潮流、西湖风韵和花马客栈城、花马香榭道等七大商业街区。七大商业街区分别以经营客栈、休闲、餐饮服饰和特色文化四大类商品为主,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已初具旅游综合体的雏形。
根据《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的规定,丽江古城新增商铺受到严格控制,而古城周边欠缺可售的商业物业。花马街最南端距离古城直线距离只有800米,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从2002年起,经过10余年短暂的发展,花马街已经发展成为以服务旅游的特色餐饮为主,百货零售为辅的游憩商业区,商业氛围较浓。花马街RBD与同城的鱼米河RBD和玉河走廊RBD相比来看,其特色形象比较鲜明,即丽江著名的特色餐饮店多汇集于此,诸如丽江特色的野生菌、腊排骨、三文鱼、黑山羊等。花马街RBD成为了旅游团、散客品尝丽江特色餐饮的首选。
3 花马街RBD对丽江城市发展影响
经过10余年短暂的发展,花马街RBD从名不见经传到小有名气,从行人稀少到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发展成为丽江著名的特色餐饮一条街。
3.1 积极影响
3.1.1 有利于优化城市旅游餐饮供给体系 成功打造了特色餐饮一条街。同时,也汇集了川味、韩国料理、回族餐饮、北方水饺、兰州拉面等全国各地、各种口味的餐饮,大大方便了来自异乡的游客。花马街RBD优化了丽江旅游餐饮供给体系。
3.1.2 有利于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根据2013年7月1日—15日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得知:花马街RBD主要以地方特色餐饮为主,餐饮店103家,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市场潜力巨大,催生了一批互补性、关联性强的相关产业,延伸了旅游产业链,促使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布局合理、资源高效利用、旅游服务产业配套、规模较大的特色饮食服务一条街。在花马街有限的区域内,集聚服务业的多项产业的互补、良性、健康、有效发展。总之,旅游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3.1.3 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2013年7月16日—25日,课题组选择了花马街几家典型特色餐厅进行抽样调查,见表1。
表1 花马街特色餐厅面积和员工情况比较
根据调查结果得知,六家餐厅的房屋均为纳西族传统的民居建筑,均为三层的独立式联排或者单体建筑。其经营面积相差不大,在800平方米到1210平方米之间。每家餐厅带动的就业人员在36人到55人之间。在餐厅工作人员中,男性员工多于女性员工,女性员工主要在厅面工作,男性则传菜、配菜等劳动力强度稍大的工种。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70%的员工年龄主要集中在18岁—25岁之间,年龄在25—45岁的员工在餐厅管理层工作,其中年龄层最高45—60岁的员工主要是洗碗工。餐厅80%的员工仅有初中学历,学历相对较高的专科和本科员工主要集中在餐厅的管理层。
3.1.4 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2013年7月16日—25日课题组的调查结果,花马街RBD经过10余年的发展,集聚了较高的人气,尤其是不远万里而来的旅游者。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提高该区域经济效益,如沿街商铺产权所有者的收入增加,经营者经济收入的增加(详见表2),周围社区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等。
表2 花马街特色餐厅年营业额情况比较
由于受旅游淡旺季节的影响,每年的经营情况也会产生相应的波动。这六家店经营时间均在四年以上,其中彩虹鱼庄、东巴野生菌经营时间超过十年,经营业绩随着淡旺季发生相应的波动。虽有波动,但总体上业主的经济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仍然持续增长。另外,花马街周围社区居民的收入也得到明显的提高,这个片区的居民把原来的庭院式纳西民居重建或改建为3—5层配有标间的小洋楼,出租给外来的务工人员,租赁价格每标在600—700元/月之间,60%的家庭仅房租收入就达到1万元/月。
3.2 存在的问题
3.2.1 游憩设施与游憩需求相去甚远 花马街正处于CBD向RBD过渡阶段,为RBD的发展初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花马街商业气氛已非常浓郁,可谓商铺林立;但提供休息、娱乐的场所非常少,游憩设施无法满足游客和居民的游憩需求。
3.2.2 高端市场与中低端市场消费结构脱节 花马街RBD高地价、商业定位服务于旅游者和豪华装修等原因,决定了其餐饮价格和其他各种商品价格高于其他地段、同类菜品和商品的价格,排斥了普通当地市民在花马街的消费。
3.2.3 特色化与同质化竞争加剧 在花马街上,同是经营丽江特色餐饮的经营实体在空间上集聚,同类产品的市场供给能力大大增加。方便了旅游者,节约了其时间和交易成本。但是,由于经营项目雷同,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大大加剧。
3.2.4 交通拥堵与RBD升级换代不相适应 在旅游旺季和日常高峰时段,花马街人流量和车流量非常大,究其原因,一是道路狭窄,二是停车场车位严重不足,导致道路两旁占道停车现象严重。这些原因导致的结果互相叠加,致使游客花在旅途上的时间增加,违反了旅—游最小时间比的原则[6]。
4 对策
在丽江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丽江花马街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从CBD逐渐向RBD过渡,进入RBD的初级阶段,成为丽江市具有代表性的RBD之一。针对丽江花马街RBD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4.1 增加花马街RBD游憩元素,实现商业-游憩协调发展
在引导旅游经济实体发展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游憩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游憩环境,既满足旅游者旅游的需要,又要满足城市居民休闲的需要。以人体工程学理论为指导[7],按照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游憩设施。结合丽江“四创两申”(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节水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的要求,将RBD规划与城市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商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起来,体现“多规合一”的思想[8],实现商业—游憩协调发展。
4.2 改变经营理念,实现高-中-低档的产品有机衔接
引导花马街RBD区域内的旅游经营实体改变经营理念,其经营的产品既能满足旅游者的高档消费需求,又能满足本地居民中低档消费需求,将高-中-低档的产品有机衔接起来,在淡旺季节采用不同的价格策略,以物美价廉的产品吸引本地居民消费,实现淡季不“淡”。
4.3 走差异化的特色经营之路,规避同质化竞争
建议引导花马街RBD区域内的旅游经营实体认真洞察市场需求,针对细分市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经营之路,规避同质化竞争。
4.4 采取物理变更的交通管制措施,实现交通与旅游协调发展
交通作为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和依附基础,对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9]。旅游者对交通的要求日益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也产生深远的影响[10]。交通条件的改善带来了游客总量增加,旅游发展促进了交通的改善。
花马街交通拥堵制约了其RBD的升级换代,建议交通管制部门采取以物理变更的方法为主来优化花马街的交通,实现交通与旅游的协调发展。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将目前交通工具的双向运行模式改为单向运行模式,在民主路与花马街交汇处设立隔离设施,从南(丽江古城)驶向北(玉龙雪山)方向的交通工具从花马街现有道路通行,从北(玉龙雪山)驶向南(丽江古城)方向的交通工具经象山东路进入教育路。二是禁止在道路两旁停车,增建立体式车库,增加泊位,缓解进入花马街区域车辆停车难的问题。
[1]Stansfield C.A,Rickert J.E.The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70,2(4):213-225.
[2]保继刚,古诗韵.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形成与发展[J].人文地理,2002,17(4):1-6.
[3]张立生.城市RBD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104-107.
[4]王玲,斌史.城市RBD的研究与发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28-30.
[5]方远平.RBD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困境与出路[J].规划师,2008,24(7):33-37.
[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4.
[7]王荣红.探析旅游规划中的人体工程学[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4):67-69.
[8]王吉勇.分权下的多规合一——深圳新区发展历程与规划思考[J].城市规划,2013,20(1):23-29.
[9]阚如良,黄华,孔祥德,等.交通业与旅游业的双向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基于宜昌市区域交通变化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10):1106-1109.
[10]杨瑞霞.交通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2004(5):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