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教育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
2015-06-01周艳华朱弟珍
周艳华 冯 帮 朱弟珍
(1.湖北师范学院,湖北黄石435002;2.湖北省十堰市大坪学校,湖北十堰442013)
初级中学教育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
周艳华1冯 帮1朱弟珍2
(1.湖北师范学院,湖北黄石435002;2.湖北省十堰市大坪学校,湖北十堰442013)
为了解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的应用情况,选取湖北省4个市县12个班级的588名初级中学学生和10名初级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对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初级中学教育激励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激励对象狭窄,教育激励标准机械,教育激励功能弱化,教育激励方式单一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班级规模过大,教师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素质教育条件下,教育评价机制的滞后与脱节;分科教学条件下,难以形成教育激励合力;教育激励理论不完善,教师对教育激励方式缺乏探究。改进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应用中的对策在于构建教育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自我激励;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激励标准灵活多样;提升教育激励意识,激励功能深入广泛;积极探究激励方式,协力丰富教育激励理论。
教育激励;初级中学;问题;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激励在学校教育中应用的逐步深入,学术界开始把教育激励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词汇进行研究。当前关于教育激励的研究呈现出四大特点:注重教育激励的理论构建,注重研究教育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注重研究教育激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部分集中于研究教育激励对教职工积极性的调动。但已有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关于教育激励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实证研究;第二,对教育激励在各阶段具体应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上,对身心发展迅速而不平衡、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处于第二逆反期的初中学生的教育激励问题研究匮乏。根据当前教育激励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本文从教育激励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出发,运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究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旨在使教育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的应用情况,引导教育者客观理性地看待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应用中的问题,以更好地改进教育激励工作,提高教育激励的应用效果。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认为教育激励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既定教育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要,采取的激发学生产生完善自我动机和行为的教育手段。本文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对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应用的情况进行实证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1.研究对象
通过整群抽样在以“教育大省”著称的湖北省选取4个市(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黄冈市),所选4个市分布在湖北省的不同方位,具有代表性。在每个市或其下属县、乡镇随机选取1所初中(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乡建新中学、黄石市第十六中学、十堰市丹江口市习家店中学、黄冈市黄梅县实验中学),这4所学校包括了市级中学、县级中学、乡镇级中学,保证了样本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每所学校初一、初二、初三3个年级各随机选取1个班级进行调查,所选班级的所有学生参与调查,平均每个班级学生取样数量为50人。每所学校随机选择1名任课教师,1名班主任进行访谈。实际调查过程中,发放学生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92份,剔除无效问卷4份,获得有效问卷588份,问卷回收率为98%。访谈教师10名,其中班主任4名,非班主任教师6名。
2.研究工具
自行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关于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应用情况的调查》,此问卷旨在了解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应用中的问题。按照研究目的及掌握的材料,结合小范围座谈搜集的有关材料,整理出初中教育激励应用情况的4个维度:教育激励的对象,教育激励的标准,教育激励的功能,教育激励的方式。每个维度分为若干项目,每个项目多采用座谈搜集的原始材料,最终形成的问卷包括12道单选题目,2道多选题目,1道开放性题目,总计15道题目。
针对任课教师、班主任的访谈旨在更加深入地了解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的应用情况,探索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应用中的阻碍因素和具体策略。
3.分析方法
调查数据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t检验分析等处理。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提出在初级中学应用教育激励的具体对策。
三、结果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突出反映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应用中的问题,对教师的访谈主要探索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应用中问题的成因,调查结果如下:
1.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应用中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应用中主要存在着教育激励对象狭窄、教育激励标准机械、教育激励功能弱化、教育激励方式单一等四方面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1)教育激励对象狭窄。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的必然选择,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和要求,素质教育杜绝对学生进行筛选和分类。教育激励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必须服从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保证教育激励对象覆盖全体学生。此外,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不断增强,他们非常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到他人和集体的肯定,他们更渴望被理解、被关爱、被尊重,因此教育激励对每一位初中生都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对湖北省初级中学教育激励应用对象覆盖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详见表1。
表1 教育激励对象调查情况
表1显示教育激励主要对象为所有学生的占27.55%,优秀学生的占41.67%,一般学生、待优学生的比例均不到20%。表明当前教育激励对象以优秀学生为主,一般学生和待优学生较少得到激励,教育激励主要对象为所有学生的水平较低。在对教育激励提建议的过程中,63.78%的学生提到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得到激励,进一步表明教育激励对象狭窄。
(2)教育激励标准机械。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提高学业成绩,更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激励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激励标准应符合素质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69.39%的学生认为自己得到正激励是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或学习进步,78.23%的学生认为自己得到负激励是因为成绩落后或退步。学生因才艺、身心健康、思想道德、行为表现等得到激励的比例均在10%左右,远远低于学习成绩所占比例(详见表2)。调查结果表明不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学校的激励标准均以学习成绩为主导,对学生才艺、身心健康、思想道德、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激励较少,教育激励标准机械。
表2 教育激励标准的调查情况
(3)教育激励功能弱化。教育激励的功能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体现为: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进一步完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提高学校及班级管理的效能;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推进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从微观角度来看教育激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特别是在待优学生转化工作中作用突出。教育激励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如何呢?调查结果详见表3。
表3 教育激励的效果
表3显示:不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有超过65%的学生认为其对自身发展有积极效果。正激励和负激励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效果,正激励产生消极效果的比例为5.78%,负激励产生消极效果的比例为25.17%,负激励产生的消极效果明显高于正激励产生的消极效果。另一项调查显示67.59%的学生希望能够多一点正激励,少一点负激励,这与正负激励产生实际效果的差异有较大关系。两项调查结果共同表明激励能够对学生发展起到较多积极作用和较少的消极作用,负激励产生的消极作用显著高于正激励产生的消极作用。
在对教师的访谈过程中,当问及“您认为激励在教育教学中作用如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时,被访谈老师均谈到教育激励在教育教学中作用明显,其中S学校一名班主任对教育激励的具体功能做了较全面的阐述:“在教育教学中,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可能给学生无穷的力量,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在班级管理中,教育激励的作用就更为突出,恰当的正激励和负激励都有利于良好班级氛围的形成,教育激励在管理调皮学生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
初步观察教育激励效果的调查数据及对教师的访谈资料,可能认为教育激励的效果、功能发挥情况比较乐观,但通过概括教师对教育激励作用的阐述及对教育激励标准(见表2)的分析不难发现,教育激励功能效果的发挥更多体现在学生学习和班级管理这两方面。教育激励在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调动学生积极性、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发挥较少,教育激励功能明显弱化。
(4)教育激励方式单一。随着初中生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的不断发展,他们更喜欢别出心裁的独一无二的东西。因此对初中生的激励不仅要采取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而且必须注重激励方式的多样性,保证激励方式受学生的喜欢和欢迎,以达到理想的激励效果。
研究首先对教育激励的实际方式和学生期望的教育激励方式进行调查和对比,结果显示实际教育教学中正激励方式以口头表扬、谈话等情感激励为主,学生期望的正激励方式比较丰富多样。学生实际得到的正激励方式与期望得到的正激励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统计值p为0.018。负激励的实际方式和学生认为有效的负激励方式均为谈话教育,但学生对负激励中谈话教育的期望比例远高于实际比例,学生得到的负激励方式与对学生有效的负激励方式之间差异非常显著,显著性水平统计值p为0.021,可见当前初中学生对教育激励方式的认可度较低。教育激励的实际方式和学生期望的教育激励方式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教育激励的实际方式和学生期望的教育激励方式
因为初中生对教育激励方式的多样性有更强要求,本研究对初级中学应用教育激励方法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学校常用的教育激励方法有表扬法、鼓励法、奖励法、批评法,以上四种方式的使用比例最低为60.88%,最高达84.01%。较少使用的激励方法有评比法、荣誉法、谈话法、榜样法、惩罚法,可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育激励的方法比较有限,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学生对灵活多样的教育激励方式的需求。综合两项研究来看,学生对当前教育激励方法认可度较低,教育激励方法无法满足学生对丰富多样激励方式的需求。
表5 教育激励的方法调查
2.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应用中问题的归因
通过对初级中学部分班主任及具体科目教师的访谈,进一步明确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应用中的问题,深入探究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应用中存在问题的成因。通过规范分析的方法得出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1)班级规模过大,教师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班级授课制是当前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形式,班级规模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班级人数在41~50人的占42.86%,51~60人的占46.26%,60人以上的占10.88%(见表1)。在50人以上的班级中,有高于50%的学生认为教育激励的对象为优秀学生,低于10%的学生认为教育激励的主要对象是待优学生。班级人数越多,把优秀学生作为主要激励对象的比例越高,把所有学生作为主要教育激励对象的比例越低,班级人数对教育激励对象的覆盖情况有显著影响。我国2006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校舍建设与管理工作通知》曾明确规定城乡初中每班班额不超过50人,调查中班级人数超过50人的占57.2%,表明班级规模过大现象不容忽视。
在调查过程中当问及您开展教育激励的主要阻碍因素有哪些时,所有被访谈教师都谈到班级规模过大。正如H学校初二年级某班班主任王老师所说“班级人数太多了,50多人,要想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抓那些成绩好的和特别扰乱纪律的,这样既可以保障教学效果又能建立好的班级秩序,两头抓好了,就不会有大的问题”。和王老师有一样想法和做法的教师在当前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不少见,这些教师陈述的班级人数多不好管理也确实是教育事实,研究者在调查过程中也深切体会到大规模班级条件下兼顾每一位学生的难度。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内,教师能够关心与照顾的学生是有限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育激励的对象只能是少部分优秀学生和扰乱纪律的学生。
(2)素质教育条件下,教育评价机制的滞后与脱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许多地区进行了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但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依旧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挣扎。教育评价机制也仍然以应试教育倡导的分数、成绩为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身心素质被忽视。教育评价机制是制定教育激励标准的导向,导向唯考试、成绩是问,教育激励的践行也必然以学生学习成绩为评判标准。在访谈过程中有年轻老师抱怨:“我们知道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也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观远比成绩重要,可是在评价教师的时候,谁会看学生的素质、能力,还不是把学习成绩当做首要评价指标。所以不管采取激励还是什么方式,首要目标和标准必然是学习成绩。”该老师的怨言表达了许多教师的无奈,想要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教育评价机制的滞后与脱节,直接把教育激励的标准推向机械的分数、成绩。
(3)分科教学条件下,难以形成教育激励合力。虽然当前关于增加基础教育中综合课程的号召在不断加强,但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仍是考试课程,教学形式仍以分科教学为主流。在分科教学条件下,科任老师都注重自己所教授科目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主体性、价值观等的培养只是有限地渗透在教学内容中,对学生的激励也主要围绕自身教学活动展开,科任老师缺乏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教师之间难以形成教育激励合力。根据已有研究来看,教育激励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中较为普遍,本研究特地访谈了W中学初一年级的思想品德老师,当问及您对教育激励的理解时,该老师的回答如下:“教育激励就是激励学生进步、上进,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也会用到这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可是我认为激励学生更多的是班主任的事,班主任应该对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生活、行为习惯、道德素养等负更多的责任,我们科任教师还是应以完成科目教学任务为主。”科任教师对教育激励的认识局限于保障教学效果,把教育激励更多地当成是班主任的事。而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科任教师间无法形成强大的教育激励合力,教育激励也只能发挥比较有限的功能。
(4)教育激励理论不完善,教师对教育激励方式缺乏探究。当前关于教育激励的理论研究非常普遍,但学者们对教育激励定义、原则、模式、功能等的理解和研究侧重各不相同。教育激励研究结果呈现出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特点,关于教育激励的理论缺乏统一、清晰、全面的论述。教育激励理论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教育者对教育激励理解不清晰、对教育激励理论价值认识不足,教育激励对很多教师来讲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对教师的访谈过程中发现很少有教师会专门研究教育激励问题,更少有教师会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探究教育激励方法并把有效的教育激励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其使用的教育激励方法一般是学校号召或者是传统的激励方法。有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激励方法很多,根据教育实际随机选择就可以,没有必要做过多研究,正如H校的徐老师所说:“我国教育历史悠久,教育方法也有很多,只要恰当地选择使用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每种方法都研究的那么深入。尝试一种新的激励方法不仅会花很多精力,而且会有很大风险,你看绿领巾事件就产生了不好的影响,现在激励学生的方式那么多,关键看你会不会选了。”教育激励理论的不完善和教师对教育激励方式缺乏探究,直接导致了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激励方式单一。
四、讨论及结论
针对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本文提出了四点具体建议,促进教育激励在初级中学有效应用。
1.构建教育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自我激励
班级规模过大是阻碍教育激励应用的最主要因素,理想的应对策略是响应国家号召,缩减班级规模,使所有学生都成为教师关注和激励的对象。但这只是理想的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很难实现班级规模的规范化,特别是在重点学校、重点班级更难实现。针对当前的教育现状,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保障和增强教育激励的应用效果。
(1)构建教育激励机制,保障教育激励的应用。教育激励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完善的教育激励机制作为支撑,所有学校和教育者都应该为完善教育激励机制而努力。[1]学校要提高对教育激励的重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教育激励制度。具体来讲,教育者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对激励方式、内容等的需求,再根据教育目标、教育规律、教育激励相关理论设计出恰当的教育激励标准,一线教育者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共同探讨、丰富、完善教育激励制度。在按制度应用教育激励的过程中,坚持观察教育激励的实施效果并及时进行评价与反馈,学校根据了解的情况和反馈信息,恰当补充、调整教育激励制度。此外,学校可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监督制度等,与教育激励制度共同构成完善的教育激励机制,保障教育激励有效应用。
(2)教会学生自我激励,增强教育激励效果。完善的教育激励机制是有效应用教育激励的保障,制度性的要求难免会使教育激励陷入形式化的困境,建立完善的教育激励机制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班级规模过大、教师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问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用教育激励不是为了让学生消极适应社会和教育者的要求,而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发展,所以教育激励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形成对教育激励的依赖,而在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为了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不断完善。教会学生基本的自我激励方法,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从而实现所有学生在需要被激励的时候都能得到相应的激励。
2.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激励标准灵活多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本身是一种巨大的内在力量。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必须转变评价观念,改进评价方式,取消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式。[2]当前教育激励标准机械很大程度上受滞后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为了实现教育激励标准的灵活化,必须改变落后的教育评价体系。具体来讲学校和教育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1)注重成绩,更注重全面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潜能、道德素养、行为习惯、技能才艺等。作为基层教育者,无法改变教育评价制度,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贯穿其中。除了在学习方面对学生进行激励外,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学习兴趣、情感体验等都予以及时恰当的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吝啬自己的微笑、肯定的眼神、鼓励的话语,尽自己所能的让每一个学生在必要的时候得到恰当的激励与引导。
(2)标准层次化,激励因材施教。不是所有的花儿都在春天开放,即使接受着同样的教育,也不可能实现所有学生的同步发展,也无须实现所有学生的同步发展。教育的落脚点是对人一生的发展负责,因此教育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步伐。针对不同学生应有不同的激励标准,应用教育激励要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不同学生在发展水平上、速度上、能力上的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发展与进步的希望,实现教育激励的最佳效果。但在制定激励标准的时候,必须让学生理解教师的用意,注意激励方式的巧妙性,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
3.提升教育激励意识,激励功能深入广泛
当前教学形式主要是分科教学,教师更多忙于完成科目教学任务,对学生成长与发展关注较少,对学生的激励也主要围绕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开展。因此提升科任教师的激励意识,形成教育激励合力是发挥教育激励功能的有效措施。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激励氛围。校园文化对学校教育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将激励因素纳入规划的范畴,大到学校环境、学校建筑、教育理念、课程构建、教学管理,小到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宣传标语、教学教具等都要让激励思想贯穿其中,营造浓厚的激励氛围,促进教育激励的有效应用。
(2)组织开展教育激励主题活动,深化教师对激励的认识。许多教师对教育激励不重视是因为对教育激励缺乏深入了解,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开展教育激励主题讲座活动、教育激励成果交流活动等,深化教师对教育激励的理解和认识。其中,有侧重地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激励学生不仅是为了完成科目教学任务,更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激励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激励不仅能够维持班级纪律,而且能够提高班级管理效能;教育激励不仅对优秀学生有效,对待优学生意义更为重大;教育激励不仅是班主任的事,每个教师都有激励学生发展的责任。通过教育激励主题系列活动,深化教师对教育激励的认识,促进广大教师协力把教育激励落到实处。
4.积极探究激励方式,协力丰富激励理论
当前关于教育激励的理论不够完善,但是关于教育激励的研究非常普遍,广大教育者可以依据现有研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积极探究教育激励方式。教育激励模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模式、榜样激励模式、情感激励模式、物质激励模式、成就激励模式、正负激励模式、自我激励模式七种,每一种模式又可以分解出诸多不同的教育激励方法。所有教育者,特别是一线教育者可以借助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育激励方法进行探究和总结,共同构建完善的教育激励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和创新教育激励方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教育激励相关原则,避免弄巧成拙。关于教育激励方法的探究,本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两点具体建议:
(1)多一点正激励,少一点负激励。任何一种教育激励方法,都要看它的实际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正激励和负激励都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正激励产生的负面效果低于负激励产生的负面效果。学生也希望能够多一点正激励,少一点负激励。教育者要根据教育教学和学生需要,在以正激励为主要激励方法的基础上,恰当地辅以负激励。在使用负激励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避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损害。
(2)激励方法灵活多样。激励使学生渴望被肯定、被重视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激励。但如每天吃同样的菜肴吃久了会索然无味一样,激励方式缺乏多样性也会使学生厌倦。因此,广大教育者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激励方法的借鉴上,要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创新、探索教育激励方法。对产生良好激励效果的方法,进行总结和分享。对产生不良效果的激励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只有所有教育者共同努力,才能探索出更丰富多样的教育激励方法,才能使教育激励理论更加完善。
总之,教育激励是践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对每一阶段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作用和意义。虽然很多教育激励的实验行为出现了扭曲,教育激励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它们也恰恰表明了教育激励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手段,教育实践对科学的教育激励有很大的需求与渴望。因此所有教育者都要共同努力,构建教育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自我激励;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激励标准灵活多样;提升教育激励意识,激励功能深入广泛;积极探究激励方式,协力丰富教育激励理论,让教育激励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价值。
[1]冯帮,朱弟珍.关于教育激励扭曲的思考[J].基础教育,2013(6):97-97.
[2]苏振武,杜德栎.关于构建创新教育激励机制的初步探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5.
[责任编辑:江桂珍]
G40-058.1
A
1002-1477(2015)03-0005-07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03.002
2014-11-1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MZ09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36);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重点学科研究项目(20120320)。
周艳华(1979-),女,硕士,讲师;冯帮(1982-),男,湖北大冶人,博士,副教授;朱弟珍(1989-),女,湖北十堰人,小学三级教师。